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喷喷
她叫颜宁,是当今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女科学家之一,13年前毅然弃美回国,年仅30岁就成为了清华的特聘教授,之后更带领着清华团队解决了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大的成就,很多人都看好她。在2017年她更是成为了中科院院士的候选人,如果当选,她将刷新最年轻中国院士的记录。但事与愿违,她落选了。并且在同一年,她选择离开了清华,回到普林斯顿。有人说,她这是“负气出走”。
在她回到美国之后,不仅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她在美国获得了在中国从未有过的荣誉与地位,有人说,她这是“追名逐利”。
颜宁13年前怀着以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弃美回国,可如今却又弃国赴美,真的是因为自己一片热诚却不为国家所看重而感到委屈吗?或者是因为美国给予她的名利太过耀眼,使她难以抗拒吗?
但其实,如果你不了解她,千万不要轻易给她下定义。
01
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颜宁于1977年生于山东莱芜,从小文科成绩就很好,她的梦想是要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但是高中文理分科时,老师因为一句当时非常热门的“真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坚持让颜宁学习理科。当大学报志愿的时候,父亲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又建议颜宁去学生物。从此,颜宁和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
她在清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攻读时,成绩拔尖,各项表现都非常出色。还没毕业,就收到了许多大企业的高薪聘请,但颜宁通通回绝,因为她觉得,比起实验室里的自由和专注,朝九晚五的生活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2002年,时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回清华作报告。当时的颜宁也有出国进修的打算,所以她给施一公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并不是咨询出国留学的建议,竟然是一封“极度自负”的自荐信:我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申请出国很浪费时间,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
科学家果然是科学家,境界跟普通人就是不一样,看到这样一封信后,施一公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立刻给颜宁打去了电话。在对颜宁摸了底之后,施一公发现她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决定录取她。
颜宁顺利进入到普林斯顿大学继续进修,那是一所世界顶级名校,有4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图灵奖得主和14位菲尔兹奖得主,都是在普林斯顿学习过或者工作过。还有不少的科学定理,也是在这所学校中被研究出来。
在普林斯顿学习了四年以后,颜宁获得了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学位。但她决定继续深造。
颜宁所在的实验室决定研究一个学术界公认的难题——膜蛋白,而颜宁则真的带着师弟师妹,做出了第一个膜蛋白结构模型。她凭着实力在美国学术界闯出了一片天,但这时,她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回国!
02
让中国科研影响世界,是我的使命
有这样几个问题一直在颜宁心中萦绕:我应该做点什么?为母校清华做点什么?为国家做点什么?
带着这些思考,她毅然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之中。2007年时她才30岁,就成了当时清华最年轻的博导。她在清华医学院独立建设了一个实验室,带着几名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在这个新生的实验室里,他们要向结构世界生物学中最难的领域发起进攻。
虽然颜宁是个学术大牛,但她却颠覆了学生的想象。她认真对待科研工作,却寓教于乐,将做实验比作打怪通关。对于学生,比起解决问题,她更愿意看到学生们提出问题,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这正是学术进步的动力。
因为她这样要求学生,也改变了国际对中国年轻科研人员的刻板印象。有一次,颜宁带着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在会上,她的学生问出了非常精彩的问题,这让一位美国教授感慨道,“我以为中国的学生都很内向,可他们好像比美国学生还敢提问。”
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一流科研人才,做出更多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是颜宁最大的心愿,“经济发展决定中国有多富,科技发展限定中国有多强”。她认为,让中国的科研成果对世界产生影响,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神圣使命。
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是时间,所以颜宁有自已的一套“骆驼”模式,平时休息时就开始储备能量,将睡眠都储备起来,之后就可以拼凑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平日里的作息也和多数人不同,她会尽量睡到自然醒,一般中午才起床,下午就可以和学生们研究课题,晚上到凌晨,就是属于她一个人的时间,她可以清醒、专注地进行自己的研究。
归功于她的执着和努力,在清华的十年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每年都会在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论文,比全国99%的高校加起来还多。他们还有一项研究成果进入了《科学》杂志的“2009年科学十大进展”评选。
