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之后,国民党发动内战。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击,我军大部分部队进入山区进行躲避。之后,国民党开始对我军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猛烈攻击,但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指挥下,我军发挥隐蔽山林的优势,国军节节败退。
蒋介石看到国军逐渐处于不利形势的战事,决定将战火引向我党在山东地区和陕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大规模战争。
为了保存大部队的实力,党中央经过商讨决定:红军大部队离开延安地区奔赴全国战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辗转陕北,转移国军的注意力。
自国民党攻击陕北和山东地区后,我党在西北和华东地区的局势十分危险,特别是华东地区,伤亡极其惨重,当时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被逼迫退到黄河北部地区,四面楚歌。
如果国军部队将我军防线击破,那么华东、华北地区将完全沦陷。
毛泽东看到这个情形,纵观全国大局,想了一个“险招”:让黄河附近的野战军险渡黄河,然后直逼国民党政府“南京和武汉”。
但是,这个任务是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稍有不慎我军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所以说这是“险招”。
反过来想,一旦国民党政府的中心受到威胁,那么其他地区的国军部队必定会抽身去南京和武汉地区增援,如此一来,陕北、华东地区被围困的局就解开了。
随后毛泽东又在思考,我军部队渡过黄河之后该如何直逼武汉和南京,他看了看地图,想到了“走大别山”!这是一条很危险的路,大别山地形隐蔽、崎岖,但也是最适合的路线,因为大别山离中原最近,国民党的坦克大炮也不容易进去,利于我军作战。
只要顺利通过大别山,我军就能由战略被动转为战略主动!
1947年5月中旬,毛泽东组织召开中共中央军委会议,经过讨论决定:立即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刘伯承为主帅,邓小平为总政委,带领野战军部队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出大别山后刘邓大军配合粟裕、陈赓的军团对国民党发动中原战略反击战争。
1947年6月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与刘邓两人通电,他对刘伯承和邓小平说:
“老邓、老刘,你二人率领部队于本月底渡过黄河,挺进中原地区,发起战略反攻。这个战略活动,时间长,路途远,非常艰难!一年之后,我军的解放区可能也几乎丢了,但是,只要你们通过大别山顺利挺进中原,我军就有突破的希望。此次任务任重道远,我代表党中央拜托二位了!”
刘伯承、邓小平看到主席如此诚恳,十分坚决地说:“主席,您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从这三人的对话可以看出,刘、邓二人挺进大别山、发动中原反击战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作战局势也是至关输赢的一战。
如果刘邓二人失败,中国其他战场也将面临败局,国军的气焰会更加嚣张!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带领部队蛰伏在黄河一岸的树林沟地中,准备契机渡过黄河。
波涛汹涌的黄河如同狮子一般在怒吼,狂风吹动着树叶,整个黄河附近既安静又诡异。
在黄河对岸的国军,早已在驻地重兵把守,架好了数十个机关枪和迫击炮,一旦对岸有一点点动静,机关枪便开始发射枪林弹雨,过来的人必死无疑。
1947年6月30日这一天夜晚,天上下起了雨,黄河如往常一样咆哮怒吼。
刘伯承、邓小平觉得此时是过河的绝佳时期,便派一小部分人马出发,准备悄悄渡过黄河。面对敌人的炮火和前方汹涌的黄河,这些战士显得英勇无比,他们不顾枪林弹雨的袭击,不顾生死地往前冲和奔跑。
很快,刘、邓二人的部队冲过国军的第一道防线,来到黄河地段的制高点,只要击败这里的敌人,刘邓大军很快就能渡过黄河。
然而,国民党十分阴险狡诈,他们发现我军部队即将要突破他们在黄河地带的防线,情急之下,不顾百姓生死,开闸放水,企图用黄河水淹死对岸所有的解放军部队。
近日,黄河地段接连大雨,黄河水库早已经蓄势待发,十分湍急和危险。国民党开闸放水后,湍急的水流就像瀑布一样冲向附近的农田、村庄以及解放军部队的指挥部和驻地地带,造成了黄河地区的大面积水患。
好不容易要迎接“渡河成功”喜讯的解放军,顿时又陷入了两难,一方面要应对国军猛烈炮火的阻击,一方面要抢救黄河水患,帮助黄河岸边的百姓撤离。
国民党用猛烈地炮火将解放军部队向黄河水患地区步步紧逼,那里都是泥潭,水深已经超过了人的膝盖,战士们的身体都泡在水里。
因为被污水长时间的浸泡,再加上没有粮食,也没有住的地方,很多战士积劳成疾,身体越来越差,精神状态也逐渐消弭。
刘伯承、邓小平看到战士遭受如此苦难,连骂蒋介石不是“好东西”!为了鼓舞军心,刘伯承、邓小平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一起抢修作战沟壕,并不断向他们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
1947年8月中旬,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战胜作战环境的艰难,击退了守在黄河岸边的国民党部队,用最普通的弹药击退了国军的迫击炮和机关枪,拯救了黄河泛灾区的百姓,然后顺利渡过了黄河!
