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高超音速武器是军事科技领域发展的一个高频词,然而,在近期的一次佐治亚州讲话中,特朗普对外放出猛料,称美国有“水音速”武器。
你没有听错,就是“水音速”武器。
那么何为“水音速”武器呢?
水音速和高超音速我们都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所以我们在航空界通常将飞行速度超过340米/秒的飞行器称为超音速,而飞行速度超过5倍音速的飞行器就是这几年世界各军事大国,争先恐后发展的高超音速武器。
水音速武器在计算原理上大致和音速相类似,因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因传播介质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快,能够达到1500米/秒,几乎是广义上音速的五倍(实质上是4.4倍多一点)。
由此可见,在同等速度之下,某种飞行器被称为是水音速武器,意味着该飞行器的在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1500米/秒,即水中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一下,这里将其称为水中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泛指,因为我们通常将飞行速度超过5倍音速的飞行器称为高超音速武器,其最低的飞行门槛秒速度为1700米/秒,时速可达6120公里/小时,并非广义范围上我们所讲的一小时飞行5000公里的表述。
之所以在特朗普不断的强调美军已经拥有水音速武器的情况下,美国媒体和部分知名科学家对此嗤之以鼻,主要原因在于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阻力自然也就是空气阻力的800倍,这就意味着我们如果在空气中实现高超音速飞行,那么要在水中实现同样的速度的难度要比空气中高出800倍。
这也是当前,水下武器及各类平台运动速度最快的也就是苏联时代发展的VA-111“暴风”超空泡鱼雷,该型采用超空泡技术的鱼雷使得其最大速度超过了200节,换算成秒速度的话大约为100米/秒,和水音速1500米/秒的速度相比差了15倍,发展难度可见一斑。
特朗普口中的水音速武器很大可能是采用超空泡技术的水下载具根据相关的信息,美国海军早在1997年就成功的测试过一种利用超空泡技术原理的水下高速载具,试验速度达到了1549米/秒,换算成水中平台通常使用的“节”,即为3098节,将近3100节的速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水下超音速载具。
所谓的超空泡技术通俗点讲是,当物体在水中运动速度超过185公里/小时之后,物体的尾部便会形成一个奇异的大型水蒸气沟,从而将物体与水接触的部分包住,与水接触的介质由物体表面转变为水蒸气,这就是超空泡化现象。
更简单一些理解就是,当物体的飞行速度超过一定的临界之后,或者通过物体自身携带的一些气泡产生器,使得一个比较大的空气泡附着在水下航行器的表面,从而降低水下航行器的水下阻力。
前边我们也讲到了,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多,因而水中的航行阻力也自然大得多。以潜艇为例,通常常规潜艇的最大航速在20节左右,核潜艇能达到三四十节,而在整个潜艇的动力运作效率分配上,潜艇约80%的动力被用来克服在水中航行的湍流阻力,实质上应用到潜艇推进上的动力只有不到20%。
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想要使得水下航行器的航行速度超过水音速,唯一可行的方案便是超空泡技术。美军除了进行过水下高速载具试验之外,还称已经解决了控制方向和长时间产生气泡这两个核心问题,美国海军水下作战中心还设计过螺旋桨叶片表面完全被汽化水分子所覆盖的超空泡螺旋桨;此外在2011年美国的朱丽叶舰船系统公司还公开了美国海军专利局的“幽灵”号舰船,并发布了相关的照片,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艘对外公布的采用超空泡原理设计的舰船,最大航行速度可达97公里/小时。
综合上述,美国海军对于超空泡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积累是有一定的基础的,特朗普此次宣称的水音速武器并非是信口开河胡邹邹,很可能是美国海军真实存在的一种采用超空泡技术的水下高速载具。
水音速武器的研发难度在哪里?距离我们有多远?在超空泡技术领域,率先取得技术上实质性突破的便是苏联研发的VA-111“暴风”超空泡鱼雷,美国海军也进行了一系列有实质性进展的试验,但我们在当前美俄的武器库中鲜有机会看到切切实实服役的采用超空泡技术的武器系统,这是由技术成熟度和研发难度综合决定的。
主要难度大致有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打不准是第一个问题。我们以俄罗斯的VA-111“暴风”超空泡鱼雷为例,这种鱼雷相比传统鱼雷50节左右的航行速度,提升了4倍超过了200节;但这种武器并没有大规模使用的原因就是它的打击精度不怎么好,因为它的航行速度大幅提升后,对控制系统的要求更高,不具备水中航行机动能力,只能进行直航,技术固然先进,难以规避和拦截,但实用性也不行,更重要的是只能进行点对点的固定目标攻击,并不能攻击具备机动能力的目标。
其次,射程短是另一个问题。射程主要体现在推进系统上,当前大多数的超空泡航行器必须依靠火箭发动机来实现超空泡化效应,然而火箭发动机固然能解决速度的问题,但也因燃料的载量以及深度的增加,推力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降低,这就导致了这类武器系统的射程通常很短,俄罗斯的“暴风”鱼雷也就十几公里的射程,高速度和短射程塑造了这类武器只适用于近战的现状。
此外,超空泡鱼雷还带来另外一个副作用,那便是容易暴露航行器自身的位置。由于超空泡鱼雷在发生后会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于隐蔽在大洋深处的潜艇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在对敌发起攻击的同时,超空泡鱼雷高速航行所产生的噪音也暴露了发射平台的位置。
在2009年的海军成立60周年活动中,时任海军司令员吴胜利谈及中国海军发展方向时,曾提及到要发展大深度高速智能鱼雷,被广泛的理解为是一种采用超空泡技术的新型鱼雷。
其实,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从国外获得了一批俄制“暴风”超空泡鱼雷,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2006年前后展示了国产相关产品,多项技术指标比原版的“暴风”鱼雷要更胜一筹,除了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之外,据称还使用了高速光纤指令传输系统,具备一定的转向制导能力。
尽管这种新兴技术具有很强的战略竞争性,但是整体发展尚处于技术成熟发展阶段,距离真正走向战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下杀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超空泡技术不仅仅局限于鱼雷领域,还可用于潜艇、潜射导弹等诸多领域,比如采用超空泡技术的潜射导弹,在水中发射后,能够以高超音速在水中飞行,在接近打击目标后冲出水面跃升攻击,将对反导拦截系统产生颠覆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