颜宁获得的荣誉远不止此。2011年,她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获得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国际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12月,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但她永远没有停止攀登。在人体14种葡萄糖转运蛋白当中,GLUT1是最早被科学家发现的一种,而解析GLUT1的结构,是膜蛋白研究领域最受瞩目,也是国际竞争最激烈的课题之一。全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都在为此努力,很多科学家甚至为这项研究付出了近20年的时间。
而颜宁所带领的中国科研团队,平均年龄甚至不满30岁,却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破解这一困扰生物学半个世纪的大难题。因为这一贡献,颜宁在2015年获得了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她已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结构生物学家之一,但让她感到开心的,不是自己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向世界证明了,在中国也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甚至比在国外实现得更快更好。所以当别人问她是否后悔回国发展时,她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03
重新“出走”,为突破勇于跳出舒适圈
但为什么,说好要用科研报国的颜宁,又重新回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当终身教授。真的是因为没有评上中国院士而负气出走?或是因为抵挡不住名利的诱惑吗?毕竟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给她的,是“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雪莉·蒂尔曼是普林斯顿的首位女校长,也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可见这份荣誉的确分量很重。
质疑声四起,还伴随着污蔑,一向率真的颜宁就到社交主页上,亲自澄清。她说从回归清华,再到现在的回到普林斯顿,初衷都是为了跳出舒适区,寻找新的突破,为自己找到新方向。
因为科研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传承,完全从零出发的领域越来越少,而要做创新性的科研是有风险的,需要有折戟沉舟的勇气。而且她即使回到普林斯顿,也会继续保持和清华的联系,继续为清华的人才培养作贡献,还会促进中美两国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所以,颜宁回到美国,回到普林斯顿,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更不是背叛祖国,而是她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追求。
对于回到普林斯顿后的生活,颜宁也表示自己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因为自己从研究生到博士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普林斯顿度过的,就算回到清华再回来普林斯顿,生活节奏没有太大的变化。加上自己是一个不喜热闹的人,所以普林斯顿的清净让她觉得又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04
请不要叫我“女科学家”
颜宁曾经参加过央视《开讲啦》的节目录制,当她穿着红色上衣、白色长裤和脚踩一双高跟鞋出场时,让现场观众大为惊艳。就连主持人撒贝宁也夸奖她道,“您可以不叫颜宁了,叫‘颜值’好了!”。而颜宁的回答也很大方幽默:“谢谢啊,那‘宁’送你了!”
可是当撒贝宁介绍她为“女科学家”时,她却一脸严肃地反问道,“为什么女科学家前面一定要加个‘女’字?”
颜宁虽然是一个科学家,但却没有一般人对于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她打扮时尚谈吐幽默,是典型的知识女性,对于男女平等的问题也十分关注。所以她非常讨厌“女科学家”的这个说法,认为对一个个体用这样的称呼是很怪异的事情,而女性科学家是一个群体。
颜宁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一个“女科学家论坛”,也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做过一个“女科学家去哪儿了”的栏目,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关注女性科学家的问题。很多女科学家并不是因为没有实力,也不是不够优秀,而是被社会和家庭的共识所桎梏,在某一阶段就要主动或被动脱离科研世界。她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而男性和女性之间需要公平。
05
不纠结于苟且,专注于诗和远方
对于往日,颜宁觉得人生中最难忘的瞬间,就是拿到清华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还有到普林斯顿进修时,师兄师姐将她从机场接到学校,一下车就看到了普林斯顿的校园,就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这两个瞬间始终在她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因为这都是她的科研生涯里最重要时刻。
对于未来,颜宁表示自己也没有过多的焦虑,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事物等着自己去发现,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杞人忧天。每一次的打拼,每一点的压力,其实都是在成就着最好的自己。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花喷喷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