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坦克部队越过丛林山地,穿插敌后纵深,这也是解放军在实战中第一次以装甲部队进行穿插作战。
坦克部队在对越作战中发挥出了关键的作用,但也同样损失惨重,一方面是因为坦克的装甲防护十分薄弱,导致装备损失严重;另一方面是关于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方式令人诟病,尤其是后者常常被人拿出来批评。
在1979年2月20日这一天,41军122师364团3营2连接到命令搭乘坦克团的7辆坦克向朔江发动进攻。由于情报上有误,师指挥部以为周围高地上的敌人都已经被肃清,但事实上当时各个高地上正在激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当2连官兵搭乘坦克沿着公路进发的过程中,就遭到了越军多个方向多个层次的火力网中。
当时每辆坦克上搭乘了将近20名战士,非常拥挤,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一时间伤亡很大,由于其中一辆坦克被击中后无法动弹导致道路堵塞。
2连官兵立刻下车,坦克也组织火力展开反击,但是由于陷入重围,损失非常大,仅仅10分钟就伤亡108人(牺牲49人,受伤59人),一个连的作战人员几乎损失殆尽,同时还损失了6辆坦克。2连的党员干部只剩下3班班长杨建能,杨班长站出来接替指挥员位置,带着7名战士一直坚持战斗12个小时,救出31人,战后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不过这个代价是极为惨痛的。
另外在1979年2月17日,43军坦克团2营搭载376团2营进行穿插任务,这一次不仅是大量士兵搭乘在坦克上的问题,因为道路崎岖,装备繁多,很多士兵将自己整个人甚至是武器都绑在坦克上。
结果当遭到越军伏击时,坦克上的步兵半天解不开绳子,而坦克兵也不敢开炮怕伤到自己人,这导致2营短时间内就伤亡80人。幸好376团团长反应及时,重新部署后全歼了伏击的越军,并清除了障碍,没有耽误穿插任务。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作战其实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类似上文的战术层面的失误和错误给部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许世友在战后也在这方面总结了三点。
第一点是许世友认为的最大问题,就是部队快30年没打仗了,对于士兵来说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第一次上战场都会非常紧张,尤其是基层指战员并不能百分百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水平。
比如379团6连3排在进攻时采用密集队形,没有交替掩护,没有分段跃进,导致全排伤亡17人,排长也在冲锋中牺牲。487团2连的两个排拥挤在一个仅40米的堑壕内,导致越军仅用3发迫击炮弹就造成了一个班的伤亡。
另外一些指挥人员也存在畏战、临战脱逃等战斗作风问题,54军162师484团3营在遭遇敌人阻击时多名连排级干部消极避战,负责指挥的副团长和营长擅自丢下部队后撤,反倒是并因负责支援的炮兵站到了第一线。
炮兵连连长李开华看到情形危机果断下令来到一线压制敌人的火力,在炮弹打完之后又拿起冲锋枪与敌人近距离交火,最终头部中弹不幸牺牲。
第二点是作战环境的影响,解放军的很多战术思想都是在北方的作战环境中总结出来的,非常缺乏山地丛林作战经验,原本的很多战术、装备也有很多过时的地方。
比如战役穿插战术在越北环境下是否适用是值得考虑的,装备上士兵缺少钢盔,单兵火力较弱的问题也让部队付出了一些代价。
第三点是基层军官数量和素质的问题,当时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部队并非全是满编的甲种师,而是有相当部分简编的乙种师,因此开战前补充了很多新兵,又临时抽调、提拔了很多干部。这就导致了基层军官的素质普遍不高,无法有效组织新兵快速形成战斗力,而且由于官兵不熟,上下级之间没有建立起默契,这也大大限制了甚至削减了军队的战斗力。
虽然对越自卫反击战打赢了,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忽视,所以很快解放军就进行了针对性的军事改革,所以当两山轮战爆发后,解放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并为解放军的现代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