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在拟定亲属名单时,毛泽东女儿李敏(毛泽东与贺子珍之女)向治丧委员会提出:自己还有个堂兄贺麓成也在北京,要把他也加进亲属名单里。
当“贺麓成”这个名字被提出时,治丧委员会的所有人都有点懵,他们都觉得自己对毛泽东很熟悉,可他们却自始至终未曾听过他还有这样一个姓“贺”的侄子。
迟疑了半晌后,有人问:“这个贺麓成是我们国家第一批航天导弹的核心工程师贺麓成吗?”李敏听完后点点头。
也是直到此时,贺麓成的同事们才知道:原来这个平素看起来极其低调的同事,竟然有如此大的背景关系。
实际上,贺麓成与毛泽东的关系还远不止是叔侄,他还是毛泽东的外甥。原来,这贺麓成正是毛泽东弟弟毛泽覃和毛泽东妻妹贺怡唯一的儿子。
可这样一位人物,却从来未曾被毛泽东公开召见过,他自己也从未提及与毛泽东的关系,这是为何?他又是怎样成为航天导弹的核心工程师的?要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还得从头说起……
贺麓成的本名叫毛岸成,他之所以选择姓随母姓贺而不是姓毛,与他出生那年发生的一些事情有关。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红军开始长征。临行前,上级安排毛泽覃、贺怡夫妇留在南方继续做游击斗争。
1935年1月,贺怡在赣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生下了贺麓成。
孩子的出生并没有为这对夫妻带来更多的快乐,相反,他成了他们的一个小负担。毕竟,行军打仗时带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将面临更多的危险。考虑到这一点,毛泽覃、贺怡二人商量,将贺怡跟孩子藏在一个亲戚家里,等到了合适时机,再将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让人没想到的是,孩子出生仅三个月,毛泽覃便英勇牺牲了。丈夫死后,贺怡只好强忍悲痛,将还在襁褓里的毛岸成交给了一位名叫贺寿和的族叔收养。
将孩子交给贺寿和时,她说:“不要告诉孩子关于他身世的事,也别让他姓毛了,就让他跟着我们姓贺吧,我怕他的身份给你们添麻烦。”交代完后,她便重新投身革命去了。
自这以后,毛岸成便正式更名为了贺麓成,并一直被族叔贺寿和以孙子名义抚养。为了保护作为烈士子女的贺麓成的安全,族叔给他编造了一套完美的关于他身世的相关。
在这套被编造的“身世”里,贺麓成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贺寿和之所以如此说,自然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从小无父无母,贺麓成性格很是孤僻,他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偶尔,他也会坐在家门口想象自己父母的模样。
人都说,很多东西都是冥冥中的注定,在一次听村里人说起军人后,他竟脑瓜子一热认定自己父母定是军人。他想,若非都是军人,他们怎么会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若非是军人,爷爷怎会在谈及他们时缄默呢。
这些自己脑子里构想出来的东西,贺麓成当然不会告诉爷爷。他只小心地珍藏着这个想法并在心底默默许下了一个做军人的理想。
随着贺麓成的日渐长大,他对军人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而此时,他所生活的江西小山村竟经常传来“解放军要来”的消息。因着这个传言,村子里到处是关于解放军的故事。
这些故事听多了,贺麓成立志做军人的理想便也更加坚定了。
1949年8月,贺麓成所在的永新县获得解放,他所在的井冈山下的小山村竟也真的迎来了解放军。
那天一早,贺麓成便跟着小伙伴一起来到了村口等待解放军的到来。
当解放军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他们村子的时候,贺麓成看呆了,他忍不住想:自己要是穿上军装该是什么样子呢?
