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的F-22入役已经有15个年头了,尽管如此,这款战机仍是目前地球上现役最强的第五代战斗机(客观来说)。而作为与其当年同台竞技的YF-23则显得落寞了很多,由于竞标失败没有拿到军方的合同,这款在设计理念上极度超前的飞机最终也就没了用武之地,如今只能“躺”在博物馆里了此余生。不过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时常将其搬出来与现役的F-22进行对比,认为如果当初军方选择的是YF-23,那美国五代机的数量会止步于187架吗?
YF-23在不少人的眼里其性能是超越F-22的存在,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诺斯罗普使用的新技术太多,导致飞机的性能不够稳定且预算超支,加上攻关环节没有洛马、波音做的出色,从而让这款五代机无缘空军。那么它到底都有哪些强于F-22的地方呢?而如此“强悍”的战机为何最终没有受到空军的“垂青”呢?
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ATF)80年代初,美国空军开启了下一代战斗机研制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当时苏联正在开发的新型苏-27和米格-29。根据当时美国方面获取的情报显示这两款战机在当时绝对是“制霸”的存在,而且是专门针对美国的F-15和F-16开发的,这让老美对于未来的空战隐感“担忧”!
不过美国空军却没有延续苏联的老套路,去针对敌方战机而开发飞机。他们走的是一条开创式的路线,既发展空优隐身战斗机!重点强调的性能是隐身、超音速巡航和短距起飞能力。空军计划用新型飞机取代现役的F-15战斗机(目前看这个计划是落空了),采购数量初步定为750架左右。
1986年,两大个“搭伙”团队提交了自己的概念,分别是诺斯罗普和道格拉斯公司的YF-23,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和通用共同打造的YF-22两款机型。如果以隐身技术的开发能力来按资排辈的话,洛克希德无疑是“大哥”一样的存在,因为在此之前空军服役的F-117“夜鹰”就是出自它的“臭鼬工厂”。而诺斯罗普在之后开发出的B-2隐身轰炸机虽然也正在测试当中,不过由于严重的预算超支问题让军方心有余悸。所以在美空军的意识上就会不自觉的认为洛克希德的产品起码在隐身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至少要比“烧钱”的诺斯罗普公司强。而这次的产品的性能中隐身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激进而不凡的YF-23到了测试阶段,两款样机正式亮相,从外形上来看,YF-22的设计中规中矩,大体上就是在四代机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隐身处理。而YF-23则不同,处处透露着浓浓的未来风,极具科幻感。
除了设计布局上的不同,YF-23在发动机的设置上也采用了非常规的手法,尽管使用推力矢量发动机可以强化战机的机动能力。但YF-23却没有采用这样的配置,它采取的是全动V型尾翼设计加非矢量可变循环发动机的组合,为的了就是最大程度保证自身的“隐身”效果,而且机动能力其实也没比YF-22差太多。按照同时驾驶过YF-22和YF-23的试飞员保罗·梅茨的说法,YF-23的飞行体验其实与YF-22不相上下,全动V型尾翼和F-120发动机的配置可轻松完成你想要的动作。甚至更快、更灵活,只不过在低速情况下YF-22的优势比较明显。
YF-23在测试阶段一共制造了两架,分别被命名为“黑寡妇”和“灰色幽灵”,在1990年的首轮测试中“黑寡妇”就飞出了马赫数1.43的速度,而“灰色幽灵”可以达到1.6左右,相对而言,此时的YF-22最大速度仅为马赫数1.5左右。当然了这并非最终数据,不过至少在前期的表现上来看,YF-23在速度方面略强于YF-22。
除此之外,YF-23的体型更大,携带的燃油量更多;埋入式的发动机喷嘴可以有效地降低红外辐射强度;隐身性能方面的表现要强于YF-22;在座舱的设计上YF-23的可视范围要好于YF-22等。
