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最近我国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让全国人民感到十分揪心,严重扰乱了人们正常工作生活。截至2月16日1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8584例,累计死亡病例1666例,累计治愈出院9547例,现有疑似病例8228例。其传播速度之快,潜伏期之长,治疗之困难,都让人咂舌不已。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勇敢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和普通群众的努力下,我们终将在疫情中取得最后胜利!我这么说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早在400多年前,我国就曾经发明过一种神奇的医术,战胜了一种比“新冠肺炎”还厉害上千上万倍、传染性更强的疾病----天花。
①谈花色变
天花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病情险恶、蔓延很广、非常容易致命的病毒感染,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疑似是天花皮疹的迹象。根据科学家的推断,天花最早开始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开始驯养新的动物,冰河动物生活在一起后,或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慢慢的传染给人类。
从病毒学上来讲,天花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也就是说天花不仅传染人类,所有脊椎动物都可能被传染这种恐怖的疾病。如果我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天花病毒,就会发现,天花病毒的中心是由双链DNA和2个侧体所组成的哑铃状核心,外周为一层脂蛋白包膜,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大、最复杂的病毒之一。一般来说,天花病毒也分三种,根据毒性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天花、中天花和小天花。感染大天花的患者大约25%都会死亡,中天花的致命率约为12%,而感染小天花的只有1%有生命危险。
也许在一开始,天花病毒对于动物家畜来说,只是无关痛痒的痘痘。但天花在适应人类的过程当中发生了进化,或者说这种改变导致天花病毒只感染人类。关于天花病毒的传染过程,专业点讲就是病毒颗粒主要有两种感染形式:胞外包膜病毒(缩写EV)和胞内成熟毒粒(缩写MV),EV是病毒在细胞内获得 一层外膜形成的;MV形式最为丰富,在各种环境中也最稳定,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形式。写了这么多可能很多同学没看懂,通俗的讲,天花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并且有两条传播途径:一是空气传播,感染者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的天花病毒,只要吸进去一点点就能导致感染,这点和“新冠肺炎”非常相似;第二种是接触传播,感染者身上出现的脓疱一旦破裂或者渗透露出白浆,白浆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病毒,那么只要接触过这些白浆都会感染,甚至是穿感染者穿过的衣服,没洗过的床单都有可能被传染。就算是病人结疤剥离后,天花病毒有可能还会通过病人传染给他人。
那么被感染者有什么症状呢?严重的感染者表现出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体温急剧升高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继而引发严重的毒血症造成人体器官衰竭而亡。皮肤也会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症状轻者就算幸运痊愈,也可能因为角膜溃疡而导致眼盲,绝大部分都会遗留皮肤瘢痕。
最厉害的是,天花的病发期很长,在发病初期也很难诊断且感染者到现在也没有特效药可用。一般来说,天花的潜伏期是5-15天,平均为12天。在这个 时期,病毒安静的在体内活动,感染者的身体不会出现任何异常反应,而且就算是自己怀疑得了天花也没办法确定。