可能是过于激动,那天一直呆呆看解放军的贺麓成竟不知道他的爷爷贺寿和一直跟着他。就在贺麓成一脸兴奋看向解放军时,爷爷贺寿和还慢慢地挪到了他的身后。
那天,贺寿和的神色很有些凝重,他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上满是复杂的情绪。当他像往常一样看向已长得和他一般高的孙子时,人们分明能感觉到:他脸上竟带着几分无以名状的忧伤。
不多久后,一辆紧跟在解放军后面的吉普车停在了路口。
看到吉普车时,贺寿和下意识地将孙子往自己身旁靠了靠,可那天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的贺麓成却并未察觉出爷爷那个动作里的意味。
吉普车稳稳停下后,车门打开,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女子利索地下了车。这个女人下车时,贺寿和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穿列宁装的女人,正是14年前托孤的贺怡。
“你妈妈来接你了”,贺寿和用手指着贺怡这样告诉贺麓成。那一刻,贺麓成整个人都怔住了。“妈妈?”“我妈妈不是早死了吗?”“接我?”“去哪儿?”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子里闪过。
可当他带着满是疑惑的眼神望向爷爷时,爷爷却什么也没说。良久,在那个女人四下张望时,贺寿和举起了手。随即,看到贺寿和的贺怡快步向他们走来。
“那个人就是你妈妈,你快去迎她呀。”贺寿和拍了拍一脸懵的贺麓成道,可贺麓成却像被定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直到贺怡走到贺麓成跟前时,他依旧还在恍惚中,他一时还无法接受眼前陌生女子就是自己母亲的现实。
那天,是贺麓成14年来第一次开口叫“妈”,只一声呼喊后,贺怡的泪水就噙满了眼眶。也是从这时起,他才真正确信:这个人,真的是自己那“早已死去”的妈妈。
这次重逢后不久,贺麓成与母亲在谢过爷爷贺寿和之后,便随着解放军一起离开了永新县的这个小山村,一起到母亲贺怡工作的吉安县去了。
走之前,贺麓成告诉爷爷:自己一定会经常给他写信汇报平安,贺寿和听完连连点头。他对自己这个亲手带大的孙子太明白了,他知道重情重义的他一定能做到。
回吉安的一路,贺怡一直在向儿子讲述她和丈夫毛泽覃的相关,她还重点讲述了毛泽覃如何遇难的种种,自然,她也将自己当年为何要把他寄养在亲戚家等等也都说给他听了。
听了母亲的叙述后,一直盘旋在贺麓成心头的种种疑惑终于全部被解开了。
讲到最后,母亲贺怡还郑重地对他说:
“你大伯毛泽东是主席,你二伯和你爸爸是革命烈士,但我不希望你沾他们的光过一辈子,我也不想你告诉任何人你是谁的孩子。我只希望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一名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为你的父辈增光!”
贺麓成虽不理解母亲这番话的意思,但还是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了心底。
贺麓成绝想不到,这句话竟会成为了母亲留给他的最后的遗言。
母子相逢仅仅3个月后的1949年11月21日夜,贺怡带着贺麓成一起去寻找失散的堂兄毛毛(毛泽东与贺子珍之子)未果,在返回吉安县的路上,车子驶到泰和县桥头村一座桥上时突然发生翻车事故。
事故中,贺麓成被汽车压住了左腿,母亲贺怡在车祸中不幸遇难。
人世间最幸运的如果是“失而复得”,那么最不幸大约就是“失而复得之后再失去”了。母亲的去世给贺麓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安葬完母亲后的几天里,他都沉浸在悲痛里,可奇怪的是,他却怎么也哭不出来了。
之后不久,贺麓成被在上海工作的姨妈贺子珍接走。贺子珍和贺麓成抵达机场后,由贺麓成的舅舅、时任上海防空军司令员的贺敏学迎接他们。
见到外甥后,贺敏学凭借军人敏锐的观察力看出贺麓成走路有些不自然,随后他便问贺麓成道:“你小子怎么不好好走路呢?”
贺麓成听完后停下来认真地答道:“我的左腿有点儿疼。”
贺敏学和贺子珍听完后当即就愣了,他们知道车祸时贺麓成被车子压到了左腿,可因为贺麓成车祸后表现的还算正常,他们就以为他并无大碍。可事故已经发生这么久后,贺麓成的左腿还在疼,甚至已影响正常走路,这就有问题了。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贺子珍和贺敏学当天便把贺麓成送到了医院。
医生在反复检查了贺麓成的伤势之后,告诉贺敏学:“根据X光片显示,这孩子的左腿共有两处骨折,必须马上做手术!”
听完医生的介绍后,军人出身的贺敏学不禁对自己这个外甥刮目相看了:左腿两处骨折还能坚持走路,这绝不是一般孩子能做到啊。而贺子珍在听说相关后,也对这个外甥的毅力感到了惊讶。
在医院的楼梯间里,贺子珍看着贺敏学道:“这孩子像极了他的父母,都是能扛能忍的,哎。”
治愈腿伤后,贺子珍按照预先计划决定将贺麓成送到上海中学读书。上海中学是上海知名中学,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在入学之前,都必须进行入学考试,只有考试通过才可以进去。
这个入学考试没有愁坏贺麓成,倒是先把贺子珍给急坏了,她跟贺敏学抱怨道:“这下好啦,八成上不了好学校了,他之前一直在小山村里,这种考试他肯定得吃苦”。
可听完贺子珍的话后,贺敏学却不以为然,他乐观地说:“放心吧,这孩子一定能考过!”
