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闪击战,代号“巴巴罗萨”,随后德军一度以摧枯拉朽之力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一度逼近莫斯科城下。
但随着战线的拉长,苏联军队逐步回过神,再加上更致命的冬天到来,德军最后在斯大林格勒“败走麦城”,苏军随后迎来反攻。很多人将德军的失败归结为苏联寒冷的冬天,那若德国等冬天过了再进攻苏联,战局会有什么不同呢?
苏德双方各怀鬼胎实际上,如果德国要等过了冬天再发动进攻,那德国会败得更快。苏德之间最终会爆发战争的结果是苏德两国都意识到的,问题就是在于时间的选择上,德国是想稳定了西欧后再对付苏联,因此为防止苏联在自己背后捅刀,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而苏联则是希望先等德国打得差不多了,趁他立足未稳,发动袭击,坐收整个欧洲的渔翁之利。
二者的鬼胎双方也是心知肚明,两国的备战也是抓得十分紧,“巴巴罗萨”计划在1940年8月底就制作完毕,同样苏联为进攻德国也有一份闪击战计划“大雷雨计划”(此计划在1993年才完全公布),该计划在1941年5月份就获得了斯大林的批准。
其实当德国迟迟拿英国没办法时,苏德两国就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且不可避免,这是因为,德国已几乎占领了欧洲大陆,英国被炸得半死不活,西边几乎没有了威胁,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苏联了;而苏联要趁火打劫这是最好的时机,趁着德国立足未稳,还无法完全从西欧抽身时来一招釜底抽薪。
大雷雨计划苏联的“大雷雨计划”原计划进攻时间是1941年6月12日,比德国的“巴巴罗萨”还早了10天,但由于准备不足推迟到7月份,但就是这一细节,让苏联丧失了战争初期的战场主动权。
反之,德国若想等冬天过后再进攻苏联,则一到7月份苏联全面展开进攻的话,丧失主动权的就将是德国,届时部署在苏德边境的德军所有精锐将会在第一时间被苏军围歼,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会压得德国完全喘不过气,那样德国只能败得更快。
这样的结果也能从苏联刚开始的狼狈可以看出,当时苏联为进攻德国在边境部署了268万人,由于采取的是进攻态势,因此并没有设置纵深防御,结果就导致德军率先发动突袭后就直接将其分割包围,纷纷溃败,基辅战役更是创造了64万人被俘的记录。而反过来,如果是苏联先发动进攻,德军也将面临十分惨重的损失。
德军进攻被推迟另外,6月22日其实也并非德军的原计划,德军的原计划是在春季发动进攻,冬季前结束战争,但是却晚了两个多月。这是因为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在北非的30万人被英军的2万人追着打,同时在希腊方向,意大利军队也是不敌。
因此德国不得不派隆美尔去北非,还派了一支10万人的大军开赴希腊,这一打就直接牵制了德军在苏德方向上的军事部署,等打完后就已经到了6月份了。战机已经拖了两个月,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德军立刻开始入侵苏联。
德军进攻苏联实际上在时间上已经非常紧迫了,6月22日发动进攻已经是当时德国能找到的最好的时机了,但结果依旧无法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苏联。选择意大利作为盟友,推迟的两个月的进攻,以及日本放弃北进苏联转而南下的战略,似乎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德国在战场战争中必败的结局。
冬天并非德军战败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冬天虽然是德军战败的一大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苏联国土辽阔,其战略纵深使得德军并不能一口吃掉,反而还会一步步拉长战线,而苏联自身也人力财力工业实力雄厚,不仅动员了大量有着坚定信仰的民众,还快速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坦克,使得苏军在早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得到了快速的补充。
此外英美等国也给予了大量的援助,苏联几乎依靠援助就解决了后勤补给上的问题,使得苏联有更多的精力去作战,而不用去为自己本身就不擅长的事情费心耗力,可见英美输血的重要性。
最后就是优秀的指挥员,其朱可夫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和科涅夫元帅是苏联获得战争胜利的绝对核心因素,加上苏联自身大纵深作战的先进战争理论,使得苏联的后劲十足。
而寒冷的冬天,其实只是增加了德军的后勤负担而已,德军自身并不注重利用空中运输和海上运输,加上苏联境内糟糕的交通设施,只依靠陆地运输的德军能打到斯大林格勒已经是极限了。可以说德国法西斯终将注定失败。
历史的必然性每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总会有很多想法,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结果又会如何如何。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合理的假设分析却能成为现在甚至未来的一面参考的镜子,其实在很多历史假设中,我们也总能发现即便过程会有所不同,但历史的结果有着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