潜伏期过后,天花感染者的身体开始出现不适,这个时期的病情也称作前驱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病非常突然,也非常紧急。体温会骤升至39-40°C,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类似病毒性流感的症状如畏寒、寒战、高热、烦躁、头痛、咽痛、乏力、四肢酸痛、背痛、呕吐、西边的那个症状。但感染者的神志还是清楚的,偶尔会惊厥,甚至是昏迷。由于这些症状和普通的流感、脑炎、脑膜炎、伤寒、中毒性猩红热的早期症状相似,只能根据疫情报告,否则医生很难辨别。
当病程的3-5日开始,天花病患者高烧减退,并暂时感觉病情好转的时候,天花病毒就开始在患者身上生出其标志性的红疹,这个时期就被称为出疹期。通常情况下,这些皮疹依次从额头或者发际线处开始出现,逐渐向脸颊扩散,接着胳膊、胸部、背部,只需1-2日,就能到达腿部。这个时候的患者全身都布满了红疹,尤其是脸部、前臂和腿部的疹子比别处更多更密集。
当红疹全部出完后的2-3天后就来到了结痂期,其过程如下:扁平的疹痘开始肿胀,先是丘疹,接着变成水疱,然后是脓疱,脓疱再干裂收缩,或者结成硬壳痂块。在此过程当中,天花患者会全身肿胀,痛疼难忍。最严重的的时候,这些脓包密集,使患者的皮肤显得蜡黄。这个时期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时候,许多人在出红疹的头几天内就挺不过来,就算身体素质好能够坚持一个星期也会很快丧命,有些体弱之人甚至在红疹出现前就被病毒夺走了生命。有资料显示,这个时期的天花病毒致死率达到了恐怖的50%。
公元17-18世纪,天花曾在全世界大爆发。当时仅在欧洲,每年就有40万人死亡,还有超过1/3的天花患者因此失明。截止到20世纪,天花在全世界至少造成3亿多人死亡。其致死的原因一般来说是由于天花病毒在患者体内快速克隆繁衍引起的败血症,或大出血。在大出血情况下,患者体内血液大量流入皮肤、喉咙、肺、肠或子宫。这样的患者身上不会出现典型的丘疹或水疱状突起,而只是平常的红色或紫色斑痕、瘀点或麻疹样的红斑。这些症状在人体受到与多严重感染、凝血机能受到严重破坏时也会出现。在其他恶性感染情况下,天花病毒在组织层或皮肤深层受到严重破坏时造成扩散性破坏,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0至14天内死亡,其时浑身脓包,有时脓包还会融合。而良性感染患者的病损则局限在表皮层,这样不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就是到了现在,对于天花的治疗也没有什么好的医疗手段。只能通过及时发现患者,封锁发病地区进行隔离,然后进行快速试验,尽快确定诊断可缩小天花的蔓延范围。对于传染源头的患者,只能做好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每天还要对患者用过的衣服和排泄物等进行彻底的消毒,禁止患者与任何人接触。就算是医护人员,也得选择具有免疫力的人,并且享受和病患同等的“待遇”(隔离与消毒)。
天花这个猖獗可怕,曾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病魔在现代人看来却没有那么可怕。这是因为现代医疗的发达,新生的婴儿就会进行种痘免疫,从而不惧天花的感染。1980年国际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天花这个伴随人类历史肆虐近万年的病毒已经被消灭、在全球消失。而人类与天花病毒的抗争当中,离不开我国的一项伟大发明成就----人痘术。
②人痘术发明
其实在西汉以前,我国是没有天花这种疾病的。虽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论语》中也记载了接近天花症状的描述,当时人们把它称为“恶疾”,但是否为天花,尚无有力的证据。成书于西汉前期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更早的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均无关于天花的确切记载。反倒是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第六卷“生物及相关技术”,提出中国第一次记载的天花流行病可能发生在公元45年,当时正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经历战火后重新繁荣起来的东汉开始重新经略西域,那么天花也很可能随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内地。
中国关于天花的最早记录出现于东晋时人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述:“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癜紫黑,弥岁方灭。”这些对于病情的表述和感染天花后的症状完全吻合,并称其为“虏疮”。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花病的文字记录。
