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蔡晶
6月15日,中印边防部队在加勒万河谷再次发生冲突,并致使人员伤亡。6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印度部队于6月15日两次越界挑衅,导致双方边防部队发生严重肢体冲突,中方已向印方提出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
中印在加勒万河谷等地的对峙已持续一个月有余。双方通过既定的外交和军事渠道进行对话和沟通,6月以来,似乎出现了向好的态势。双方在进行外交部司长级对话、军方多轮会谈等形式的磋商之后,均表示双方就妥善解决边境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沟通,并达成了共识。6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印双方正按照有关共识采取相应行动。
因而,此次中印再起冲突并导致人员伤亡的事件似乎发生得有些突兀。至少传递出三种信息。
第一,中印边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短期内可能具有持续性。其妥善解决需要双方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二,人员伤亡的情况提升了此次冲突的烈度,或致使边境地区局势乃至双边关系更加复杂。
第三,印度似乎仍未放弃藉由中印边界问题谋局的意图。
客观来讲,中印边界存在争议地区,两军部队在争议地区出现摩擦或冲突在所难免,应属偶发事件,边境整体局势应当是稳定、可控,于大局无碍的。但实际上,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印度更为敏感甚至极端,同时也始终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仅频频在边境地区挑衅滋事,甚至妄图染指我主权地区,暴露出明显的战略野心。
若将中印边境问题放置在中印关系的框架下来看,会发现边境问题不仅是印度对华心态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印关系中的一个难解之结。在对对方角色认知的问题上,中印之间存在明显错位。印度把中国视为其谋求大国地位的战略竞争对手和最大的潜在威胁,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丝毫不放松戒备和防范。印度近年来频繁在边境地区修路修桥兴基建,也表明了对双方在国力、军事力量等方面所存在的客观悬殊的极大担忧。一旦感受到来自边境地区的战略威慑或军事压力,印度便可能采取冒进的行为加以试探并试图改变现状。同时,中国的忍让、以及一贯对其释放的友好和善意,反而常常遭至歪曲和误解。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动也不免在边境问题上有所反应。
目前,印度面临着境内的疫情持续严重的压力。截至6月15日,印度的累计确诊病例已突破33万例,位居世界第四,对本国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即便如此,莫迪政府的民意基础依然不减。这恐怕与当下印度在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边境问题上的表现有关。印度的“国家安全棋”鼓舞了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氛围,向民众塑造了一个处于实现大国地位进程中的“自尊”、“强硬”、“坚决”的国家形象。
印度境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也促使了反中情绪发酵,一度出现了“移除中国应用”(Remove China Apps)的程序,因疫情带来的非理性、因边境问题带来的国家安全情结又进一步催化了民族主义情绪。此次中印边境冲突的人员伤亡事件或会更加激化这种情绪。
事实上,对于印度而言,愈是在危机时刻,愈是应当摈弃战略思维中的投机和摇摆政策。印度目前并不具备在大国博弈中游刃有余的实力,更不应当寄望于在中美战略博弈中谋取现实利益。一方面,中国既不是其想象中的那样具有“国强必霸”的扩张性和侵略性;也不是其想象中的具有战略保守性。另一方面,美国是在“美国优先”的前提下拉拢和利用印度,对印度而言,既不是一个可信赖的“全面的全球战略伙伴”,也不是一个会在印中关系上给予印度无条件支持和帮助的可靠盟友。印度在边境问题上频频动作,不仅无益于印度战略筹谋的实现,反而会分散印度处理国内疫情、经济、民生等主要矛盾的精力,使印度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
总之,对于中印这两个相邻大国而言,边境的和平与稳定不仅是符合双方长远利益的一件大事,也是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一件大事。中方的反应始终低调克制,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两国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不让分歧上升为争端的基本立场和理念。在这次边境冲突事件中,并未公布冲突细节和我军伤亡情况,或许也是出于淡化冲突,以中印两国关系大局为重的考量。而印度方面也表达了不将边境冲突升级以及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诉求和意愿。据印媒6月13日报道,中俄印外长将于6月22日举行视频会晤。此次会晤成果如何,以及未来中印边界问题的走势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