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三渡鸭绿江战沙场 献身山

时间:2021-01-27 16:49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文/于力 高爽)他叫孙景坤,今年96岁,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盛夏,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条偏僻的小巷,一间不起眼的平房。见到有人来

(文/于力 高爽)

他叫孙景坤,今年96岁,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

盛夏,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条偏僻的小巷,一间不起眼的平房。见到有人来,瘦弱的孙景坤赶忙在家人的搀扶下坐起,用力挺直佝偻的腰背,和蔼地招呼来访者。

“听不清了。”孙景坤指指耳朵,拿起身旁挂着多枚军功章的志愿军军装放在腿上。“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老英雄一边抚摸着军功章,一边讲起70年前的烽火岁月。

三过家门不入 三渡江水卫国

1947年,孙景坤参军入伍。“解放四平时,我是机关枪手,是敌人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密集的子弹把我后背的军装都撕烂了,半个月内换了4件棉衣。”解放战争中,孙景坤凭借扎实的作战能力,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集结安东(现辽宁丹东),待命过江。

“丹东是我的老家,在外边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孙景坤说,他结婚7天后就参军入伍。而现在,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常有战友劝孙景坤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

久经沙场,一朝归乡,可大战在即,孙景坤从未向部队提出探亲的要求。

10月的一天,命令终于下来了,孙景坤随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过江的那一刻,他和战友发出了钢铁誓言:“保卫和平,保卫胜利果实!”

孙景坤所在的部队第40军119师357团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了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养伤期间,他也没能回家看一眼。“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二次过江奔赴前线。

“没想到一到朝鲜,找不到之前的部队了。”原来,部队根据战事安排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疗伤归来的孙景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二次回国。

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孙景坤仍然没有回家,而是跑到志愿军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走之前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孙景坤说。

第三次奔赴朝鲜后,孙景坤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并立即投入战斗。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三别故土、三渡江水,孙景坤用行动践行着志愿军战士的誓言。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三渡鸭绿江战沙场 献身山城村甘务农

资料图片:孙景坤1953年军装照。(受访者供图)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三渡鸭绿江战沙场 献身山城村甘务农

1952年秋季的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在坑道里的战士准备夜间出击。(资料图片)

迎面与敌激战 获一等功嘉奖

回忆起自己一生最难忘的战斗,孙景坤眼噙泪花。老人说:“那场激战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阵地上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时分,在击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后,孙景坤所在部队人员伤亡惨重,阵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队很难上去。

当时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向上级提议,由他带领9名轻伤员,带上8箱手榴弹和2箱子弹,从敌人火力死角突上阵地前去增援。方案得到认可后,孙景坤马上行动,带领战士一点点挪上了阵地。

“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两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发现敌情的孙景坤猛地端起“水连珠”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倒下。“刚解决了两个,左面交通沟里又爬出两个敌人,走在前面的那人还端着一挺机枪。”可孙景坤的枪口早就对准了他。

几次反扑失败后,敌人开始逃窜。孙景坤便趴在交通沟的麻袋上,端平“水连珠”,对准慌忙逃跑的敌人,一枪一个,击毙了21个敌人。整场对战中,敌人一共组织了5次反扑,都被志愿军战士们一次次打退下去。

阵地稳固下来了,可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最后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孙景坤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这次战役中,孙景坤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中国代表团和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硝烟散去,战争在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里的成分)有毒,后来腿上、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我爸在战场上立了功,回家后却从不对我们说。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册子,说这书上说的英雄不是老孙头吗?我们才渐渐知道爸爸那些年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说。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三渡鸭绿江战沙场 献身山城村甘务农

资料图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追击敌人。(资料图片)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三渡鸭绿江战沙场 献身山城村甘务农

资料图片:2011年10月,孙景坤(左二)为丹东边防检查站守桥官兵讲述志愿军故事。(吴琼 摄)

复员回乡务农 带领村民脱贫

1955年孙景坤复员,他放弃了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8年在外征战,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还有三过家门不入的经历,孙景坤自觉亏欠亲人太多——他决定回家乡务农,待在亲人身边。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成为农民,经历过战场厮杀的孙景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我又成农民了,可当兵后的我跟以前的我不一样了。”参军第二年,孙景坤就在战场上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天起,孙景坤更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事业的信念中——复员前,他的奋斗阵地是战场;复员后,是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复员回乡后,孙景坤在老家山城村担任村干部。其间,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孙景坤带领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1971年,孙景坤把大儿子送去参军。“当年和我爸一起参军的同村的10个伙伴,活着回来的只有3个人,穿军装意味着什么,没人比他更有体会。”孙美丽说。

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他对别人大方,对家里人却很‘抠’。按理说,当时他有能力为我们兄弟姐妹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可他却没有。我在生产队干活,队里见我勤快,把我的工分从4分涨到7分。他知道后,开会批评了组长,并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来。在他面前,我都不如外人的孩子。”孙美丽说,年轻时她对父亲有很多抱怨,可随着年岁渐长,她渐渐明白:经历过生死的父亲,总想回馈社会更多,“他是在替战友活着”。

这些年,村里常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将来要捞点什么。”

多年来,孙景坤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给他的伤残抚恤金,多一分也不向国家要。军旅生涯中,他南征北战,经常几天几夜吃不上一顿饱饭,因此患了严重的胃病,但几十年间,他从未向组织要求过特殊照顾。

“和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们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孙景坤说。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三渡鸭绿江战沙场 献身山城村甘务农

资料图片:孙景坤荣获的各种奖章(杨青 摄)

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三渡鸭绿江战沙场 献身山城村甘务农

资料图片:孙景坤近照。(杨青 摄)

【人物简介】

孙景坤,1924年出生,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人。1947年参军入伍,解放战争中凭借过硬的作战能力,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1950年10月,孙景坤第一次随部队入朝作战,后因负伤归国治疗。疗伤结束后,二渡鸭绿江,因与部队失去联系再次回国。在志愿军某机关获取部队位置后第三次赴朝,找到部队后立即投入战斗,由于作战机智英勇,被记一等功一次。

1955年,孙景坤复员回乡,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战争年代奋勇杀敌,和平岁月隐姓埋名、不计得失、服务乡里,孙景坤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爱国奉献”四字。

来源:参考消息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