很快,刘邓大军渡过黄河的消息传到了中央,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野战军作战指挥部:“渡过黄河后,你军一定要下定决心迅速进入大别山,不可拖沓恋战,不可与后方敌军顽抗!千万不要顾后方!”
刘、邓二人随即复电中央,在电报中阐述了部队的具体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电报中写到:
“我军坚决遵守党中央下达的指示!但是我军现在伤亡惨重,全军疲惫不堪,粮草短缺,希望部队能有时间休息调整,然后再全力向大别山进军。”
随后,刘伯承、邓小平二人率军缓慢前进,同时等待中央再次回复。过了一个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发来加急绝密电报,拒绝了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请求:
“恕中央不能支持。现在陕北十分困难,恐怕不能撑很久,如果陈赓、陈毅、刘伯承各方军队不能在一个月内完成任务到达指定作战地点,陕北难以调动胡宗南部队,全国战局有变!”
刘伯承、邓小平看到这封绝密电报,深深感受到主席和中央的信任,也明白陕北地区已经面临困局,主席所托付的重任他们必须完成!
看完电报,刘、邓二人就用碳火把电报销毁,立即复电中央:“我们坚决遵守中央的指示和安排。”
紧接着,二人开始筹划军队下一步行军路线,经过简单的商讨,决定部队于两周内进军大别山!
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万人伴着黄昏夕阳,悄悄向大别山地区挺进。自此开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千里越进大别山”开始上演,刘伯承、邓小平光辉的革命历程到达巅峰时刻。
这次战斗是中国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到,也是国共两党战略地位扭转的关键时刻!
8月18日,刘伯承、邓小平带着所有解放军部队向汝河地区出发,逐渐向大别山靠近。
这时,蒋介石突然意识到共军的计谋:“他们想直逼南京和武汉”,吓得一身冷汗,觉得非常气愤,但是又不得不佩服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智慧和作战计谋。
为了阻挡解放军部队进入大别山,蒋介石调兵遣将,召集数十万大军对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因为手下办事不利,蒋介石气得撤了好几个人的职位,并自己亲自担任此次战役的总参谋长。
蒋介石调来国军第85军在汝河南部镇守,意图将刘、邓二人的部队拦在汝河北部地区。
为了阻止解放军部队渡过汝河,蒋介石派人砸烂了河中所有的船只和河上的索道,并设置了重重障碍。
8月24日,解放军部队顺利到达距离汝河北岸15公里处,并在此驻地扎营。侦查兵向刘伯承、邓小平传达消息:国民党在汝河南岸派重兵把守,四处设防。
刘伯承看着地图所有所思,然后对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时前有虎,后有狼,退不得,进不得,那不如往前冲,杀出一条血路!”
