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训练离不开各种靶标,宏观来看需要瞄准一个具体的敌人,以其行事风格和装备特性为目标进行针对性的反制训练,具体来看则需要尽可能贴近敌方武器的装备来模拟与真实敌人交战的情况。
而性能越贴近敌军真实武器的靶标越能让己方部队尽早熟悉和应对,因此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就处心积虑地挖来对方阵营的武器装备进行研究使用;即便在冷战结束后,美国也在竭力寻求遗留和继续使用的苏制武器。
KH-31原是70年代后期苏联研制的高速反辐射导弹,用来打击固定雷达站和野战雷达节点。当时西方的战区防空系统(爱国者)尤其是海军的区域防空系统(宙斯盾)已经开始成形,苏联要求这种导弹必须能以高速突破美制导弹网的拦截。
KH-31使用火箭推进+吸气冲压发动机能达到3马赫以上的高速,1988年进入苏军服役,其子型号至今还在多国军队中服役。而被美国看中的反舰型KH-31A能在掠海飞行状态达到2.5马赫的高速,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性能数据。也正是这种威胁使得美国海军刷新对宙斯盾拦截系统的指标要求。
上世纪70年代后开始,美军开始为水面舰防空系统研制超音速反舰靶弹,但一直没有成功,直到KH-31A出现在面前。苏联解体后,美国以用作实体靶弹为名向俄罗斯“星-箭”战术导弹集团采购了一批KH-31导弹。
这批导弹的原本用途是在军事演习中进行一次性消耗,作为超音速反舰靶弹来测试美国海军的拦截手段。不过美国人自然不会放弃一手的“研究”机会。1995年,引进的KH-31A被交予著名的麦道公司进行比较性测试,后者与“星-箭”集团联合研制了KH-31的变形体——MA-31超音速靶弹。
麦道采购了KH-31的壳体和发动机,卸掉了战斗部和制导系统。相比落后的电子系统,美国人更看重这款导弹的高速飞行性能。据称KH-31A能在掠海高速飞行时在多个操纵面协调做出累计15G(倍重力加速度)的机动动作。
1999年收购了麦道的波音以MA-31靶弹赢得了美国海军的一笔合同,此后还在F-4甚至F-16战斗机上测试过挂载发射MA-31。到了2001年,俄罗斯不在允许这款导弹出口,美国则因为政治原因不再准许制造加上GQM-163A超音速靶弹研制成功,2007年MA-31是彻底走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