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以仁政治国施政而扬名四宇,驾崩之时,不仅汴梁百姓痛哭数日不止,多地百姓也复,甚至于远在上京临潢府的辽皇耶律宏基为其建造衣冠冢,子孙世代祭祀。
宋仁宗赵祯虽有“仁”名,治内也增锐意改革,革除弊政,增强国力;一度名臣辈出,文化昌盛。但在“仁”的背后,却是对士大夫阶级过多的放纵和对外武力的缺失,使得宋朝失去了原先天朝上国得骄傲,而趋于地区大国得平庸!
宋仁宗治内,虽出欧阳修、范仲淹、包拯、、韩琦、富弼等名臣,但真正在把握宋王朝这艘大船的走向方面,哪怕有这么多舵手,赵祯也是不知该指何方。
曹皇后死后,宋仁宗亲政不久,多地便开始陆陆续续发生民变、兵变,庆历年间犹胜。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时期,优待武将、文臣的坏处也开始显现,“三冗”给宋王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此,但庆历三年,赵祯启用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启用行政,但三年未至,赵祯便受不了群臣的压力外放支持新政的官员,新政以失败告终。半途失败的新政加上远来的弊端,让国库和朝廷的负担更加沉重。
史书虽载仁宗朝安定太平,却是有意忽视内部数十次的小规模的兵戈四起;在外,西夏在此前虽多次战胜北宋王朝的军队,但体量和北宋王朝相差甚远,所以虽有建国之心,却不敢轻举妄动。但在宋仁宗时期,西夏李德明、李元昊在河西地区持续做大,辽国也多有拉拢遏制行为,但仁宗对于西夏的做大更多的是茫然和手足无措。西夏内部有很多亲宋派受到李元昊的迫害,对于这些远逃宋朝的西夏人,宋仁宗不仅没有多加拉拢来分化西夏内部,而是将这些逃到宋朝境内的西夏人全是遣返西夏,致使这些西夏人全部被李元昊杀死。宋仁宗这一行为无疑给西夏内部的亲宋派当头一棒,让这些人对在未来的宋夏对决中是否站在北宋一方心存疑虑。宋仁宗对西夏不复先皇们的强硬,而一味的妥协退让,让本就有建国称帝的李元昊更是膨胀。宋仁宗在对西夏一系列政策的失误和战争层面的失败,让西夏彻底脱离了北宋的控制,成为了一个国家,和辽国共同构成了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宋仁宗在面对辽国的兵戈时也同样表现得尽是软弱,辽皇领兵南下作势攻宋举动,虽诸多勋贵文臣期盼北上抗敌,宋仁宗却是一贯的软弱,只想用钱买平安。
宋朝的兵威虽在宋太宗赵匡义时期已经磨钝,但真宗时期也有御驾亲征,到仁宗时期却是完全没有面对兵戈的勇气,只有一味的逃避,宋朝的脊背在仁宗时期开始折断。
软弱的仁宗有意图新,却不能贯彻到底,遇到阻力便开始退却,困扰北宋余下60余年的“三冗”便是在仁宗时期加剧形成的。真宗朝的一万多名各类官员到了仁宗朝时期暴涨到了两万多名。对勋贵文臣的放纵,让田地兼并剧烈程度居历史之最,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帝王的时期有仁宗时期这样,兼并成风而朝廷不加以制止,有强国富民的官员几乎都被排挤出核心。
仁宗文风昌盛的背后,却是国库日渐枯竭的“窘境”。众多有功名的士子成为了众多贫苦百姓的雨棚,聚集身下来躲避朝廷的纳税要求。
仁宗在位时,和辽、夏的战争强度属历朝最低,这一定程度上虽有利于北宋的经济发展。但同样,由于北宋于辽、夏有岁币的存在,让辽、夏在没有宋朝的军事压力下,可以通过北宋的岁币和互市来发展经济,将更多的兵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扩大疆域,壮大实力。在仁宗和朝臣沉浸在文风昌盛、经济繁荣的虚假景象里时。西夏完成了在西北地区的整合,辽国在草原和西域的影响力更是再上一个台阶,而北宋完全丢掉了五代十国割据国家好不容易守下来的唐朝威望,成为了其他国家面上敬仰心视钱袋子的国家。
仁宗让一个中央之国,变成了许许多多国家里只是属于富裕阶段的平常国家。从南汉脱离的交趾,在太宗时期还有畏惧感的交趾李朝,都有雄吞广西的野望,不能不说是仁宗最大的失败。
仁宗自内对外的软弱的放纵,无限的滋生了士大夫阶层的贪婪和周边国家的宋王朝的轻视,北宋后面几个国家几度都是在给仁宗皇帝的软弱“擦屁股”!有“仁”名,却是对士大夫阶层和帝国,对于皇室和百姓,却没有“仁”,有的只是“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