此后,天花病毒开始在唐宋流行,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都记载有天花的治疗方法(但效果不理想),并将天花叫做豌豆疮。至宋时,当时的人们已经对这种烈性传染病有了一定的认识,专门有关记载痘疹的专科文献也逐渐增多,代表性如《小儿痘疹方论》、《小儿药证直诀》等。但这个时候由于经济活动不活跃,再加上山川地势的阻隔,天花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大规模爆发。以致于那个年代的医生,普遍认为天花病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胎毒”,这当然是不科学的。
到元末明初之时,由于天灾人祸造成恶劣的社会卫生环境,天花病毒终于开始大规模流行起来。根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和兄弟,都死在这场天花瘟疫当中,就是朱元璋的脸上也留下了天花病愈后的痕迹---“72颗麻子”。在和这种烈性传染病的对抗当中,明清时期的医家已经对天花有了相当深度的了解。这个时期关于痘疹的文献更多,《痘治理辨》、《保婴撮要》、《本草纲目》、《古今医统大全》等近百种医书都记载了天花。这个时期的医家已经对“胎毒说”产生怀疑,但限于古代的医学条件,古代医家并没能探究到天花疾病的真实致病原因。但人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人一生只要的一次天花,以后就能够抵御天花病的再次侵袭。
正是基于对天花免疫力的认识,为人痘术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人痘术具体为何人何时发明已不可考。但世界上主流的说法是:我国最晚于16世纪中叶发明了人痘术,而当时正是明朝隆庆时期。成书于清朝雍正年间,医家俞茂鲲所著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就写得很明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黄百家《天花仁术·序》是他为种痘名家傅政初的《天花仁术》一书作的序,其中就提到“盖自明初,其(按照傅政初)元祖窦继先生从戴原礼游,即精于医。传至其曾祖思川、祖岐山始以种痘术闻远。父希成、叔希美为格等继之,而政初集其大成。”不仅有力的佐证了俞茂鲲所说人都接种数发明的时间,而且还保存了人痘接种术在明清传承的一条线索。
.早期的人痘接种法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收集一定量正在发病的天花患者的痘疮浆液,将这些浆液涂在接种者的衣服或者被褥上,让结终者去穿或者去覆盖,也就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引发轻微痘症的一种方法,也叫痘衣法。可以说,这种接种方法是非常粗糙的。因为这种方法有时难以与让接种者产生免疫力,有时又可能一因为感染太重而死亡。到了乾隆年间,鼻苗法接种术日益增多成为主流,随着这种新型接种法的成熟,痘衣法很快就被废弃。
鼻苗法按照操作方法又分为旱苗法、水苗法及痘浆法三种。总的来说,这三种操作方法大同小异,都是通过直接接触让接种者患上轻微天花的方法。差别在于旱苗法是将痘疮结痂后脱落的部分研磨成粉,然后用小细管吹到接种者的鼻腔中。但如果接种者鼻涕较多,就会影响接种效果。水苗法则是将采集好的痘痂,加水将其研碎,用新鲜的棉花蘸取一定量后塞到接种者的鼻腔中。根据接种时的天气状况,一般要塞6个时辰为宜。一般认为,水苗法好于旱苗法。第三种痘浆法则是用棉花直接蘸取一定量的痘疮浆液后,直接塞到接种者的鼻腔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从而达到患上轻微天花的目的。由于痘浆法是通过空气传播,接种者一般不会出现免疫反应,也难免患上重型天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这才又在其基础上,开发了旱苗法和水苗法,其中水苗法由于接种安全有效且可控,很快成为当时主流的接种办法。
除了改进接种方法以外,对于疫苗的选择、制备、保存、选择接种对象、接种时间以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上,古人也掌握了一套相当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如明代的《外科启玄》就明确将天花痘疹分为凶痘和吉痘。凶痘顾名思义就是重型天花的症状,又名逆痘、恶痘及险痘等;吉痘则是对出疹数量较少的轻型天花的称呼。
又如另外一部《种痘新书》详细记录了如何选取活性病毒株,并且如何保存,痘苗保存的环境如何,保存的过程又如何减弱其毒性的方法。这充分证明,经过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已经找掌握了改“时苗”(即时使用的痘苗)为“熟苗”(经过保存制备的痘苗)的技术。这种“熟苗”毒力缓和,更具安全性。
清朝的医学百科全书《医宗金鉴》就明确说明符合接种条件人群的身体状况,对不可接种的情况也作了详细交代。《痘疹精详》对未满周岁的孩子、年龄超过14岁的女孩级15岁的男孩、孕妇等特殊胜利路器人群的接种,要格外慎重。同时期其它著述如《痘科辑要》、《寿世编》也详细描述了不能种痘的情况。
