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多少人难以言说的痛。虽然距今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12年,但是每到5月12日的时候,警钟依然会敲响,敲响了警钟,不仅仅是追忆在地震当中丧生的同胞,还有为了拯救更多同胞丧生的英雄,更是在警醒我们中国人。地震因何而爆发,其实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自然对人类的警示。
人类跟自然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与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想都不敢想,汶川大地震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了。这场地震剥夺了我们太多的同胞,但是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上下的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口号,也是在那个时候响起的,有那么多的英雄来到汶川,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就是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重塑汶川昔日的荣光,也为了生活在汶川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能够早日脱离痛苦的生活。
汶川大地震上的温情片段那场大地震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亚洲,甚至是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那场灾难所带来的伤痛,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痛彻心扉的一次,汶川大地震的伤亡率远远超过了唐山大地震,但是在地震当中也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感动,这场惊心动魄的地震,让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人牵扯到了一起,这两个人便是王肃满和宋馨懿。
在2008年5月13日上午,有一个名字叫做王肃满的班长,带领整个班在北川县进行了搜救任务,当时正在搜救农贸市场,就在这个时候,王肃满听到了女孩子的一声呻吟,他随着声音仔细的寻找,确定了有个孩子被埋在了瓦砾之下。
通过声音他大概确定了孩子的位置,这个孩子被埋在了一幢已经变成废墟的楼房之下,这座楼房整体应该是4层到5层,而小女孩被埋在最底下。这个小女孩已经不知道被埋了多少天,遇到这么大的变故,这位小女孩并没有哭泣。当时一个班的战士冲了上去,快速的把钢筋水泥给清理,而在当时有一群男人抑制不住自己眼里的泪水,他们拼命地跑着沙土大加,含着泪水在救人。
宋馨懿的父母在地震中丧生在救助这个小女孩的过程当中,王肃满发现这个小女孩的身后还有两个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两个人死死的撑住背上残垣断壁,他们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这个小女孩留下一点空隙。那两个人是小女孩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想要把女儿给推出去,但是还没来得及推出去,房子就已经塌下来了,而两个人往外冲的姿势被死死地定格在了那里。在王肃满发现的时候,男人和女人都已经停止了呼吸。
当时所有人都想冲进去把这个小女孩给救出来,然而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他们心里非常的着急,但是他们必须要小心翼翼的,因为稍有不慎,上方的水泥砖就有可能会全部垮塌下来。当下王肃满命令战士们去寻找更多的救援器材,而他则一边在努力施救,一边通过缓解小女孩的紧张情绪。王肃满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儿回答道宋馨懿…在等待的一天一夜当中,这个小女孩只哭过三声,直到5月14日上午9点,小女孩终于从废墟当中被救了出来。在小女孩被救出的第一时间,王肃满和另一个战士抬着担架,以近乎飞奔的速度把小女孩送到了医疗点。
当时王肃满一心牵挂着这个小女孩,拼命的喊着让开,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人也听到了王肃满的声音,看到担架上的小女孩立刻让到了路边,那个给王肃满让路的老人就是温总理,王肃满也因此被称为最牛士兵。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小女孩儿顺利的活了下来,2009年4月23日的时候,王肃满参加了这个小女孩的生日。但面对媒体采访的王肃满幸福得语无伦次,他的眼里浸满了泪水而脸上却笑得合不拢嘴。
让总理给他让路的救援士兵王肃满,如今过得怎样?如今王肃满是整个师团当中唯一的五级士官,他能够做到这个位置,靠的就是自己的踏踏实实,他严格的按照上级的指令行事,部队让自己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在自己不断强大的同时,他也用心培养了一群团队的新人,在他的教导之下,团队新人很快就成为了骨干成员。
如今他虽然上了年纪,但是每天依然坚持锻炼。按时进行体力劳动。他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因为他在地震当中拯救了祖国的未来。虽然地震让我们痛彻心扉,但是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家众志成城的力量,不知为何每次当危难降临的时候,华夏儿女会显得如此的团结,而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大家又各自为了利益不断的对抗,如果在平时的日子里,大家也能够这么团结该有多好呢。
王肃满在地震当中和那位小女孩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并无血缘关系,但是两个人在经过天灾之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没有王肃满,小女孩可能会一直被掩埋在废墟之下,这一份恩情,相信小女孩会终生铭记。
总结:汶川大地震夺走了很多的生命,也是这一次血和泪的教训告诉了我们人类必须要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不然的话,我们会遭到自然的反噬。的确,为了国家的经济可以蒸蒸日上,我们对于自然的开垦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社会,如果一味的只想着经济的发展,而不去顾全自然的话,随之而来灾难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到后来经济即便搞上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如今这个社会当中,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如何跟自然和谐相处,在不侵害自然的前提之下,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历史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我将与你同在!
参考文献《汶川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