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为了区别于国家机关行政干部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我军开始干部评级工作,并正式确立了军队干部等级制。不久之后,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着手评授军衔的准备工作。按照工作计划,原本定于1953年7月全军实行军衔制度,不过由于评授军衔工作非常复杂,需要不断考量和研究,所以直到1955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才得以审议通过,全军正式实行军衔制。1955年9月,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全军举行了授衔及授勋仪式。
从评定级别到评授军衔,二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即1955年评授军衔是以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不过,1955年评授军衔毕竟是全军的首次,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简单来说就是有的将领觉得自己的军衔高了,当时就提出了降低自己军衔的请求;而有的将领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了,大失所望,甚至扬言“要把勋章挂在狗尾巴上去”。针对个别将领的抱怨,毛主席曾亲自出面,严肃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对于评授军衔,有的将领想得非常开,比如说风趣幽默的陈赓。1955年,陈赓被授予了大将军衔,他回到家之后,孩子们见父亲回来了,便追问父亲是什么将(军衔)?陈赓则开玩笑地说:“芝麻酱。”当时孩子们不太懂,就把陈赓这句话当真了。有一次,陈赓的儿子在路上遇见了一群老将军,老将军们就逗他:“你知道你爸是什么将吗?”陈赓的儿子自豪地回答说:“我爸是芝麻酱!”老将军们听了之后哭笑不得,不禁感慨道:“这个陈赓,开玩笑连孩子都不放过。”
不仅如此,陈赓后来还曾开玩笑说:“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一位大将和两位上将。”陈赓说这些虽然是开玩笑,但事实也确实如此。陈赓所说的自己统帅过的一位大将和两位上将,分别是徐海东大将,以及许世友上将和陈锡联上将。那是在1931年初,陈赓被派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之后,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当时第十二师有三个团,而其中两个团长就是徐海东和许世友,陈锡联当时则是第十二师中的一个小班长。
徐海东出生于1900年,比陈赓大三岁,他早期参加过黄麻起义,经历过鄂豫皖根据地系列军事斗争。1930年初,徐海东被派到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担任第三十六团团长,在陈赓的手下工作。后来,徐海东离开了第十二师,先后担任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第二十七师师长。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之后,徐海东率领部队留守鄂豫皖继续开展斗争,并参与重建了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徐海东与吴焕先、程子华等人率领红二十五军单独进行了长征,成为了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到了陕北之后,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出任军团长。在此期间,徐海东不仅为巩固陕北根据地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也为迎接红军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徐海东最初担任八路军第三四四旅旅长,后来又到新四军担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不过,由于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徐海东病倒在了前线,后来便长期处于疗休养状态。1955年授军衔之时,为早期革命立下大功的徐海东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而且在十位大将中名列第二位,排在陈赓之前。
许世友出生于1905年,比陈赓小两岁,他参加过鄂豫皖根据地、川陕根据地系列军事斗争,以及红四方面军长征。1930年初,许世友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团长,当时第十二师的师长就是陈赓。后来,许世友历任红九军副军长兼第二十五师师长、红四军副军长及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等系列职务。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许世友曾被派到八路军第三八六旅担任副旅长,此时的旅长就是陈赓。不过,后来许世友又被派到山东地区工作,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八路军山东军区胶东军区司令员。
在解放战争中,许世友还担任过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山东兵团司令员,他率领部队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济南战役等系列大战。新中国成立之后,许世友还担任过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并参加了抗美援朝,接替陈赓出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从朝鲜回国之后,许世友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军衔之时,许世友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陈锡联出生于1915年,比陈赓小十二岁,他参加过鄂豫皖根据地和川陕根据地系列斗争,以及红四方面军长征。陈锡联在1930年初曾在陈赓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担任小班长,后来不断历练成长,当上了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第十一师政委。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锡联历任八路军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团长,第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区分司令员等职务。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先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当时,陈锡联是全军最年轻的兵团司令员,成长非常快,非常了不起。在此期间,陈锡联和陈赓担任的职务差不多,他率领部队参加过挺进大别山系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南系列战役。新中国成立之后,陈锡联出任炮兵司令员,并于1955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可以说,陈赓的玩笑话——“统帅过一位大将和两位上将”,也并非完全是玩笑话。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作为十位大将中名列第一位的粟裕,他曾经统帅过几位大将几位上将呢?1955年授军衔之前,粟裕曾直接指挥或毛主席计划令其指挥的共计有三位大将和二十六位上将。这些将领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牛”人,人人有两把“刷子”,指挥过数万乃至上十万人马。那么,他们都是谁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说来也巧,粟裕直接指挥过的大将就有陈赓。那是在1947年12月,陈赓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外线兵团副司令员。当时,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进军豫皖苏,按照毛主席“由粟亲率(华野部队)南下与陈(赓)谢(富治)会合,并归粟统一指挥,沿平汉向南直迫武汉”的电令,粟裕指挥部队与陈赓率领的部队共同发起了破击陇海路和平汉破击战。可以说,粟裕指挥陈赓打过平汉路战役。
