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对盟军的登陆地点判断是错误的,虽然他所提倡的战法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正确的,在三个划归“B集团军群”指挥的装甲师中,隆美尔仅将老部队第21装甲师置于诺曼底地区的卡昂附近,而另外二个师仍然摆在了加莱方向,这是把有限的装甲力量进一步分散,说白了,隆美尔也是在两头赌,反而是希特勒在5月末认定入侵地点在诺曼底。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当天,隆美尔能够派上场的只有第21装甲师,并且在反击中一度打到了海边,但由于是以营为单位分散出动,所以显得势单力薄,同时后方又出现了大量盟军空降部队,因此不得不后撤。6月7日,党卫第12装甲师赶到;6月8日,装甲教导师冒着轰炸也抵达战场。这样的逐次增兵显然对登陆盟军不能构成致命威胁,盟军飞机猛烈攻击了一切向前线行动的车辆,德军装甲部队的油料和弹药都十分困难,反击难以奏效。
直到此时,隆美尔仍然拒绝调用第15集团军的部队和其他装甲师,约德尔曾在电话里对他说:“我认为没有必要担心西线的第二次进攻”,言外之意隆美尔尽可以调用其他部队增援诺曼底,而隆美尔却说:“我可以指出,迄今为止,敌人只投入了两个集团军群当中的一个,这正是我们不能从第15集团军抽调其他部队的原因所在”,约德尔气得挂了电话。因此,在西线装甲部队的使用问题上,希特勒犯下三次错误,而隆美尔犯的错误也达到了两次,并非是他“装甲部队靠近滩头”的战法就一定奏效,在没有德国空军掩护的情况下,如果在太过靠近海岸的地区部署大量坦克装甲车辆,简直就是盟军飞机和舰炮的靶子;如果数量不足,又会出现上述的添油战术,都不能有效地实施反登陆作战,再加上对登陆方向的判断错误,德国人失败已成定局。
从诺曼底登陆后,能维持如此巨大的后勤保障在当时也只有美国能做到。有人粗略估计了一下,一辆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被击毁的同时美国国内已经造出30辆崭新的坦克,有一架飞机被击落的同时国内已经造出了10架新飞机。重要的是美军同时有能力很快补充到前线,所以造成后期盟军装备越打越多,而德军越打越少的局面。因此就别说德国了,把德意日三大轴心国绑一起也没资格跟美国拼资源、拼产能。从这点也可以猜想出古德里安等人或许早就看透这一点,输掉战争是早晚的事,但军人的荣誉让他们没到最后不能放弃抵抗。
隆美尔和古德里安的争执让希特勒左右为难,最后希特勒决定将装甲力量分成两部分由他们分别指挥,但是主要力量距离滩头都不能过近或过远。所以不难看出,如果采用隆美尔的打法那么这些装甲部队根本不适合集群隐蔽,只能分散隐蔽,优点是距离滩头较近,可以迅速组织反攻,缺点是集结甚至反扑时都会遭到盟军战舰或战斗机的袭击,必定损失惨重。那么古德里安的战法就比较保险,在战略纵深空军可以与之周旋,盟军海上力量使不上劲,德军则可以发挥导师级别的装甲战玩法,这样一来盟军势必吃亏。
隆美尔认为的是,将装甲部队全部部署在海滩附近,一旦盟军成功登陆,立马用装甲集团军群将盟军打回去。隆美尔认为,盟军登陆后的24小时决定一切,如果没能将盟军打退,那么必败无疑。而龙德施泰特认为,将装甲部队后撤,部署在法国纵深,待盟军登陆之后,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盟军交手。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等盟军来了,知道了主攻方向,再发动反扑。希特勒看他俩吵得不可开交,让古德里安去视察一圈,结果回来之后说法和龙德施泰特一样。
隆美尔之所以反对古德里安后撤,主要原因就在于,撤得太深了,一旦面对盟军的空中优势,坦克部队寸步难行,寸步难行了就失去了机动性,速度力量全都不够用了。而如果,将坦克全都布置在海边,可能够用,但是还是会成为靶子。一旦,德军将坦克全都部署在海边,盟军的空中优势依旧会把装甲部队打掉,即便装甲部队能够反扑几下,但是,盟军的炮火也不是吹的。顶多就是,盟军登陆的之后,遭到反扑,损失惨重,但这个时候,德军会损失绝大多数的装甲部队。从诺曼底到柏林,中间能够和盟军斡旋的德军机动力量则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