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军队从创立开始,在如何处置俘虏的问题上,态度都是很好的,不打骂、愿留的留下来、愿走的就走顺便还发点路费,特别是伤病俘虏,还会帮你治好病才放你走,这是在1928年的时候,毛泽东亲自宣布的工农革命军的俘虏政策,但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时候,中共在俘虏政策上做了很大调整,简单来说就是,从之前的“去留自由”,转变成了“一律不予释放”。
这是194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关于处理国民党军队被俘人员的指示》中说的,“本人人有用之原则,基本上不释放”,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巨大的转变?目的是为何?(解放战争后期,俘虏政策又多次调整,处置手段更加多元化,但基本是能用的都不放,除非老弱病残这种)
简单说来,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为了补充兵源,提升战斗力,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解放战争初期,大量的民兵、被解放的农民相继加入了解放军队伍,虽然规模扩大了,但是兵力的整体素质不够,特别是单兵作战能力上,有时候缴获了国军的坦克、火炮等,但是部队里却没人会操作,还需要依靠国军的坦克兵,因此把国军俘虏兵编入解放军,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兵种,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解放军战斗力,当然在此之前,这些俘虏兵需要先接受反蒋和诉苦教育。
第二,为了政治宣传,瓦解国民党军队士气。国军俘虏兵经过改造后,一夜之间成为了解放军战士,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现象,比如在华东野战军里,打黄百韬时被俘的国军士兵,到等到了打黄维部队的时候,竟然因为作战勇敢成为了战斗英雄,有些甚至还当上了解放军的排长、连长,周恩来曾感叹:“这种情形在世界战史上都是少有的”,这种现象无疑对宣传解放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敌人的士气。
第三,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俘虏兵的地域因素限制。抗战时期,中国偏西南方向的几个省份,比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是中国军队非常重要的兵源地,抗战八年大约1400多万征兵人数中,西南方向6个省份的征兵人数,占到了近一半,大约687万(数据援引四川档案局: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所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基本是南方人的天下。
远在西北战场的彭德怀也曾感叹:“俘虏兵绝大多数是四川人(除四纵外),基本上已成为南方军队”,但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主战场,基本都集中在长江以北区域,所以这些南方士兵被俘之后,如果要遣返回家乡的话,需要经历十分漫长且艰辛的路程,许多俘虏兵不愿意接受微不足道的遣散费,甚至有人选择逃入山区,落草为寇,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是共产党领导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及时转变俘虏兵的政策也是必要的。
不得不说,针对国军俘虏兵的处理政策的转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解放军的兵源不足问题,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战斗力,在政治舆论战上也能发挥很大作用,从1946年7月到1949年7月,425万国军俘虏兵中,经过改造有280万变成了解放军战士,为我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