贺敏学之所以敢如此说,是因为通过这几天的观察,他对贺麓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认为就凭这孩子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已经读到中学的他成绩一定是拔尖的。
果然,贺麓成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
就在贺子珍因得知外甥通过入学考试而谢天谢地时,一向沉默的贺麓成却提出了一个让她瞠目结舌的请求,他说:“姨妈,我想直接上高二。”
贺麓成这话出口后,贺敏学也有些惊讶了!但他却并未打击他,而只笑着提醒他道:“小子,这里可不是井冈山的中学,你跳级到高二恐怕会跟不上学习啊!”
可贺麓成听完却坚定地道:“我一定能跟得上。”
这以后,贺麓成便成了上海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上学后,这个满嘴江西方言,成绩一直垫底的外地孩子一直被排斥。在这种境况下,贺麓成自然地更加孤僻了。
每天,当同学们都出去玩的时候,他便坐在座位上埋头看书。回到家时,他也总是埋头苦读。
对于这个懂事的孩子,姨妈贺子珍和舅舅贺敏学都格外心疼,两人总想着法子给他做好吃的补充营养,有时还会专门抽出时间带他去公园玩。可是贺麓成对于这些玩乐,却似乎提不起多大兴趣,后来他们再带他出去时,他总推辞说:“我还有很多功课没做完呢,要不我们下次再去玩吧。”
为了避免被人打扰,贺麓成还特意将一个不起眼的小库房改装成了书房,只要得空,他便会躲进这间小书房里看书。
有一次周末,舅舅家里来了很多客人,贺麓成照旧把自己关在书房看书。到了饭点的时候,贺麓成浑然不知,舅舅忙于招待客人也忘了贺麓成还在屋子里关着,结果,贺麓成竟一直从早上看到晚上。
在贺麓成的努力下,不到半年时间,贺麓成就把落下的课程全部补齐,成绩也在全班名列前茅。
两年后,贺麓成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中学毕业。
高中毕业,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人生的分水岭,贺麓成的很多同学在毕业之后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干脆从军入伍,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有很好的待遇。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贺麓成最终选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继续读书。
很多年后,贺麓成依然记得临近高中毕业时,姨妈贺子珍和他的对话。当时姨妈问他:“你是准备出来工作,还是报考大学?”他想了一会儿后回道:“妈妈还在的时候让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一名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所以我想去读大学。”
贺子珍听完贺麓成的答案之后,非常高兴的对他说:“好!好!好!老老实实学点真本事,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姨妈这三个“好”字,无疑是对贺麓成的最大鼓励。
1952年,贺麓成高中毕业后参加了新中国首次高考,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化专业。
大学报到那天,在填档案的时候,贺麓成在家庭背景一栏里写下了“亡故”,没有写父母的名字,也没有写大伯的名字,连收养他的姨妈和舅舅的名字也没写。
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自然是昔日母亲在遗言里嘱托的结果。
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大学,学生的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同时,学校每个月还会额外给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贺麓成的生活补助为每个月22元。这笔钱,贺麓成除了拿出5元寄给养育他的爷爷贺寿和一家之外,剩下的几乎全部拿来买书了。
大学期间,贺麓成一直拼命学习,除了吃饭以外的所有时间,他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1956年大学毕业那年,他顺利考上了留学苏联研究生。
遗憾的是,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贺麓成的留苏读研计划并未成行。
继续深造的路被斩断后,贺麓成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研究所专业,是留在国内读研,还是走上工作岗位,贺麓成拿不定主意。
迷茫中的贺麓成决定去请教舅舅贺敏学,贺敏学在简单和他分析了当时的国家形势后说:“国家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科研人才……”
几乎是在听到这句“国家最迫切需要”的当口,贺麓成便已经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了,不等舅舅说完,他便咧嘴笑着道:“谢谢您, 我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不久后,贺麓成进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去研究“地对地导弹”。
这样的选择对于先前学电气化的贺麓成而言,无疑极其艰难,因为从来“隔行如隔山”。可贺麓成对此却没有太在意,他觉得,只要自己肯花功夫,就一定都可以做好。
当贺麓成带着几丝兴奋把自己转型的消息告诉敏学时,贺敏学很有些吃惊,他虽然不懂技术,但是从字面上他便能看出电气化跟航天基本上不搭边儿,如果贺麓成真的进第五研究所,那就意味着他要重新开始学习。“从头开始”,这不就意味着脱层皮么!
想到这里,贺敏学表情略带严肃地道:“第五研究所是个搞科研的好地方,可是你要进去的话可不能拖后腿啊!”
