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发展史,城墙是伴随人类文明兴起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城市文明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筑城以卫国,作郭以守民”,城墙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早已不具有任何的军事价值,然而保护古城墙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古城墙,古代从都城、府城,直至乡镇、卫所都有城墙的踪迹。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许多古城墙在这场扩张中被迫夷为平地,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北京古城墙。
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城墙起着保卫城中百姓安全,捍卫整个国家存亡的巨大作用。在和平年代,城墙不仅起着观瞻功能,更是展现城市尊严的独特功能。如今,数以千计的古城墙已经被拆除殆尽,作为明清两朝首都的北京,其辖内的古城墙也难逃一劫。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国家发展中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为此在北京城市规划中,郭沫若坚决要拆除北京古城墙,而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夫妇对此却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弊大于利。后者认为:新中国时代的北京行政中心可以建立在老城区之外,将北京古城和古城墙开辟为城市公园,种满灌木之物和设建休息长椅。如此一来,市民可在古城临近的永定河夏季泛舟,冬季滑冰,贯通打造成享誉世界的景区。
从历史角度剖析,梁思成夫妇所提之建议完全符合北京城市建设进程,既不阻碍新城区发展,又不损害文物古迹,可惜这一举两得的想法并没有被有关方面认同。1953年,经上级批准,北京古城墙正式踏上被拆除的道路。此时林徽由于多年的肺病,早已卧病在床,听闻此等消息后,林徽因依旧站出来大声道:如若北京古城墙等类似的文物古迹因城市规划而被一一拆除,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可惜,这样发自肺腑的铿锵之言依旧没能阻挡不住拆除古城墙的步伐。
“国家之事易可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一时之得失并不能证明拆除古城墙计划的好坏,不过数十年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无数古城墙像北京古城墙的命运一般,彻底消逝在世人的不假思索之中。面对寥寥无几的古城墙凄凉景象,国家从上而下的开始重视对古城墙的保护工作,在一些残壁断垣上,国家精心修复,希望能恢复古城墙原有的模样。可惜无论修复成功与否,古城墙已经被烙上现代工艺的印记,不再具有独一无二的珍贵性。历史匆匆向前驶去,如今回味林徽因的话语,实在令人感慨,我们终将会因为拆除古城墙而后悔。
针对郭沫若和梁思成夫妇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相信当下很多人会支持梁思成夫妇的意见,保留北京城墙。实际上,客观的分析两者分歧,从当代文物保护角度看,当然梁思成夫妇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回到那个一穷二白的中国,选择拆除古城墙也是可以理解。由于多年战乱,新中国面临的是满目疮痍的景象,国家大力发展才是那个时代的重中之重。只有国家发展良好,国内和国际上,新中国才能真正屹然不倒。
再者,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城墙所扮演的抵御外敌的角色,已经荡然无存。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攻城掠地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的刀剑斧钺,飞机大炮的悍然进攻,无论多高多厚的城墙都难以抵御。随着时代制度的不断进步,城墙完全失去作为界限划定的意义,拆除城墙对当时的交通条件、促进北京城内外交流有深刻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城市的不断扩张,带动城区面积的大量建设,老城和新城之间有城墙为界,不利于整体城市发展。拆除城墙,可以获得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使人们有更多的生存活动空间。
结语因国家亟待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北京古城墙为首的古城墙们才会面临被拆除的厄运。如今省府一级的古城墙中仅有开封和西安两地尚存,对古城墙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当代的中华儿女来说,我们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并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自省谨慎的同时也要纵观全局的做好城墙遗址的保护。
参考资料:
《地形训》《北京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