邓小平听了,更是激动:“对!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冲过去!只有这样,战士们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
随即,刘、邓二人部署好具体作战计划,命手下部队无论是面对枪林弹雨,还是飞机大炮,都要死守战略防地,突破敌军守备地段,迅速在汝河打开一个口子。
为了加快攻占汝河的速度,前线作战指挥员亲自上战场,没有子弹,就让战士们装上刺枪,用大刀和长缨枪,作战的场面十分激烈。
经过全军不懈努力地奋战,8月25日晚,解放军部队三分之一的人渡过汝河,还有8万左右的解放军人马还在过河途中。
过了几天,解放军全部渡过汝河,并攻占了敌军汝河指挥部。
后方的敌军很快追来,刘伯承、邓小平二人赶紧带着部队向淮河出发,他们牢记主席的一句话“不可恋战,保存实力,不可太过顾后方。”
这时,刘伯承提出:“此时我们已经渡过汝河,下一步是渡过淮河,敌军在汝河失利了,他们必定会在两河之间设防,我军不可恋战,必须抢先渡过淮河。”
邓小平也十分赞同,随后提议到:“不如兵分三路,我带队断后,阻拦后方敌军追击,伯承带一路人先行悄悄渡河,然后指挥进入大别山的部队,参谋长指挥渡过淮河的部队。”
经过激烈的战斗,刘伯承、邓小平二人再次带着部队击退了淮河地区的敌军,顺利渡过了淮河。
因为刚下雨,水势涨得比较快刘、邓大军刚到对岸,水就已经到了脖子,刘伯承为了甩掉身后的敌军,心生一计:“立即命人毁掉所有的过河工具,让他们不能过河,然后我军迅速前进。”
随后,手下人按照刘伯承的命令做了。
等国军赶到淮河岸边准备过河时,水已经好几米深了,船、索道全部被毁,他们只能等水退潮再想法过河了!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解放军的大队人马继续行军!
8月27日,全军渡过淮河后,刘伯承、邓小平的部队正式挺入大别山地区。
长达20天的各地辗转,刘、邓大军经历了无数困难,死的死,伤的伤,逃得逃,终于进入了大别山。
这支部队挺入大别山后,迎来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不久后,他们将迎接更大的挑战!
进入大别山后,为了分散后方敌军的注意力,刘伯承、邓小平将队伍分成多路队伍,从不同路线行军。
为了减轻行军压力,刘、邓二人命人将缴获的重型大炮和新型坦克作战车就地销毁,战士们身上只带武器和粮食,多余的东西全部销毁!
很快,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消息传到中央,毛泽东十分高兴:“我军终于迎来了转折点,即将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被动化为主动。这是我军革命史上的重要时刻!”
周恩来也附和到:“是啊,打了这么久的苦仗,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我看蒋介石的政权很快要垮台了哈哈哈哈!”
随后,毛泽东代表中央给刘伯承、邓小平二人发电报,电报中写到:“你军取得很大胜利,很是辛苦。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请继续坚持!”
可见,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对全国战局的意义多么深刻!
进入大别山后,邓小平提出:“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创立大别山根据地,与其他战区的同志配合作战!同志们,我们必须成功!”
刘伯承也坚定地表示:“我军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我们与中原地区人民共存亡!”
8月底,邓小平在河南光山县召开会议,对进入下一步作战计划进行商讨。当时的环境比较简陋,没有房子,也没有帐篷,一群人围着一个破旧的桌子坐着。
邓小平叉着腰,站在桌子的一方笑着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大别山,我们的目标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就要慢慢地去打蒋介石的老巢了!”
将士们看着老总如此幽默,忍不住哈哈大笑。
紧接着,邓小平又具体说分析了之前作战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该如何修正。他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这一路我们很辛苦,吃不饱,睡不好,但是我们必须克服!”
9月,刘邓大军在商城、光县地区接连打了三场大仗,重创国军。
为了歼灭国军部队,刘伯承命下属提前在大别山北麓地区设防,并将国军引到设防区,从四周进行合围攻击。
10月,刘伯承、邓小平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命小队人马佯装成主力部队在大别山北麓地区徘徊与国军周旋,而真正的主力部队已经分为七路纵队出兵鄂东地区。
随后,我军主动发起了张家店、高山铺战斗,完全阻断敌军的补给,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也就此成立!
