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汇丰银行、海尔消费金融、融360联合发布了一份统计,揭开了当代90后的一个血淋淋的现实:
超过一半90后使用网贷,90后群体负债率高达1850%,也就是负债是收入的18.5倍,其中以贷养贷的用户占比超过30% 。
无独有偶,支付宝也曾发布过一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里面显示:
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有近4成的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支付方式。
“3号还款中信,7号微粒贷还款,8号还款平安,10号花呗借呗还款,23号还款广发……”
不夸张地说,网贷正在喝一部分90后的血。
在一篇刷屏爆文中,作者细致地描述了一个90后的破产是如何开始的。
类似的经历,在我们身边绝不少见,不少人做着月薪五千的工作,却过着月薪上万的生活,靠的就是各种网贷、信用卡。
这样的生活,表面看起来很光鲜,但个中的压力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一到还款日就要拆东墙补西墙,被高额利息压得喘不过气,每天都为巨额债务焦虑得掉头发…
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现状:赚得不多,花得不少,每天都活在还钱的焦虑之中。
我们当然可以追求更好更高质量的生活,但一切都要以我们实际的经济能力为基准。
没有享乐的实力,却要靠网贷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其实是和恶魔做交易,总有一天会踏入无尽的深渊。
自杀式人生,就是从网贷开始。
网贷成瘾,到底有多恐怖?
现在的年轻人,想要借钱实在太容易了,不用厚着脸皮找亲朋好友开口借,随便打开一个金融APP,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借到一笔钱。
在购物网站上看中什么东西,哪怕自己不够钱,也能选择分期付款,1万元的手机立刻就能买到,每个月只要还几百元。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借钱还是分期,要付的手续费、服务费,看起来只是小菜一碟,和“免费”似乎没啥区别。
知乎大V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个读者接到银行电话,说有贷款优惠,“手续费才0.6%,按月还款无压力”,看起来利息很低,这让她非常心动。
看起来,银行就差拿着大喇叭对着我们喊: “0.6%*12=7.2%,利息这么低,这种便宜你都不占,太傻了吧!”
然而,真的有那么多便宜让我们占吗?
我们来假设一下,这位读者向银行借了10000元,手续费0.6%,分期12个月还款,结果会是怎么样的?
根据协议:
她分期12个月,每个月要还本金833元(10000/12个月);
每个月要还利息60元(10000*0.6%)。
加起来,每个月要还893元。
看起来没啥问题,但银行和网贷平台不会告诉你:
你所用的本金,只有第一个月是用足10000元的,剩下11个月都是递减的(因为你每个月都在还钱);
你的利息按照本金来算,当你的本金一天天还清时,你的利息还是按照原来的本金来算。
当还到最后一个月,你只欠833元本金,但你还是要按照10000元的标准,付出60元的利息(10000*0.6%)。
那么,按照这种算法,实际的年利率是多少?
网上有不少计算真实贷款利率的工具,把上面案例的数据输进去一计算,借了10000元,手续费0.6%,真实的年利率为13.04% 。
这是什么概念?作为对比,现在余额宝的年收益率也只有1.9%左右。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越是“免费”,背后越是你无法想象的代价。
你以为网贷很贴心,你很容易就能借到钱,还能分期还钱,但背后其实是难以想象的利润空间。
况且,现在不少银行,一旦你使用分期,哪怕中间你资金充裕了,想提前一次性把钱还清,手续费还是会照收不误,一分钱也不会少。
曾看过一个数据,某银行2018年利息净收入高达4800多亿元,其中不少就是靠这种分期业务。
网贷一时爽,还款火葬场。你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你成了砧板上的鱼,正被人一刀一刀割下自己的肉。
物欲如吸毒
一沾上就会上瘾
或许你会说,没关系,不就是给点利息嘛,我现在急着用钱,给就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抛开高额的手续费不说,网贷最大的坏处其实是:
它会撑大你的野心,毁掉你踏实工作的耐心。
不少人一开始用网贷的理由其实很简单:
我的手机坏了,换一台新手机,拿到工资就还上。
这个包包有点贵,但我很想要,难道等到40岁时再买吗?
这个口红色号太好看了,必须要买!
