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咱们的军队资源匮乏,基本上可以说是要啥没啥,尤其是八路军。最早红军起义的时候,受到国军的拦截阻击,差点损失掉所有的士兵,故而选择进行战略撤退,开始进行万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红军都经历过,日子过得何苦,有时候连吃的都没有。
相信大伙都还记得,小学课文里的那篇《金色的鱼钩》,里面讲述的就是红军当时状态的缩影。每当缺乏食物的时候,红军只能够跟老百姓要,但如果总是索取的话也不好意思,毕竟人民也是要过日子的,为此红军特意打下欠条,后续再归还。相信不少人家里,都应该有类似的借条。
曾经红军在途经一个藏民家中时,借下1000斤的青稞,同时用木板打欠条。这个藏民叫做仁青卓玛,他其实也不是很富裕,这些青稞几乎是整年的粮食,但面对红军的请求,还是选择答应。本来仁青卓玛就没有想过要回来,然而在八十多岁时,无意间翻出来,被子女要求拿去兑换。
那么最终他换到多少钱呢?我们都知道,青稞打成白面,市场售价也才几块钱一斤,1000斤撑死也不会过万,如今食物丰富,生活质量够高,为此压根就不值钱,所以理论上来说,拿去兑换仅仅拿到几千块钱,对于物价如此高昂的今天来说,根本无法用多久就没有了,跟以前根本没有可比性。
虽然说青稞不值钱,但那块用来写借条的木板却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见证的历史,这基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为此秉承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理念,政府给仁青卓玛提供资金回报,同时还提供帮助,改善他们一家子的生活,将仁义完美贯彻,相当的人性化。
由此可见,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曾经欠老百姓的债务,国家都是不会遗忘的,如果没有他们的慷慨解囊,可能就没有今天,每个环节都不可忽略,算是恩人的存在。基本上只要有借条的,拿去兑换回报是只会多不会少,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