因为刘邓二人的机智谋划,武汉等地的国军逐渐产生了畏惧之心。
国民党担心我军会进军江西九江地区后,立即召集33个旅的兵力围攻大别山地区。
根据前线传来消息,刘伯承、邓小平得知:国民党将于11月27日对我军发起全面攻击,进行清剿活动!
一时间,大别山乌云密布,周围的国民党开始蠢蠢欲动,悄悄向大别山方向进军,大别山即将有一场大战爆发!毛泽东、刘伯承和邓小平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联络部署下一步作战计划。
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作战会议,一方面检讨多次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商讨下一步如何作战。
在会议中,他提议设立“中华剿总”司令部,将海军部队调至长江地区全力应对刘邓大军。
眼看冬天来了,刘邓大军一方面要应对国军的炮火攻击,在大别山里东躲西藏,一方面要应对寒冷的天气,在风雪荒原里露宿,行军条件十分艰苦,很多战士穿着单衣、单鞋,手都冻烂了,让人看着十分心疼!
1947年12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之战迎来了转折点。
经过商讨,二人决定分开作战!一个人率军留在大别山,一个人带队去淮西地区指挥作战。
刘、邓二人经过激烈地讨论,谁也不让谁,争着抢着留在大别山,因为二人清楚:留在大别山的任务更重,打仗的条件更加艰苦。
邓小平体贴地说道:“伯承,我和李先念留在大别山吧,你去淮西。你身体不好,不能在大别山继续再受苦。而我年轻,身强力壮的,等我处理好大别山的事,我们又能见面了!”
刘伯承看邓小平如此诚恳和倔强,便答应了,随后握着他的手说:“那小平你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事小心!警卫员全留给你,我只带走一小部分人走!李先念不错,他对大别山地形很熟悉!”
随后,二人将刘邓大军分成两路,一路刘伯承带领,一路邓小平带领。
1947年12月10日夜深,刘、邓二人分开。邓小平率领野战军在内线作战,主要进行小规模的游击战,牵制敌军;刘伯承带领中原野战军在地方后方战斗,分别对淮西、桐柏、江汉地区发起战斗,同时发动群众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部队分别从后方和内线牵制敌军,配合外线栗裕、陈毅的华东野战军、陈赓的野战军兵团作战,由此对国军形成三路包围之势,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局的主动权。
而在华东、中原地区的国民党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
自此战局翻转,刘邓大军已经圆满完成了中央下达的“挺进大别山,然后与其他战场配合”的任务!
1948年3月,我军在山东地区和陕北地区的军事危机解除,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这支损失大半的队伍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整顿休息。
在这期间,刘伯承、邓小平二人组织召开了大别山之战的总结会议,邓小平对之前的行动做了总结和分析,整个会议室一片喜庆欢乐。
随后,轮到刘伯承发言,他说道:“同志们,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大别山的任务。你们说,咱们千里挺进大别山到底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
刘伯承说完,会议室里一片沉默,没有任何人站起来发言。很多同志收起自己的笑容,有的同志默默地低下头抹眼泪、伤心。
刘邓大军这次千里跃进大别山,顺利完成任务,摆脱国民党的追击,也缓解了华东、陕北的危机,但我军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刘邓大军12万人一起参与大别山行动,出了大别山就剩下5.6万人,很多同志的战友、家人在此次战中牺牲!
从我军遭受的损失来看,我军此次战役失败了!但是,从另一长远角度来看,我军胜利了!因为千里跃大别山为此后的其他战役埋下重要的伏笔,为我军全国战略性进攻揭开了序幕!毛泽东想的这一“险招”的目的完美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场战役的胜利体现了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等人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我党我军不怕吃苦、团结一致、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