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民间的俗语,自古就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实农村俗语,并不仅仅是因为通俗易懂而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们往往能以简洁明了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丰富的内涵,而且对后人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民间俗语虽然没有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看起来优美,因为她们毕竟不是诗词文赋。但是它们所包含的意蕴却是极其丰富的,因为民间俗语自诞生以来,有它自己独特的一面,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更是口口相传。
虽然说古人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接受教育普遍,古人的文化程度,虽然普遍不高,但是他们却能精通人情世故,也懂得在为人处事方面掌握精准的分寸,更懂得如何才能在困境中生存。
正所谓民间俗语,她就是经过好多代人通过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经验可以说是精华,也可以说是真理,它是古人警戒后人的金玉良言。对于传承至今的民间俗语,我之所以说它是真理,那就是因为,它能够通过上下几千年的时间传承至今。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民间俗语没有道理可言的话,那么它肯定已经在过往的几千年被大浪淘尽了。所以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它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层层筛选而保存下来的,对于后人而言,它就是精华,去其糟粕后的精华。如果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民间俗语的话,那么我大概可以用这几个字来表明我的观点:不可尽信,但也不可不信!
“有福之人两腿毛”“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乍一看,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腿毛?难道不是人人都有吗?那为何还有“有福之人和无福之人的区别呢?”
大概意思就是说:腿上长有腿毛,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就是有福之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管是古代还是如今,对于农民而言,农民们要在农田里耕作,美美,下地劳动的时候,人们为了干农活,方便就会把裤腿挽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重度劳动的时候,高温环境之下,人们会感觉到身上汗流不止,而且全身都处于一种十分焦灼的状态。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是会将裤腿挽起来,以方便干活。
久而久之,伴随着劳动的增加以及风吹日晒和汗水的流淌,那些在田地里干重活的农民,他们腿上的毛发很有可能随着时间就会慢慢的掉落,如果常年这样的话,腿毛也就不会再长了,而且皮肤也会变得黝黑无比。
反观有钱人家,他们完全可以靠着家中的资本,而不用重度劳动,每日也不用经受风吹雨打,自然生活的很舒坦。不用重度劳动的,他们腿忙也就不会容易掉落。故而,有钱的大户人家,他们的家庭成员腿上就会有腿毛分布,基本上都是很茂密的样子。这就是“有福之人两腿毛”的含义。
“无福之人毛两腿”如果仅仅从字面意识上来看,这句话是不是跟“有福之人两腿毛”是一样的呢?一个是“两腿毛”;另一个则是“毛两腿”,对于不了解这句话的人,他们的第一印象就会认为这两句话都指的是腿上有毛的意思,那么有福之人腿上有毛和无福之人腿上也有毛,这岂不是很矛盾吗?
“无福之人毛两腿”中的“毛”取“忙”的含义,这样大家就不难理解了。因为终日忙忙碌碌,所以腿上就没有毛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当然要结合上句话的意思。如果中日都非常的忙碌,那肯定就没有时间去休息,生活压力极其大的情况下,导致没有休息的时间,那自然这样的人又有什么福气可言呢?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理解的方式。“忙两腿”可以这样理解:因为终日忙碌而忙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依靠双腿来行动,所以说负担在双腿上的劳动极其繁重,整日忙碌的人,也就可以理解为无福之人了。
笔者结语综上所述,我倒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绝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群体。因为这句话是古时候流传至今的,所以这句话对古代人们的定性还是比较适用和准确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古时候出身和家庭基本上就能决定这个人之后所属职业和命运的何去何从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变化的悬殊虽然在科举制诞生之后,使更多贫寒子弟有了翻转命运的机会。但对于古代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机会依旧是极其渺茫,能够顺利登上天子堂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
对于现代而言,这句话依旧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已经相较于古代而不那么适用了,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每个人愿意付出、愿意努力,那我们必将不会辜负我们自己的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