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步枪”,奥地利AMR/IWS反器材

时间:2020-10-10 12:30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话说之前就有人提到过,既然反坦克炮打从二战结束之后就逐渐从线膛变成了发射脱壳穿甲弹或者破甲弹的滑膛,从而穿深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反坦克步枪这

话说之前就有人提到过,既然反坦克炮打从二战结束之后就逐渐从线膛变成了发射脱壳穿甲弹或者破甲弹的滑膛,从而穿深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反坦克步枪这玩意能不能也走这条路。这还真有,今天要聊的奥地利AMR/IWS就是一杆发射通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反器材武器。

这故事从80年代开始说,当时单兵的反装甲武器都是基于门罗效应的破甲筒子,但筒子这玩意有效射程是个问题,而单兵反坦克导弹,就像陶式这种成本太高昂,拆个坦克不亏,但拆装甲车、轻型车辆或者武器平台之类的就非常划不来了。而且发射动静太大,热特征明显,因此各国在这会儿也开始寻思改搞个能拆车,拆碉堡甚至拆直升机的,直射弹道能打个千把米的武器,咱们知道巴雷特M82反器材步枪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但奥地利人的脑回路显然和美国人不一样,他们拿出了由斯太尔公司开发的AMR 5075...

AMR的名字暴露了它的身份,即Anti-Materiel Rifle,反器材步枪。只不过在西方语境中,Rifle是指带有膛线的长枪,而这杆AMR是滑膛枪,发射专属的14.5x207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弹头分为带尾翼的钨芯侵彻体以及一个出膛即脱的塑料弹托

它的弹匣位置非常鬼畜,在弹膛右侧以斜45°角放置,不是很懂为啥要这么摆。

不过后来他们改用15.2x17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连带着枪也进行了少许改进,这也就是IWS2000,Infantry weapon system步兵武器系统,整体重量18公斤,这次的弹匣到是置于正下方了,弹容也增到了8发。

对不起,放错图了

对步枪而言,发射大口径大装药的弹丸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坐力,毕竟人的骨头比不上T800的超合金骨骼。因此AMR除了每把反器材吧标配的硕大枪口制退器之外,结构上还采用了枪管长行程后坐原理。每次击发时枪管会同枪机一同后坐25cm,随后枪机旋转开锁,继续后坐到底,而枪管则复进。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自动机用的是类似火炮上的液气缓冲和压气复进,这很德意志。

15.2x169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与其他大口径枪/炮弹比较

不过很倒霉的是,斯太尔推出这款枪的时间不对,1990年。此时正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行时,毛熊一下子没了威胁,北约各国也就没兴致去采购这么一款非常奇特的反器材武器了。

上边这页里提到了15.2mm弹的一些参数细节,比如全长207mm、壳长170mm、底缘直径26mm、弹丸质量35克(含弹托,侵彻体质量为20克,直径5.5mm),初速1450米/秒,动能36792焦耳,在800米上能击穿40mm压制均质装甲。

这把枪失败除了说是恰逢冷战结束之外,自身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20克的小侵彻体即便是击穿了轻型装甲,对乘员产生的后效伤害很差;精度不足,毕竟是个非常轻的侵彻体,在出膛后膛口燃气会对侵彻体的弹道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但狗子认为,它的大多定位和其他12.7mm级的反器材步枪重叠也是个很大原因。拆轻型车辆、掩体、设施之类的活计巴雷特他们都能干,无非是AMR对付稍硬的目标,比如BMP这类步战车时候更有优势,高速的弹道也更为低伸平直。不过打不准和后效差这两个劣势又明摆着,就算你打得穿又如何,还得打得准啊,打得准又如何,还得造成足够毁伤啊...

所以,尾翼稳定脱壳穿甲步枪这东西就这么黄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