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具实力的物理学家。他20岁便从西南联大毕业赴美留学,35岁就联合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并以此斩获诺贝尔奖,1954年他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更是衍生出了至少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94年,美国最大科学奖-鲍尔奖这样评价当时的获奖者杨振宁和他的成就: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从描述电磁作用力的麦克斯韦理论和描述万有引力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一下子跨越到了描述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从此自然界总共的四种作用力均得到描述,如此重大的成就使得杨振宁排到了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之列,并必将对未来产生可相提并论的影响。
那么,既然杨振宁有比肩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的伟大成就,为什么美国没有让他去研究核武器?
要知道,美国研究核武器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可是集中了全美最顶尖的科学家,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是一流的。在上述的这三个顶级物理学家当中,唯一活到原子弹时代的爱因斯坦,虽然当时已经年老体衰,但至少也曾给罗斯福写过信建议美国尽快研制原子弹以遏制纳粹德国。而杨振宁在原子弹时代正值壮年,而且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也不小,与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如费米、波尔、费曼、吴健雄、奥本海默等也都有不少的学术交流,甚至有一些还是好朋友,这么厉害的一个人,为什么当年美国没有让他去研究核武器呢?
我想,这是许多人都十分疑惑的一个问题。
无独有偶,最近翻看杨振宁的《曙光集》,在第292页看到了杨振宁于1995年接受香港电台采访时的记录,其中他意间说出一段话,让我们从中看出一点端倪。
在当时,主持人并未直接询问杨振宁当年为何没能参与到核武器的研制当中,而是杨振宁自己不经意间说出了原因。
故事的起源是杨振宁被问及【从1945年离开中国,至1971年第一次回国,整整26年没回来,美国是否禁止你们这样的人回国,亦或者不准你们把科技带回中国?】
杨振宁说,那段时间中美关系比较紧张,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之后,杜鲁门曾下令在美国得到科学技术博士学位以上的中国人不能回国。所以,许多同学别说回国了,就连跟家里人联系也是不敢的,生怕被美国政府调查和干涉。但杨振宁认为自己和父母兄弟通信,是天经地义的,没什么好遮掩的,也没人能说这么干不对。所以在此期间杨振宁一直和家人保持联系,尽管这可能存在着风险。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一度十分紧张,甚至是敌对状态,杨振宁作为中国的公费留美生,在美国被扣留不许走,这也是可以理解。但后来杨振宁直接就加入了美籍,让人十分不解。
其实,杨振宁1964年之所以加入美国国籍,是他一生中做出的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他的父亲至死也没有原谅他这一点。他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当时他的三个子女都已经出生,最大的儿子杨光诺已经13岁了。他们生长在美国,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少,所接触的人也都是美国人。第二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杨振宁是1945年赴美留学的,所以拿的是“中华民国”护照。朝鲜战争之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承认。这使得杨振宁持有的护照在许多地方不能流通,这使得他去其他国家做学术访问会变得很困难。当时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换成了美国护照。尽管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但他从头到尾,都一直想着等到将来的哪一天,自己还是要回到中国去的。而这,也是一生都没有参加美国的核武器,乃至任何一项武器的研究中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下是他的原话大意:
因为我学的是物理,里面有一部分是核物理,也是我所学的,而核物理跟核武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深深地知道(你所说的)这一点,所以从50年代一直到今天,我都不和这个方向接近。美国造原子弹的基地叫洛斯·阿拉莫斯,我在50-70年代都不去这个地方,因为我怕如果我去这个地方,即使我不在里面工作,也会被美国的密探盯上,如果他们盯上我,那日后我想回国探亲就会遇上巨大的阻力,所以我把这些地方推得远远的。对于这些方面,我是keep at arm's length。
通过杨所说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没有加入到美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去,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做这方面的研究。而是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一旦他参与研究,会对他十分不利。为什么这样说?
一方面,美国经由朝鲜战争之后,开始敌视中国,不信任中国的科学家,甚至不让博士以上学位的中国科学家回国。核心原因是美国担心他们将技术带回中国,对中国科学家持怀疑态度,杨即使参与,也很难被信任。
另一方面,杨振宁一直有一颗中国心,他心里一直想着的还是要回到中国去,如果他接触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那么美国政府对他的监视和管控会更加严格,回国的可能性会变得更加渺小。所以他一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主动偏离核物理,在学术活动上尽量远离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
最后还有一个方面,在当时中美敌对的情况下,中国还没有原子弹,美国则一直用核武器威慑中国。如果当时杨振宁选择参与美国核武器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将自己推到了中国的对立面,会给自己日后回国的打算带来巨大的困难。
综上所述,杨振宁如果参与美国的核武器的研究会很麻烦,而且短期内基本没有希望回国,即使能回国,名声也不会太好。所以,杨振宁选择主动远离美国的任何武器研究项目,包括核武器。
当中国和美国发生严重冲突时,我的处境是比较困难的,这个困难主要是来自于我的内心。因此,我采取的态度是:第一,我和在中国的父母亲人们不断绝联系。第二,美国关于武器的事情,我不和他发生关系。
后来事实证明,杨振宁远离美国的战争武器研究是一项明智的选择,这使得他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复苏时就得以回国探亲,并且受到中国一系列领导人的热情地接待。
1971年,当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杨振宁立刻就向美国政府申请回国探亲,并获得批准。随后,因为杨振宁的影响力,一大批知名科学家纷纷回国访问,这些科学家后来都为中国科学事业进行了大力的指导和帮助,为中国科学发展事业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而在此之前,杨振宁说要回国访问时,许多朋友因为对新中国不了解,纷纷告诫杨振宁:要小心,回国后可能会被扣住不让出来。但杨振宁却笑着说:我了解中国,不会的。
从1945年到1971年,杨振宁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他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加入了美籍,却始终谨慎地游离于美国的武器研究领域之外,为日后能顺利回国做好了铺垫。否则,以他和吴健雄、费曼、奥本海默等人的关系,想要进入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室工作还是不难的。如果杨振宁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在那样的环境中,相比他的学术成果,以及前程都会更上一层楼。然而,他却主动选择远离洛斯·阿拉莫斯。仅凭这一点,杨振宁就值得被尊敬。
2015年4月1日,93岁的杨振宁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