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慧能为什么会是禅宗六祖,读《六祖坛经》背后

时间:2020-07-14 17:28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自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原始佛教中包含了很多古代印度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所以,

自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原始佛教中包含了很多古代印度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初期的佛教教义离当时的中国国情相去甚远。相比较更贴近与生活实践的儒家学派、老庄思想而言,初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纵然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一度迎来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较于儒道二教而言,信奉佛教的人数也毕竟是小众人群。而且人群又大多集中在门阀士族中。

慧能为什么会是禅宗六祖,读《六祖坛经》背后一定要知道的历史


如何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如何适应于中国的国情、如何走进当时中国平民的生活是横在佛教传播进程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自达摩东渡以来,禅宗在中国的确立才改变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局面。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一个个机变的佛教故事大多都来自与禅宗。不立文字的传教方式相对于其他佛教宗派而言也更能将深刻难懂的佛学思想融于生活实践。

禅宗传承上的重要人物“慧能”

在禅宗的传承上有一个人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那便是慧能与神秀辨法的故事。

慧能是公认的禅宗六祖,历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国的得道高僧的讲话编订成文的经书《六祖坛经》就是源自于慧能在韶州大梵寺的讲法实录。

发生在慧能身上的两个公案故事一直是众多佛教信徒与佛学爱好者所热议的话题。

慧能为什么会是禅宗六祖,读《六祖坛经》背后一定要知道的历史


当年,尚在年少的慧能见师兄神秀在寺院的墙上提笔写下一个偈子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始染尘埃

偈子一出便得到了一众师兄弟的称赞,但是这时的慧能却在墙上写下另一个偈子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偈子一出,见慧能的偈语不住于我、不住于法。这让弘忍法师当即决定将六祖的衣钵暗中传给了慧能。

后来另一个公案故事便是发生在慧能得到了弘忍法师的衣钵之后。

原来当时在得到了弘忍法师的衣钵之后,慧能便招到了神秀的追随者们的排挤,为了避祸慧能便来到了广东的韶州大梵寺。这时慧能见两个僧人因见风吹幡动而争论得不可开交。当下便妙语评说道:风未动,幡也未动,而是仁者心动。

妙语一出,当即便让争论的两位僧人赞服不已。后来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提出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理念。简化了制约佛教发展的一些桎梏,将浩如烟海的佛学经典用辩证机变的言语贯彻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引导出了可以适用于当时的大众人群的佛教之“用”。

正所谓:经书三百卷,曹溪一句亡。所以后世的人基于慧能对于佛教的贡献认定慧能法师为禅宗的六祖,并将慧能在韶州大梵寺的讲法实录编撰成为《六祖坛经》。

慧能为什么会是禅宗六祖,读《六祖坛经》背后一定要知道的历史


谁是六祖的争论

但是由于慧能的师兄神秀当年是弘忍法师的大弟子,一直也是六祖的正统传人。并在后来受到宋之问的邀请到北方报恩寺传法。形成了南顿北渐的局面,所以学界一直对究竟是神秀为正统六祖,还是慧能法师为正统的六祖争论不休。

关于这个定论,后来真正确立慧能六祖身份的事件发生在慧能法师圆寂83年后的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

说,慧能那时候有一个弟子叫做神会法师在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在安禄山逼近长安之时仓皇出逃到西蜀避祸。

期间,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主将征讨安禄山。因为当时粮草稀缺,战事焦作。郭子仪上任之后便启用了裴冕的建议。令全国的寺院在香火钱中按比例上缴一部分税费,用做军需。这时候本来因为被卢奕诬陷而谪居的神会法师被再一次召回洛阳寺做住持。回到洛阳寺后的神会法师积极响应郭子仪的政策,将所有的度僧收入都全数上缴与国库,用作军需。

神会的积极响应帮助郭子仪收复两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便诏他入内供养,并敕令在他曾住过的荷泽寺中建造禅院给他居住,所以时人称他所弘扬的禅学为荷泽宗。

而后在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皇太子邀集诸禅师制定禅门宗旨,感当年神会对于平定安史之乱的贡献,遂敕立荷泽神会为第七祖,并御制七代祖师赞文。至此神会为七祖,便成为既定的事实。而神会的师父慧能自然也就是官宣的六祖了。

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僧侣和居士们一直争论究竟是慧能为六祖,还是神秀为六祖。

其实,无论北宗禅,还是南宗禅。佛教的的宗旨本就是解救苍生,无论是神秀法师的渐宗,还是慧能的顿宗。其目的都是为了教化世人,真正的修行也必须是在渐悟与顿悟相结合。又何必为了一个名分而苦苦争论,失了出家人的修持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