另外,在1948年1月,毛主席又多次明示粟裕,令其指挥陈赓所部作战:“粟裕及陈(赓)谢(富治)两军统一由粟指挥,由现地向豫鄂陕边行动。”因为陈赓率领的第四纵队属于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与华东野战军是兄弟部队,而且陈赓资格比粟裕老,南昌起义时陈赓就是营长,而粟裕不过是警卫班长,因此毛泽东特意交代粟裕:“陈(赓)谢(富治)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后来到了1954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此时陈赓出任副总参谋长,他成为粟裕的副手,在粟裕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粟裕统帅过的第二位大将是张云逸。张云逸是一个比许多元帅资格还老的“元老”级人物,他曾当过两年的新四军代理军长,长期都是粟裕的老上级老领导。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粟裕才在指挥体系与职务上超过了张云逸。那是在1949年6月,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之后,粟裕是华东局分管军事的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主持华东军区及第三野战军工作的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张云逸是华东军区及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实际负责山东军区的工作,成为粟裕事实上的下级。
有意思的是,就在1949年6月27日,张云逸(兼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计划攻打长山列岛,并将作战计划上报到华东军区及第三野战军。主持工作的粟裕在收到张云逸和许世友攻打长山列岛的请示报告之后,立即发电报指示他们攻夺长山列岛时应注意的事项。不久,长山列岛被攻克,成为我军跨海作战第一个成功的先例。当然了,如果1948年5月粟裕不谦让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话,那么当时他就直接指挥张云逸了。
粟裕统帅的第三位大将是萧劲光,不过这次“统帅”是计划中的,后来没有实现。新中国成立之后,朝鲜局势动荡,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未雨绸缪,下令组建东北边防军,以应对不断紧张的朝鲜局势。当时,东北边防军的人事任命是,粟裕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萧劲光出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不过,后来粟裕由于身体原因、萧劲光由于工作原因,两人都没有赴任,错失了一起共事,率领部队入朝作战的机会,令人非常遗憾。
粟裕除了直接统帅或计划统帅三位大将以外,还统帅过二十六位上将。在华东野战军中,粟裕曾指挥过的上将有王建安(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叶飞(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陈士榘(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钟期光(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宋时轮(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韦国清(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张爱萍(华东海军司令员)、傅秋涛(华东支前司令员)、宋任穷(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委)等人。
除此之外,1947年12月至1948年1月,粟裕还一度指挥过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将领苏振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谢富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杨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王宏坤(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他们后来都是上将军衔。到了1950年7月,东北边防军组建成立的时候,粟裕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此时萧华、李聚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韩先楚等原先东北野战军的战将,均被安排在粟裕的手下工作,他们后来也都是上将军衔。
在1954年10月,在粟裕出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时候,原先西北野战军将领张宗逊、彭绍辉、王震都是副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将领杨成武也是副总参谋长,另外还包括传奇“特工”李克农,这些将领后来同样是上将军衔。粟裕统领的大将、上将如此之多,中将级别及其以下的将领则更不用多说了。事实虽然如此,不过粟裕的性格和陈赓的性格截然不同,陈赓能开玩笑说自己统帅过一位大将和两位上将,但向来低调的粟裕自然不会这么开玩笑。
这里要多的说,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毛主席曾经说过:“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不过,粟裕却主动提出坚决不当元帅,这让毛主席非常感慨,说道:“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毛主席说粟裕三次辞帅,指的是“两让司令、一让元帅”。
第一次是在1945年10月华中军区组建。当时,中央军委任命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不过,张鼎丞认为大战在即,由粟裕担任司令员更为妥当,于是便将自己的建议上报给了中央军委。不久,中央军委同意了张鼎丞的建议,准备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不过,粟裕得知之后,立即给中央军委发电报,表示坚决不当司令员,只当副司令员。在此情况下,中央军委只好仍然任命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
第二次是在1948年5月粟裕面见毛主席,商讨“暂时不渡江,留在中原打大仗”的问题。经过讨论,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留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之后毛主席做了人事安排,由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调到中原野战军工作。粟裕听说之后,急忙向毛主席建议,华东野战军离不开陈毅,如果中原野战军实在缺人手,需要陈毅去的话,那么请求保留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最后,毛主席拍板,陈毅仍然调到中原野战军工作,保留其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粟裕出任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委。
第三次就是1955年授军衔了,按照粟裕的战功和条件是可以授予元帅军衔的,但是他坚决不当元帅。虽然粟裕并没有说明原因,但这除了和粟裕谦虚礼让的性格和作风有关之外,还与当时名额有限,很多人表示自己不参加这个大环境大背景有关。粟裕曾经说过:“评我大将,就是够高了。要什么元帅?我只嫌高,不嫌低。”后来,粟裕成为十位大将的第一名,也推动了评授军衔工作的顺利开展。许世友曾说自己要当大将,结果听说粟裕是大将,他就马上不提了。
各位读者,这篇文章简单介绍了1955年授军衔的情况,有些数据可能还存在差误。比如,虽然陈赓开玩笑说“统帅过一位大将和两位上将”,但其实陈赓统帅过的上将绝非仅有两位,他在八路军第三八六旅任职的时候,手下的李聚奎、陈再道、王新亭等人后来都是上将。而本文对粟裕统帅过的大将和上将则进行了全面盘点,甚至还包括了实际没有发生的情况,严格来说没有什么对比性。本文的目的绝不是贬低谁或者褒扬谁,只是讲一讲1955年授军衔的趣事罢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