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印象中,登陆作战的主要威胁是美方的武力干涉,而容易受到打击的是我方执行制空、攻击任务的战机,以及海军的主战舰艇。其实美方的干涉并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把登陆舰队打掉就行了——上世纪50年代初那次,我们是因为类似原因失败的。
对于美方来说,中方战机类目标太多,作战舰艇数量也不少,而且消灭这些目标容易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但是,中方的登陆舰艇却没有多少——7艘2万吨级的071船坞登陆舰,几艘4万吨级的075型两栖登陆舰,30多艘4000吨级的072系列坦克登陆舰,以几艘野牛气垫登陆艇罢了。如果按照饱和打击的理念,每艘分配6-12枚反舰/巡航导弹,要打掉这些,并不需要多少枚导弹——这就是“300战斧灭中方海军”说法的最初来源。其实原话并不是这样,原话的意思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打掉中方的登陆舰队。只是,这种说法太过于残酷,不符合许多人“美方是纸老虎,不敢打,中方必胜”的理念,然后故意歪曲一下,加以批判罢了。
不过,即使是打登陆舰队,以前这种说法也不是多“讨喜”,或者说“比许多人的认知早了一点”——因为以前的战斧巡航导弹,即使是比较新型的Block4“战术战斧”,虽然装备了红外导引头,具备了一定的对移动目标的打击能力,但明面上依然还是一款对陆攻击型的巡航导弹,并不是用于打击舰艇类可移动的目标的(实际上,早在2015年1月的测试中,战斧Block4就成功击中了一艘航行中的军舰)。
此外,在大家的印象中,巡航导弹是一种飞行速度比较慢(巡航速度0.7马赫左右),飞行高度比较低(巡航高度几十米到几百米),容易被拦击的一种武器。也正因为如此,在大众认识中,战斧的威胁还没有那么大,或者说,还不是“迫在眉睫”的威胁。而美方的反舰导弹,由于以前长期基本只有AGM-84“鱼叉”这一种,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其射程只有180公里左右(实际上新型号已经增加到了280公里),由于“我们的战机是可以前出拦截”的,所以在大众印象中,其威胁“也不是那么大”。
实际上,部分人对巡航导弹威力的轻视,是一种“只谈弱点”的行为后产生的认知偏差。巡航导弹是一种雷达反射面积比较小(0.1平方米,甚至更低,类似隐身飞机),(因受地球曲率影响)地面雷达发现距离很短(20-40公里),(因价格相对便宜)适合大规模攻击的武器。对于目前的各国来说(即使是美方),拦截巡航导弹的规模性攻击,都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因为,即使拦截率能够高达50-60%,还是会有大批导弹击中目标。
而且,这种高拦截率的前提是,拦截方能够通过预警机或其他侦察平台,提前预知巡航导弹的来袭信息(方向、距离等),不然拦截窗口时间会很短(地面防空火力从探测,到跟踪、瞄准、打击,各环节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而在我们面临的登陆作战中,这种条件并不好——对方可以从岛屿的东面接近,横穿岛屿(在此过程中沿地形超低空突防),然后开始攻击目标。由于前期我们还处于争夺制空权的阶段,对这种突袭的预警距离并不是很长,拦截能力的限制还是比较大的。
而且,目前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美方新一代的超远射程的LRASM反舰导弹的出现。这是一款最大射程在370-800公里的智能化反舰导弹,由于体积比较小,可以由许多平台挂载。它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美方攻击的距离。该导弹出现后,一度引起我们许多人的担忧。不过,由于其生产速度较慢(每年几十枚),其威胁又被我们 “暂时搁置”了。
其次,就是更新的大批量的战斧BlockV的出现了——因为这一型号中的BlockVa型,是一款正式的可以打击舰船类移动目标的巡航导弹,而且其攻击距离会达到1000公里左右,甚至更多。战斧BlockV的出现,让我们失去了面对战斧Block4时的“侥幸”,而且其服役规模将会非常的大——根据美方的计划,后面生产的战斧巡航导弹将全部是BlockV型,目前每年是90枚左右;而前面几千枚的战斧Block4,将全部升级成BlockV型。也就是说,很快,美方就会拥有大批量的可以攻击登陆舰艇的战斧BlockV巡航导弹;这个数量可能会达到千枚,甚至更多。极大的攻击距离,庞大的服役规模,这将是我们登陆舰队未来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威胁。
以往我们在谈论与强敌作战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我们是否能够打到对方,能给对方造成多大的损失”,然后寄希望于“对方怕损失而怯战”——这只是一种防御心态,不适用于进攻性作战,比如渡海登陆作战。因为,只是防守,我们损失了还可以继续防守;但是,如果登陆舰被打掉了,即使还有大批的战机、战舰和人员,登陆任务也已经失败了——无法登陆,战争也就失败了。
矛与盾总是相互进步的,在我们进步的同时,对手也在进步。后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拦截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的能力,加强我们的一体化、网络化作战能力,同时努力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可能来袭的巡航导弹的预警时间——比如1-2个航母舰队前出岛屿东部,利用舰载预警机、战斗机的探测能力,将我们对巡航导弹的预警距离,从100多公里大幅度增加到400-600公里。这样,我们方能够更早、更准确地掌握来袭导弹的动向、方位数据,以便我们更好的拦截。
作者: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