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黄海“中华复兴”号客滚船9月15日电 题:5年10发51颗星:数说“快响利箭”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作者 郭超凯
9月15日,中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十一火箭)成功实施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大幅缩短火箭生产与发射链条,为后续海上高频次、批量化发射奠定扎实基础。
北京时间9月15日9时23分,中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供图
长十一火箭被誉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快响利箭”,技术特点相较其他运载火箭有着鲜明特色。记者摘取一组关键数据,解码这型“快响利箭”。
10次发射:创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纪录
自2015年9月25日首飞成功以来,5年来长十一火箭成功发射10次,实现了连续10次高精度入轨、连续10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10次零窗口准时发射,创造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的新纪录。
与长征系列火箭家族其他型号有所不同,长十一火箭是唯一一型固体火箭,其“心脏”采用的是固体发动机,结构组成相对简单,具有操作简便、贮存期长等特点。
北京时间9月15日9时23分,中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供图
据介绍,固体运载火箭虽然运载能力相对液体运载火箭较小,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燃料被提前固化在火箭内,接到发射指令后,从测试到完成发射仅需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能较好地完成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后的应急通信及遥感观测等任务。
在此次海上发射中,研制队伍还进一步规范海上发射的流程和分工,固化管理模式,形成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流程,进一步缩短出海发射周期。
5吨:研制更大的运载能力
长十一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全长约20.8米,最大箭体直径2米,总质量约58吨,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
北京时间9月15日9时23分,中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供图
目前,长十一火箭研制团队正在依托海上发射方式研制更大吨位的系列固体运载火箭,覆盖1吨至5吨的太阳同步轨道发射能力;届时将形成陆海通用的固体运载火箭系列,满足不同卫星用户的发射需求。同时,研制队伍正在论证多功能海上发射平台,可以保障远海海域发射,预计在2021年开赴低纬度地区实施低倾角海上发射。
51颗星:多样化快捷服务广受青睐
“一箭多星”是长十一火箭的拿手好戏,其每次发射都使用了这项技能。自2015年长十一火箭首飞以来,已成功将5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卫星发射需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推出了“太空班车”“太空专车”和“太空顺风车”等多样化快捷的服务。
在此次任务中,火箭研制队伍为了满足用户一次发射9颗卫星实现轨道面部署的要求,充分发挥长十一火箭最大运载能力,与卫星厂商一体化协同设计,研制了新型高效的复合材料卫星适配器。通过结构总体布局优化,长十一火箭实现了从最多发射7颗卫星到发射9颗卫星的转变,同时为后续客户大规模组网,协同用户开展标准化接口设计,形成标准的电气结构接口、标准化的连接释放机构。
三种模式、三地发射:发射灵活机动适应性强
长十一火箭是中国唯一一款陆海通用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可以使用三种发射模式执行任务,充分体现了火箭灵活机动的优势。
2015年9月25日,长十一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成为中国第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实现了运载火箭的架式发射。
2019年6月5日,长十一火箭在黄海海域成功实施“一箭七星”发射。此次发射填补了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为中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型发射模式。
2020年5月30日,长十一火箭遥八任务发射成功,该任务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采用新的发射平台,首次采用2.0米整流罩,首次在西昌卫星中心实施发射任务。
长十一火箭还具备小时级发射、可无依托发射、适应复杂发射环境、基于民用船舶实现海上发射等特点,这使得长十一火箭具备较高适应性,截至目前火箭已在海上、西昌、酒泉三处完成发射。(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