一开始他们也会心存不安,想着“买完这次就不买了”、“一拿到工资就还上”、“下个月就把它关停”。
问题是,心理学里有个名词叫棘轮效应,说的是人的欲望会无限膨胀。
买了口红,就会想买化妆品;买了化妆品,就会想买包包…
欲望是一个无底洞,不要以为自己的意志有多坚强,能在诱惑面前还能保持理智。
网上有这样一句玩笑话,说的却是真相:
“在我们的生活中,戒掉性、戒掉爱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戒掉借钱消费的行为。”
我的朋友阿来刚开始用网贷时,只是想买一支300元的口红,那时候她刚毕业不久,兜里根本没啥余钱。
通过网贷,她终于买到了这支梦寐以求的口红,她开心了一会,又开始发愁:
光有口红怎么行,出门还得穿好看的衣服,还得画眼影、涂各种化妆品…
自己那点工资自然买不到什么,阿来又把目光对准了网贷。
长达数十天的还款周期,每个月只需还一小部分钱,输入密码,轻轻一点确认支付,阿来梦寐以求的东西马上就能到手。
戴森吹风机、小黑瓶、小棕瓶…月薪只有4000的阿来,也过上了月薪40000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实在是轻松又愉快——不用努力赚钱、不用压抑自己,只要你想要,整个世界仿佛都是你的。
这样的感觉,就像吸毒一样,特别容易让人上瘾。
一年多过去了,阿来的日子越过越糟糕。
种种花销累积起来的手续费,占了阿来收入的一大半,她每个月都要拆东墙补西墙,才能把钱还上,还得为房租和吃饭发愁。
她一时兴起买回来的种种好东西,她根本没什么机会用,最后都扔在角落里发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是颠破不破的真理。
一旦你已经品尝过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乐趣,以后想凭自己的意志力克制自己消费的欲望,难上加难。
刚开始你只是想买一支口红、一瓶护肤品,但一切都来得太快太容易,你似乎不用努力就能得到一切,这种感觉实在太美好了。
久而久之,等你醒悟过来,你已经负债累累。
随手一搜,因为网贷而自杀的90后,实在是数不胜数。
正如一位女生在知乎上的分享那样:
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部刚上市的iphone。一个月还1000,我完全可以负担得起。谁知欲望和贪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噩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你以为自己是在享受生活,其实你是被生活享受了。
量入为出,永不过时
现在,不少商家都在鼓吹一种不健康的“消费主义”:
《花钱,才是对一个女人最好的投资》;
《不给你买YSL的男生不配说爱你》;
《不舍得花钱投资自己,就别指望男人会给你花钱》;
《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是说年轻人不能“及时行乐”,但前提必须是消费欲望要配得上消费水平。
其实,有多少钱,就过怎么样的生活,这一点都不丢人。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穿着平价T恤,上下班挤公交、地铁,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正如美剧《破产姐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有谁20多岁时不是穷光蛋?”
没钱穿名牌并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你没钱还要死撑着穿名牌。
量入为出,这几个字其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意味着你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为了不让自己被网贷毁掉,你应该试着让自己过上理性消费的生活。
1、不被外界定义自己
《消费社会》作者让·鲍德里亚说的:人们购买物品,不止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哪怕只有月薪4000,贷款买了口红、包包,自己就是月薪40000的人了。
问题是,“你买了什么东西”并不代表 “你是什么样的人”,真正能过上富足生活的人,是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事物来定义自己。
所以,你必须明白,你就是你自己,不要被外界的事物所定义,没有什么是非买不可的。
只有从心底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才不会随波逐流跟着别人走。
2、学会延迟满足
收入是有限的,欲望是无限的,学会延迟自己的消费欲望,是走出自我人生的重要一步。
无法抵制诱惑,是我们诸多痛苦的来源之一。
延迟满足,能让我们暂时规避了诸多诱惑的打扰,从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3、强制储蓄
如果你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可以强迫自己储蓄,开通自动转账功能,每个月工资一到,先有一部分收入存到自己的储蓄账户之中。
当代年轻人,总爱把“享受生活”挂在嘴边。
这当然没有错,但想要享受生活,就应该努力赚钱,让自己的收入配得上自己的消费水平,而不是用贷款来满足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你想得到什么,你就要咬牙去奋斗,只有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得到的成果,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
信用卡、网贷…只能让你满足一时的快感,却让你始终活在焦虑和担忧之中。
正如作家廖一梅在《悲观主义的花朵》一书中说的: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钥匙,放纵肯定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