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公司领导的澳大利亚工业集团近期向该国空军展示了第一架人工智能无人机。该机系波音"忠诚僚机"项目产品,旨在打造一款廉价的可消耗无人僚机。该项目目前完成度不高,但澳大利亚国防部在该项目中投资4000万美元。此次展示大抵是为了增加澳方信心,稳定投资意向。
空战无人机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相比于对地攻击无人机,这个机种的发展颇为缓慢。大家很早就开始萌生这个想法,但在三代机(美标,下同)时代,对无人僚机的需求还不甚强烈。由于其时电子水平尚且低下,远程操控的态势感知与抗干扰能力不足;而三代机本身载弹量大,态势感知能力强,能够应付高烈度空战。但三代机时代也让很多人意识到未来的天空是信息的天空,所以虽然各国对无人战斗机表现出的兴趣都不算大,但多少都有投入。
当战斗机进入四代时代,战场全面信息化已经得到极大的推动,电子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也有了眉目,四代机为了隐身牺牲载弹的弊端也显示出来。大家终于开始上纲上线地探索无人战斗机。以欧洲"神经元",美国X47B为代表的飞翼布局无人机主打高度隐身;而以美国"忠诚僚机",我国"暗剑"为代表的保守派保留尾舵,主打控制成本,性能均衡。
早年"神经元"与X47B就已经进行过战斗机伴飞实验,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飞翼布局对飞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想要提升飞翼的控制性需要加入射流矢量技术,而这种技术本身也不成熟,增加整体技术风险还不利于控制成本。最终X47B转入技术储备,欧洲"神经元"在20年磕磕绊绊后依旧无果。就现阶段的技术来说,飞翼显然更适合攻击机。
今天,研发无人战斗机的各国心中都比当年有数。类似"神经元"这种造价达到2500万的高端僚机基本被排出潜在市场。大家都倾向于让无人机搭载低端电子设备与传感器,通过数据链与高端的有人战斗机共享战场信息,形成战斗力。波音多次尝试研发低寿命廉价引擎,还着重减少机体的昂贵材料运用,就是处于这种思维。研发者希望无人战斗机能作为四代机乃至于未来五代机的"备用弹药库"和"替死鬼",以加强空战能力了;保护昂贵的战斗机与宝贵的飞行员。
这一观点实际上比高端无人战斗机更有市场价值。当下,四代机的昂贵已经决定了大多数国家无法拥有大规模的机队。往昔动辄数百上千架顶尖战斗机的空军已经一去不返。而四代机本身载弹量差,乘员培训价格高,在高烈度空战中每被击落一架都是极大损失。而无人战斗机没有飞行员的问题,本身成本也可以控制。由于机体更小,对于隐身技术和复合材料要求更低。装备无人战斗机能以较低代价扩充机队规模,增强机队的抗压能力。毕竟派无人机趟雷损失的仅仅是几百万美元,若是借此抓住先机击落敌机,或者以有人-无人体系配合压制敌方,给敌方带来的损失就不是一两亿能解决的了。而对于没钱装备四代机的国家来说,无人战斗机无疑是提升机队品质的廉价捷径,能让老旧的三代机多苟且几年。
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装备会大量加入战场,但战场的主体依旧是人。此番波音着重"人工智能"来宣传"忠诚僚机"只是军购常用的夸大手段。人工智能在进入20年代后依旧稚嫩,学习与逻辑判断还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利用数据链与有人战机配合能发挥人的主观,弥补现在AI的不足,这恐怕才是诸国选择无人战斗机作为"僚机"的最深层原因。单凭现在的预期,恐怕以人为主体的战争思路很久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