贺敏学这番话多少带着一点劝退的意思,在他看来,贺麓成应该选一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而一心想填补那个“国家空缺”的贺麓成却不如此想。
贺麓成还在井冈山的小山村的时候,他就有一个从军的梦想,后来与母亲贺怡重逢后,母亲又在遗言里嘱咐他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而做地对地导弹研究,正是将自己的理想和母亲的期望完美融合,最重要的是,它还能和国家需要相结合,这不正是完美选择么!
有这样的完美选择,贺麓成又如何会去考虑其他呢!
那天,贺麓成破天荒地很多话,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告诉了舅舅贺敏学,贺敏学听完外甥的想法,脸上的严肃劲儿立马没了,随后他伸出手拍了拍贺麓成的肩膀,笑着道:“好,好,好!”
不久后,选择了转型的贺麓成前往了北京,他终于如愿穿上了军装。
到北京后,贺麓成却并没有去见自己的大伯毛泽东,他甚至没有知会他一声。他之所以选择如此,依旧还是因为他始终铭记着母亲的遗嘱:“你要靠自己,不要靠任何人,也不要搞任何特殊。”
从电气化专业直接跳到航空航天领域,这其中要补的功课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到达北京后,贺麓成为了尽快完成转型日日挑灯夜读,贺子珍说得对,他身上有父母的坚韧品性。
贺麓成入职国防部第五研究所之后不久,便被上级安排研究导弹,那时候,国内在导弹方面的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现有的资料大都是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来的,这些资料都需要被翻译成中文才能在内部传阅。
没有导弹方面专业知识却通晓俄语的贺麓成,便主动包揽了部分翻译工作,而且还保证不占用上班时间!
这也意味着,贺麓成将完全没有休息时间了。
每天早上一大早,他就抱着一摞翻译好的资料到研究所,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下班之后他又抱着一堆资料回到家里……
这期间的贺麓成,经常都是工作到完全撑不住时,才和衣睡下。
经过4年的埋头翻译和研究,贺麓成一共绘制与导弹相关图纸几十本,翻译相关资料近百万字,他用最快的速度成了第五研究所的骨干!
1961年,年仅26的贺麓成成了我国航天史上第一批航空工程师之一。
就在贺麓成预备大展拳脚干一场时,他却意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研究生没有经验、技术、生产工艺不说,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让做出来的导弹在天上按指定的路线飞!
导弹如果不按指定的路线飞,那跟榴弹有什么区别?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贺麓成与同事们反复探讨,终于提出了一套自创的控制方案。经过专家论证之后,将该控制方案运用到导弹控制系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贺麓成提出的这套控制方案还分别被运用在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上,而且都取得了预期效果。
后来,贺麓成凭借这一科研成果,荣获了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授予贺麓成高级工程师的称号,而他的编号则是“001”,在颁奖典礼上,组织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贺麓成同志为我国洲际导弹的精度鉴定工作解决了许多困难。”
行到此时,贺麓成终于实现了自己昔日的愿望,也完成了母亲死前对他的嘱托。
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里,贺麓成都会在想起母亲时喃喃道:“妈妈,我没有借你们的光,完全靠自己做到了所有。”
一辈子“不想借祖辈的光”的贺麓成一直住在单位提供的一套20多平米的家属楼里。在北京的日子里,他的住所离大伯毛泽东的住所几乎近在咫尺,可他却从未有过去探望他的冲动。
而对贺麓成有过了解之后的毛泽东,虽一直想见见这位侄子、外甥,可因为尊重其意愿的关系,他也一直忍着未曾和他联络。
因为贺麓成在北京期间太低调,加上第五研究所的保密措施做的极好,毛泽东并不知道让他新中国的导弹、人造卫星、洲际导弹等科研项目的成功,都有他这位侄子的功劳。
直到1976年时,毛泽东才算是与这位侄子公开“见面”了。可这葬礼上的见面,也将注定是最后一面。
若非葬礼上治丧委员会拟定的这份亲属名单,贺麓成的同事们可能将永远不知道:原来自己身边的老同事竟有如此“后台”。
贺麓成的身份被公布后,他的同事们均表示非常不解。有一次,贺麓成的一位同事半开玩笑的问道:“老贺你可真够笨的!你有这么大一块招牌,当年你要是拿出来,还用得着被拉到山上放羊吗?”
贺麓成听完,却引用其堂兄毛岸英的一句话回复了他,他说:
“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原因外,正在于此,皇亲国戚仗势发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
“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贺麓成做到了。在这些之外,他还做到了多数人没有做到的,那就是:将自己一生都献给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