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在史上最长气候大会为中国谈判的年轻“老兵”

时间:2020-10-13 15:58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中新社马德里12月16日电(夏宾)史上耗时最长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马德里时间15日13点55分正式闭幕。大会主席的落锤声带出艰苦

中新社马德里12月16日电 (夏宾)史上耗时最长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马德里时间15日13点55分正式闭幕。大会主席的落锤声带出艰苦卓绝的谈判成果。那么,是谁在为中国谈判?

中新社记者获悉,本届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超60人,核心谈判代表不到30人,“80后”是“主力军”,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专业覆盖广泛,包括环境科学、大气物理、国际政治等。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2月1日在马德里出席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新闻发布会时称,控制全球升温在1.5°C之内仍然是可以实现的。 中新社记者 夏宾 摄

代表团成员里既有中国生态环境部、外交部、科技部等各部委的代表,也有清华大学和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精兵强将。

用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的话说,“我们的谈判团队非常优秀”。在他看来,这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朝气蓬勃的团队。“跟谈判对手一比,基本都差个10岁左右。但水平一点不低,专业能力非常高,而且特别能战斗。”

赵英民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作为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必须具备至少如下四种素质:有爱国心、有大局观、有专业能力、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

谈判代表们一直在跟时间赛跑。“虽然马德里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但谈判代表从抵达的第一天到现在基本上都是两点一线、起早贪黑。”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孙劲说。

因多边机制和缔约方众多,差异多元的诉求让谈判推进缓慢、异常艰辛。对于谈判代表来说,大会期间的每一天都在加班,白天黑夜无缝衔接。

“80后”高翔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博士,连续11次参加气候大会谈判的他今年有双重任务,一个是作为《巴黎协定》透明度议题的联合主持人,另一个是“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在周期性审评议题上的集团协调员。高翔说:“每天能睡三个小时就不错了,但第二天还是缓不过来,因为从头到尾还是在开会,没有时间让你缓过来,不敢开小差。”

在耶鲁大学拿了环境管理硕士学位的王田从2012年起加入气候大会的中国谈判队伍中。每次气候大会谈判,她最苦恼的事情是“不敢喝水”:“因为不能上厕所,一谈谈三个小时,走也不敢走。”

当了整整12年的气候谈判“老兵”,生态环境部气候司陈志华的眼镜度数从100度左右加深到400多度。他说,谈判不仅发生在每年两周的气候大会上,更多工作是在大会之外进行运筹谋划,磋商极为频繁。

自2011年起,他所在的处室每年涉及气候谈判的出访任务就有30趟左右,有双边也有多边。“不是在准备谈判出访的各种手续材料,就是在做总结和汇报。”陈志华说,经常往外跑,陪家人的时间很少。

谈判代表们没有白白付出。“整个中国代表团在逐步成长,特别是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担任议题的协调员,在整个谈判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大,既是中国整个影响力提升的结果,这也跟他们自己的专业素养分不开。”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对中新社记者说。

今年气候大会,李高让谈判代表们“放手去做两件事情”:一是学习怎么发挥对谈判进程和议题设置的引导作用,另一个是在透明度问题上“打了一仗”。

“战果”如何?“还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李高说,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表示祝贺。

高翔获得了一个意外表彰:“巴勒斯坦是今年‘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的主席,我作为集团在周期性审评议题上的协调员,对团结发展中国家共同战斗发挥了作用,巴勒斯坦外长签发了一封写着我名字的感谢信。”

“在今年的谈判中,中国代表团在会场内外都获得各方的高度评价。”孙劲表示,中国在展现大国形象的同时,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和重要的谈判中,敢于并且善于发挥引导和领导的作用;在某些议程上,中国也给了一些发达国家非常好的警示。(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