航空母舰,是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吨位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水面舰艇。航母的战斗力完全依靠其携带的几十架各型飞机来实现,所以现代航母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宽大平坦的甲板,实际上航母就是一座浮动的海上机场。不过,有趣的是,航母宽大的甲板并不是远远看上去那样光滑平坦,仔细一看给人一种坑坑洼洼、极为粗糙的感觉,整体看起来就像塑胶跑道一样,这是加工工艺不精,导致甲板粗糙吗?显然不是!因为各国航母的甲板,其实都是如此。
(甲板如此粗糙,其实并不是加工工艺的问题,而是专门做成这样的)
航母环境特殊,因此对甲板有特殊的要求,甲板涂料自然也不能马虎
要了解航母甲板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粗糙,就要首先了解航母的具体使用环境,以及海上航母起降飞机和陆地起降飞机的区别。由于航母是长期在大洋上航行,不但军舰本身四面环海,而且经常会遭遇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由于海上空气湿度大、水汽充足,而且这种水雾还不是一般的水雾,而是含有盐分的"盐雾"。长时间处于在这种环境下,任何金属部件特别容易腐蚀,所以,航母的甲板不能是一整块金属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而是要涂上一层涂层,从而有效保护金属甲板不被盐雾所腐蚀,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航母舰体的寿命,确保航母的正常使用。
(福特号航母甲板)
其次,由于现代战斗机都是喷气式战斗机,而且由于航母相对尺寸狭小,所以飞机的起落都在同一块甲板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航母甲板经常会遭到飞机尾焰的烘烤。由于现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尾焰温度普遍在1000℃以上,即使经过空气降温,喷在航母甲板上的温度也通常在800℃以上,而如果没有一层保护涂层的话,如此高温的燃气直接喷在甲板上,会导致甲板退火,导致甲板的强度下降,甚至因为烘烤而变形,从而导致甲板寿命缩短,也会威胁到舰载机的安全起降。
(起飞和降落时,飞机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流会烘烤甲板,因此涂层必须隔热)
由此不难看出,航母甲板的涂层是很有讲究的。受使用环境和功能的制约,航母的甲板通常不直接使用金属甲板,而是要喷上一层特殊的涂层,以保护金属甲板免遭盐雾的锈蚀和战斗机尾焰的烘烤。这层涂层的材质其实和学校里常用的塑胶跑道的材料非常类似,只不过,性质上要比普通的塑胶材料高出很多。由于航母的甲板终年暴露在残酷的海洋环境中,飞行甲板涂料需要有良好的弹性和柔韧性,并能适应日夜温差和时节变化,由于航母的甲板是由金属制成,且航母的任务区域相对广大,从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到炎热的赤道,航母在航行过程中,受气温变化影响,其钢制结构同样会发生热胀冷缩的形变,这就要求航母涂层必须有很强的弹性和柔韧性,这样才能"贴"住因气温变化而发生形变的航母甲板钢,而如果涂层缺乏必要的的弹性和柔韧性,则航母甲板钢的形变必然会导致其外表涂层的开裂、剥离甚至是破碎。
(其实,防滑才是航母甲板涂层如此粗糙的主要原因)
航母甲板上敷设厚厚的塑胶涂层,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防滑。因为航母甲板是钢制的,而钢铁的摩擦系数相对较小,当人在钢板上行走时,往往会因为不注意而滑倒。而航母甲板上都是飞机、导弹、油泵等等各种危险品,而舰载战斗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速度很大,一旦有人员意外滑倒,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飞行事故,所以,航母甲板通常要求保持0.7以上的摩擦系数。实际上,根据需要,各国对于航母甲板的摩擦系数最高要求是0.9以上,但是这种水平以目前的技术还做不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以0.7为标准。
(正在固定飞机的美国海军航母水兵,在航母甲板上固定飞机,除了使用系留桩以外,粗糙防滑的甲板可以有效帮助飞机固定)
之所以需要如此高的摩擦系数,主要还是源于战斗机海上起降的特殊需求。因为海上相对空旷,所以空气对流情况比较剧烈,所以有俗语称大海是"无风三尺浪",实际上就是说明海上的风浪相对较大,而舰载战斗机尽管有20~30吨的重量,但是在海风面前,依然还是不太够看,如果是光滑的钢板,由于钢板的摩擦系数小,稍微有一点横风,肯定就能把停放在甲板上的飞机给吹偏了。为此,航母甲板上还普遍设计了凹坑式的系留桩,用于固定停放在航母甲板上的飞机。而甲板摩擦系数大,则更有利于飞机的固定。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甲板上固定的F35B战斗机)
曾经因为航母飞行甲板的防滑问题,酿成惨重的损失
航母甲板的防滑处理不仅仅是在飞机起降时有重要的安全意义,在日常的航母甲板调度方面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海上风力大,如果是钢制甲板而没有任何防滑措施,那么甲板上的勤务人员同样很容易滑倒或者被风吹倒。同时,飞机在甲板上进行调度,如果甲板没有足够的摩擦,那么风吹过来,飞机就很容易打滑或者偏移位置,从而会造成事故。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在冬季或者寒带地区执行任务,钢制的飞行甲板一旦结冰,整个航母就会无法使用。这种问题一旦在战时出现,将会是舰队的灭顶之灾!