对于接种以后,接种者身体会出现轻微的天花症状,《医宗金鉴》认为接种后的调理身体是非常重要的。而《寿世编》则认为,在种痘前一个月就应该按照要求调理好接种者的身体。不仅如此,《种痘新书》、《医宗金鉴》和《寿世编》都记载了如何判断接种是否成功的标准,以及接种不成功,如何进行第二次接种的补救之法。
可见人痘接种术至清朝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明确了接种的步骤和流程,对接种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这与现代疫苗的科学原理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表明我国的人痘接种术在乾隆时期已经非常成熟。
③人痘术的传播与贡献
但人痘术发明后的初期,并没有得到明朝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只在民间流行。在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阻碍了人痘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其一是很多种痘医师选苗不当导致种痘失败,更有甚者,一些无良的冒牌医师,使用时苗、水痘苗等伪劣痘苗进行接种,骗取钱财。清朝王士雄的《古今医案按选》就曾经记载了当时有些不法医师利用“时苗”害人,或以次充好,不尽心尽力种痘,导致当时的人们都不怎么信任种痘法;其二是当时有医家对种痘法明确的提出反对,认为种痘法不仅无用且还会致人死亡。清朝黄庭镜就是反对人痘接种术的代表,《目经大成》也记载有因为种痘而死亡的两个案例。
当然,明清时期的大部分医家对人痘接种术的优越性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并认为种痘术的确有10%-20%的失败率,但由于种痘导致人死亡的案例,除了《目经大成》以外,具体记载的案例就非常少了(有可能是失败导致的案例医家不愿记载,或将责任推说为此时恰好自出痘疮),文献多有“百不失一”的记载,说明人痘接种术的安全性是很高的。阻碍人痘接种术推广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一些冒牌医师的为非作歹,导致当时的人对人痘接种术接受度不高。
眼看着人痘术只能在民间缓慢的传播着,丝毫没有成为人类“救世主”的潜质。转机来自清朝最有才干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康熙帝的父亲顺治帝就是因为感染天花而在24岁时英年早逝,康熙帝本人也在很小的时候就染上天花,幸的正白旗包衣曹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让他的妻子孙氏精心照料之下,硬是从天花的魔掌中一点点挣脱出来。只是脸上永远留下了与天花殊死搏斗的麻子痕迹。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出过天花而获得终身免疫力,成了康熙帝荣登大宝的一大因素。
要知道,清朝早期统治者在东北的龙兴之地是没有天花的,但随着后金(清朝)与明朝的战争,天花这个“恶魔”也随之而来。天命三年(1618年),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征讨叶赫部,挥兵进入发生“痘疫”的乌苏城,收降三百户。至太宗皇帝皇太极(1627-1644年)在位时,天花开始大流行,尤其是满清的首都盛京一带天花连年不绝。为此,满清皇室在盛京郊区修建了长宁寺以供皇室躲避天花。为此,清朝初年对天花实行了非常严厉的隔绝措施。只要一旦发现天花病患,就要将患者隔离至100里远的地方,最后考虑到实在是太远了,先改为60里,最后减为40里、20里外。但这样的做法在执行过程当中有时会非常残忍。《东华录》中就记录过,顺治二年,南城御史赵开心奉皇命,将天花感染出痘者立即迁出城外40里隔离。当时甚至一些普通感冒发烧,风疹疥疮等与天花症状类似的患者,也被一刀切迁出城外。很多贫苦大众自己都没吃没住的,只能残忍的将自己幼小的孩子遗弃路边听天由命。
历史上,仅清朝皇帝有4位皇帝感染过天花,他们分别是顺治和康熙、同治和咸丰这两对父子。满族皇室其他人就更多了,比如清初战功赫赫的名将多铎,他擒拿史可法制造扬州惨案,杀人无算却最终在顺治六年死于天花。可以说,清朝统治者对于天花的恐惧,简直到了谈花色变的地步。有史料记载,处于对天花的恐惧,顺治帝从亲政的第八个年头起,每每以“然因有病痘疹事”为借口,连续六年没有接见前来朝拜的蒙古王公。其他人的恐惧也不弱于这位顺治爷。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元年四月,清朝军队准备入关,大军准备开拔在即,领军大将肃亲王豪格心惊胆战的对另外一位将军抱怨:“我还没有出过痘呢,此番入关作战,叫我同去,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正是由于对天花的恐惧,少年康熙已经认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稳定统治的威胁。自他开始,清廷对天花防治由单纯的躲避转变为多方积极防治结合。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出痘期间,有一个候选知县叫傅为格,由于他在湖北期间用种痘法治好了很多人的天花,所以他就被调过来侍奉皇太子且颇有些成绩,因此被升为武昌通判。两年后,他又被康熙召入宫中专门为皇子格格们种痘防疫,开清朝皇室种痘的先河。由于傅为格种痘手法了得,康熙干脆也不让他当武昌通判了,而是直接在太医院成立了痘疹科,让傅为格在里面主持工作。
