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亘今,中国涌现出无数忧国忘家之人,他们或是在战火中竭力寻求太平,或是痛心于风雨飘零的山河社稷,抑或是怀着理想抱负欲尽己之力成就一个盛世。
共同的期盼汇聚成势不可挡的力量,是中国不计其数的灰暗时刻里费尽气力才可窥见的一丝光亮,却总能在千钧一发之际绽放光彩。
正如林毅夫,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时期,他奋不顾身从台湾游向大陆,为的是中国的早日统一和繁荣发展。
游向大陆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出生在台湾宜兰,父亲为他取名林正义,在当时恶劣的社会条件下,寓意着期盼正义的到来。
1949年,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战败,大批国民党人狼狈不堪、匆忙逃往台湾,自基隆港上岸进驻台北。
蒋介石此人道貌岸然,欺瞒台湾民众:“过去一年,实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惨一年,唯自问一片虔诚,对国家、对人民之热情赤诚,始终如一。”
事实却是,他的一纸“戒严令”将台湾推进了一个名为“白色恐怖”的深渊。
起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欲要乘胜追击,彻底分裂国民党,从而解放并收复台湾取得祖国统一,但朝鲜战争拉长了此项进程,也延误了这个好时机。国民党从此成功立足于台湾,并积极进行改革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为台湾社会转型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台湾迎来了一个矛盾的时代,明明社会发展渐入佳境,但政治力量仍然作为一种不可控因素在人们心中笼罩着一层阴霾。
少时的林毅夫便成长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其实像他一样,台湾的一代50后皆是如此,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前台湾掌权者马英九,从他们的生平事迹不难推测出那时台湾的特殊社会状况。
然而正是应了那句老生常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林毅夫的家乡位于当时较为落后的宜兰,且他家境清苦,但他年少有志,在家人的支持下,后就读于台湾大学。
在台湾大学读书期间,他经常参加学生运动如保和运动,而且对于时事和台湾处境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遑多让地,台大成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开端与节点。
在意料之外的是,林毅夫并没有完成在台大的学业。军训期间他在成功岭集训,过了四五周他便决定“弃笔从戎”,之后进入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并以仅低于第一名0.01分的成绩毕业,随即留校入职。
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游泳逃到对岸大陆,他利用上尉连长的职务之便,下达宵禁令:
禁止驻地官兵在晚上点名后走出营房,同时以执行任务为借口,严禁对可能出现在海中泅水游到对岸的人实行射杀,为自己逃向大陆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
当时千辛万苦投奔大陆的林毅夫也一度很艰难,有人对他的来历颇有微词,更有人怀疑他是特务。
他在北京大学的导师董文俊也曾回忆:“当时我们分析,收下他,最坏的结果,是发现他是个特务,可经济系又没有什么情报。”
而让北大真正接纳他的是他表现出的有理想、讲信念、求上进、有分寸的品格。
决意回大陆,结果如何回到大陆后,林毅夫考虑到台湾回归问题,决定在北大攻读中国经济专业,想要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共同经济进步身先士卒。
在一次讲座中,他偶然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做翻译,获得了舒尔茨的青睐,并且受到推荐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为舒尔茨的学生,这是他走向学术殿堂的重要关节。随后,他学成归国,在经济领域不断创就新高。
的确,一场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的回归可以说是完全改变了林毅夫的人生轨迹,不只对于他个人,对于台湾乃至整个中国都是极为有利的。然而,此事也造成了他永远的人生遗憾——未能回到台湾为父亲奔丧。
2002年,父亲逝世,他回台湾的申请却遭到了台湾当局的争论,一时间在台湾社会引起了太多激烈反响,最终只得由妻子带着他的悼文回台湾奔丧,他也终生都带着沉痛与遗憾,为无法生前尽孝,也为身后不能亲身见父亲最后一面,甚至短期内都不能回到台湾进行祭拜扫墓。
林毅夫的这一决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要问他因为什么铤而走险?他荣获的每项成就告诉我们,他做的每一次经济理论研究向我们叙说,中国的经济现状也向我们展示,他是为那份家国情怀。
这不在于党派组织,也不算是对某种事物或宗教的信仰,他见证了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台湾,他接触到了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心底的期盼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渴望的是一片祥和的家园。
台湾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即使相隔海域,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同属于一个祖先的事实不会改变,海峡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浸润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成长,我们接受同一套价值体系,理应向着统一美好的中国进步。
林毅夫当年义无反顾地抛下台湾的一切,离开了此后三十余年让他魂牵梦萦的家乡,孤注一掷的他应该也是带着这样的念想,“长期的分裂,对大陆不利,对台湾不利,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更不利……中国早日实现统一,是我辈有志青年无以旁贷的责任。”
这是他对于这次回大陆的基本觉悟,而他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从中国经济领域方面出发,潜心研究经济理论,力求同时对大陆经济和台湾经济做出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方案,在大陆他受到了更甚于台湾的周到支持,也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富强展开一条康庄大道。
文/枕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