(结冰的美国航母甲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除冰,航母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而甲板上的防滑涂层至少可以确保人员在甲板上正常走动)
在二战时期,曾经著名的"PQ-17悲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航母甲板结冰而导致的。在二战时期,由于苏德两国在苏联西部的平原地区展开血战,让苏联承受了德国大部分军事压力,而英美盟国在战时为了支援苏联的卫国战争,组织了从冰岛经过巴伦支海到苏联摩尔曼斯克的北极航线,为苏联提供急需的各种军需物资和粮食弹药。1942年6月,趁着北极夏天难得的晴好天气,规模庞大的PQ-17船队,经冰岛启航前往苏联。
(为了保全自己的军舰,却让商船独自面对德国轰炸机和舰队的拦截屠杀,这样的事情,英国人还真干出来了)
整个PQ-17船队总共有34艘各型商船,所运送的物资多达20万吨,是整个二战战史上英美联军向苏联派出的最大的一支运输船队。鉴于当时德国已经将其王牌战列舰"提尔皮茨"号调往挪威驻守,为了对抗这艘巨舰,英国派遣了两支护航舰队,其中以英国重巡洋舰"伦敦"号、"诺福克"号和美国重巡洋舰"威奇塔"号、"塔斯卡鲁沙"号,协同6艘驱逐舰以及若干其他辅助武装船只作为直接护卫。同时英国海军主力舰队:航空母舰"胜利"号、战列舰"约克公爵"号以及美国战列舰"华盛顿"号,英国重巡洋舰"坎伯兰"号以及若干驱逐舰所组成的主力舰队则跟随在运输船队身后160千米处,目的就是等待德军"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一旦出现,就立即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派出舰载机,用鱼雷攻击提尔皮茨号,即使不能将其击沉,也能将其缠住不能脱身,然后等待英美海军主力战列舰,将其歼灭——就像是歼灭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一样。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381毫米巨炮是英国北极运输船队的噩梦,但是有趣的是,在得知英国护航舰队撤退后,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也撤回了位于挪威特隆赫姆的基地,并没有直接对PQ-17船队实施打击)
但是,恰恰就是在"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出动后,受巴伦支海浮冰影响的英国主力舰队和PQ-17运输船队之间的距离已经从160千米拉开到了320千米。而且最要命的就是——尽管是6月,但是北极地区依然十分寒冷,"胜利"号航母的甲板完全结冰,飞机无法起飞,也就无法对前线弱小的直接护卫舰队提供空中掩护,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则可以得到从挪威陆地机场起飞的德国陆基战斗机和轰炸机的保护。为此,英国海军部最终不得不被迫解散了护航舰队,整个皇家海军舰队迅速向西撤退,以避开德国轰炸机和战列舰的攻击。
这样的撤退,导致了整个PQ-17船队完全暴露在德国轰炸机和舰艇的打击之内,全部成为德军的活靶子。最终34艘商船中仅有10艘驶抵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总共有约7万吨物资交到苏联红军手中,而13万吨物资和24艘商船以及其全体水手,都永远留在了巴伦支海冰冷的海水之下。惨重的损失甚至一度逼迫英国停止了对苏联的援助,而因航母甲板结冰而导致的惨重失败,"PQ-17悲剧"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
(因为甲板结冰,飞机无法起飞,最终酿成大祸的英国"胜利"号航空母舰)
其实早在二战时期,各国海军就已经意识到了航母甲板防滑对于航母作战的重要意义,不过由于当时飞机普遍比较轻便(通常不超过5吨),所以当时的大型航母,大多是在甲板上直接铺上一层硬质的柚木,柚木长时间使用后其表面会自然磨损粗糙,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基本够用,但是在北极地区,由于甲板结冰打滑,飞机完全不能起飞,所以才出现了"PQ-17悲剧"。在现在,舰载战斗机着舰重量普遍在20吨以上,最大起飞重量则在30~35吨之间,因此航母的甲板防滑要求要远高于二战时期。使用特殊的防滑涂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维护好航母甲板涂层,保存航母的战斗力
根据公开的报道,航母甲板涂层主要是由 40-50%三氧化二铝、20-35%的硫酸钡、10-20%的环氧树脂构成的混合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有效满足吸附性、弹性、耐高温和防滑的需求。通常情况下,这种涂层会每年进行一次更换,更换时需要将原先的旧涂层铲除,再铺上新的涂层,以确保航母甲板的正常使用。当然这种涂层也不是铺好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在航母日常维护中,有一项几乎全体水手参加的活动,就是扫甲板——因为航母舰载机在甲板调度难免会有添加油料等活动,任何润滑油或者飞机燃油滴落在甲板上。而飞机燃油相当于一种有机溶剂,长期的浸泡会分解环氧树脂,导致航母涂层损坏。所以在不执行战备任务时,航母全体水手经常聚集在甲板上,共同打扫甲板,其具体方式,就是使用大桶的水,泡上洗涤剂,再用专门刷地的大型毛刷,将航母飞行甲板表面的油渍全部刷除,以确保航母甲板涂层的清洁。
(认真地保养,是确保航母战斗力的重要手段,美军作为世界头号航母使用国,其海军对于航母的运用和保养方式,都值得学习借鉴)
虽然航母的甲板涂层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材料,但是其对于航母的日常训练和执勤有着重要的意义,更能够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确保航母舰载机的正常出动,所以尽管这种涂层看起来凹凸不平、十分粗糙,但其确实是现代航母战斗力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