表现不尽如人意的YF-23当然了,人家的YF-22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测试中两型飞机的整体性能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军方设定的指标,YF-22在航电、内置弹仓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要优于YF-23。其中YF-22的航电系统以休斯CIP模块为基础构建,而YF-23使用的Unisys 32位GPPE模块,相比之下,GPPE对于硬件的要求过高,导致其计算能力较差,在这一点上YF-22更胜一筹。
在竞标中两个团体走的不同的路线,洛克希德希望稳中求胜,而诺斯罗普则更加激进一些,在YF-23上使用了超过20%以上的新技术,这样带来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飞机的性能虽然不错,但稳定性欠佳,而且由于某些技术问题甚至错过了军方最为看重的过载测试。
在飞行测试中YF-23一共飞行了50架次,总时间大约为65小时,最大空速为马赫数1.6左右,最大负载据称可以超过7G。而YF-22飞行74架次,总时间为92小时,最大空速为马赫数1.5左右(也有2.0的说法),最大负载9G。这样的结果其实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这场竞标的走向。
但在飞机性能展示上给诺斯罗普致命一击的其实是在近距离格斗(狗斗)测试中的表现。当时刚刚成立的空战司令部(ACC)对于新型战机近距离格斗性能非常重视,而他们的意见对于空军和国会的决策也有很强的影响力。不过两家公司在试飞战机高攻角(AOA)机动动作方面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洛克希德公司精于市场营销,对于买家的喜好了如指掌,为了让ACC可以观赏到最佳的高攻角机动,特意做了一些在视觉上很花哨,实际屁用没有的动作来满足对方的需求。而诺斯罗普公司则在整个测试阶段拒绝做高攻角机动动作(或仅有少量展示)。这样在评审团心中的天平开始向YF-22倾斜了。
YF-23只是在性能上强大,其他方面的表现完全不敌对手人为因素:不止于此,洛马、波音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也大大强于诺斯罗普和道格拉斯的组合。毕竟这场竞争的决策者是人,而非完全依靠战机的性能,当然其中的猫腻自然也不会少!
其他因素:而对于两种完全超乎想象的战机,空军方面基于现实考虑,对稳定性、可靠性和成本上的要求其实要高于战机战力的强弱。YF-22这种相对保守且稳妥的设计自然就受到了军方的青睐。
海军的选择:同时这次竞标虽然是为空军选战机,但海军也加入其中,他们想在空军战机的基础上衍生出海军型号,不过诺斯罗普给出的海军高级战术飞机的设计让其失望透顶。相反洛克希德拿出的YF-22变体则很受海军欢迎,尽管最终该项目被下马,但海军此时的选票是投给YF-22的。
最后就是成本和交付的问题:YF-23在研制之初预算就开始严重超支,在测试中大量新技术的使用和激进的设计让YF-23的性能很不稳定,与之而来的后果就是无限的修改、花钱,其整体造价也在节节攀升。同时,诺斯罗普/麦道的生产线上已经有F/A-18在生产,如果它的YF-23获得合同,那么能否如期交付空军足够数量的飞机还是一个问题。军方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出于让两家公司都可以生产一型飞机、避免一家独大的目的,自然更倾向于洛克希德。
种种原因综合起来,最终YF-22笑到了最后,不过倒不是因为它的性能有多么的强,只是它在特定的时候拿出了最为合适的产品而已。YF-23不是败在自身能力上,反倒是诺斯罗普过于执着的追逐战机的高性能而害了它,如果评价YF-23的话,我们这些局外人也只能用“生不逢时”来形容了吧!
YF-23的优势其实只有性能强大这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诺斯罗普/道格拉斯方面完败于对手。因为武器装备选择的第一标准从来都不是性能,成本因素、稳定性、战略价值、人为因素、政治利益等等都会影响到一场竞标的结果。而且历史也没有如果这种假设,但诺斯罗普其实没有输,他们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拿出了足够优秀的产品!用电影黄飞鸿里的一段台词来形容YF-23最为贴切:我们赢得了牌子却输掉了整个“江山”!
如果当初被选中的是YF-23,那么YF-22也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一款被“雪藏”的秘密武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