康熙不仅在宫中种痘,而且积极推广种痘之法。他首先在满族八旗子弟中普遍实施,渐渐又要求天花流行的蒙古也要实施人痘接种术,在取得相当的成果之后,康熙要求凡是流行天花的北方和中原都要普及人痘术。在康熙的大力推广下,人痘接种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行,他自己也曾得意的说过:“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中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哉? ”(出自《庭训格言》) 正是由于康熙的大力推广,避免了我国像同时期欧洲那样“半数以上人的脸上痘痂”和“墓园中挤满死尸”的惨状。
当时在清朝传教的西方传教士殷弘旭将他的所见所闻写在信中传递给了欧洲的一位教友。和清朝曾交战的俄罗斯也知道中国流行一种可以防治天花的方法,在康熙年间,就派人来到北京学习。1752年,随着《医宗金鉴》传入日本,日本也学会了人痘接种术,朝鲜是1800年经大陆直接传入人痘接种法。
根据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和免疫学的起源》演讲中说,人痘接种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土耳其,经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拉格夫人介绍传播到了英国。事情经过如下:1718年,蒙拉格夫人回到伦敦时正好赶上天花爆发,传染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据说100个人就有95个人得病,7个人中就有一个死于天花。幸好她的三个子女,一个大儿子和二女儿都在君士坦丁堡就做了人痘接种术,在伦敦又请人为她最小的女儿接种人痘,并请伦敦医生观摩仿种。人痘术也在721年传到了美洲大陆。
后来,伦敦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瑟纳医生在为人接种人痘时,听到一个挤奶女工说,她已经生过牛天花而不需要再种人痘时,萌生了用牛痘代替人痘的想法。后来经过不断的试验和理论研究,瑟纳终于在1798年在他的《对天花牛痘疫苗的成因及其效果研究》一书中,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用牛痘代替人痘接种的发明。此书已经出版,便风靡全球,并经过海上丝绸之路重新回到中国以至亚洲和全世界。很明显,牛痘接种术是受人痘接种术启发而发明的。
尽管人痘接种术在海外不断传播,但随着牛痘法的不断传播,渐渐被后者取代。牛痘接种术于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国内,全国各地纷成立牛痘局,专门实施接种牛痘。但人痘接种术在中国并没有很快消失,直到民国时期,仍有接种人痘者。通过研究发现,牛痘接种术和人痘接种术具有相同的作用,但牛痘疫苗制取和操作流程更简便、更安全。到1949年后,人痘接种术终于在我国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可以这样说,没有我国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天花被人类消灭的时间至少还要推迟上百年。人痘接种术不仅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预防天花最为有效的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人工免疫法开了先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曾经在《哲学通讯》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接种人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由此可见,人痘接种术对于人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可谓是继中国的“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对人类的健康发展具有良好又深远的影响。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