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冰雪之舟,宁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时间:2020-06-01 17:4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文/陈达)长期以来,中国北方民族有着在冬季里使用“爬犁”这一种古老生产、交通工具的悠久历史。爬犁,这种被清代满人称为“法喇”的“陆地之舟”

  (文/陈达)长期以来,中国北方民族有着在冬季里使用“爬犁”这一种古老生产、交通工具的悠久历史。爬犁,这种被清代满人称为“法喇”的“陆地之舟”,昔日在东北人的生产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连大清国年轻的皇帝乾隆在1754年也曾提笔写下关于爬犁的诗句:“架木施箱质莫过,致遥引重利人多。冰天自喜行行坦,雪岭何愁岳岳峨。骏马飞腾难试滑,老牛缓步未妨蹉。华轩诚有轮辕饰,人弗庸时奈若何。”

冰雪之舟,宁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北方的大烟炮)

话说北方的爬犁

  爬犁,这是汉族的叫法,满语称“法喇”,又有叫拖床、雪车、冰床的,它多以牛、马、狗驾之。赫哲语呼爬犁为“拖尔基”,汉语意即狗车。顾名思义,就是由狗来驾驭的车子。赫哲族擅于以狗驾驭爬犁遂有使犬部之称。

  关于爬犁名字的来源,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卷十三中有这样的记载:“法喇,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爬犁虽称作车,却又无轮,样子似卧榻而无足,只可在冰雪覆盖的地面上运行。正是由于这种工具没有“轮子”而能在冰雪上滑行,低矮结实的结构特点,使得它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运行时远远看上去像在地上往前“爬”,因样子又很像农民耕地时用的“犁杖”,清代文人遂将其形象地称为“爬犁”。

冰雪之舟,宁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狗爬犁)

  爬犁样式种类较多、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如果按照它的个头大小来分,小的是人拉的叫小爬犁,兽拉的是大爬犁。驾驶爬犁所使用畜生品种是不同的,可分为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鹿爬犁等数种。其中,马爬犁最大,载重最多,跑的最快。在冰雪道上驰行时,它能够借助冰面、雪面较少的摩擦力而高速前进,其速度不亚于一辆载重汽车。近些年,在北方各地的江面、冰场、滑雪场等旅游场所,更加快速、便捷、省力的电动爬犁大行其道,这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引领了冰雪旅游新时尚。

  就爬犁本身来论,不管哪种爬犁,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有冰和雪的存在,否则它寸步难行。祖国东北是冰雪之乡,爬犁诞生于东北乃是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所致。自北方边疆始有人烟之后,每逢冬季便寒风凛冽透骨奇寒,有四五个月的时间这里被冰天冻地所统治,雪没过膝寸步难行。聪明的东北人为了打破被冰雪冻僵的日子,他们充分利用冬季漫长、道路冰多雪厚的自然环境,扬长避短地发明了爬犁这一工具。从此,冰天雪地便有了爬犁奔放而豪迈的踪影,广寒宫式的天地间成为爬犁纵横驰骋的火热疆场,爬犁也是这方江山冰雪风光里的一股流动的精灵,更是民族生存繁衍的见证和各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宁古塔的李大爬犁

  清代吉林三边之首的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便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皇帝的一句“发配宁古塔”绝对是清代官员的噩梦之始。清初著名诗人方拱乾是在顺治十四年因南闱科场案受儿子牵连而在顺治十六年三月流徙塞外宁古塔,64岁的方拱乾老人,在塞外绝地长歌当哭,二年间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中就有《爬犁》一诗:(似车无辐,似犁多箱,冰坚道砥,载重攸利。)掀淖嫌牛懒,经营履冱冰。去轮还远驭,合轨自成棱。薪积催炊急,山遥趁雪登。颠危傲华毂,身贱任多能。方拱乾把自己比喻成粗鄙的爬犁,虽境遇陷于颠困艰危的雪地寒天,但独特的物理性能仍然可以笑傲华丽的车子,表现出自己在宁古塔身份可能很贱可仍然肩负着多种责任。

冰雪之舟,宁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骆驼爬犁)

  从方拱乾的《爬犁》一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顺治十六年(1659年)前,清代宁古塔地区即有使用爬犁的原始记录,其历史距今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当中,数百年来宁古塔的爬犁由何人制作已经不得而知了。

可在百年前的宁安城内,李保山家的木匠铺可称得上是宁古塔较早的木匠铺之一。从李保山的父亲算起,李家木匠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木匠铺生产的爬犁因选材讲究、制作精良而最负盛名,他家制作的爬犁几乎遍布宁安的城乡各地,因李保山的爬犁制作质量之精、产品坚固耐用,人送绰号为“李大爬犁”。

  因打制的大车、爬犁而闻名遐迩的李保山家的木匠铺,对爬犁的选料是十分讲究的,两辕用料多采用直径在12至15厘米之间,韧性较强的柞木、椴木、桦木和榆木等硬杂木。爬犁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工序大同小异。李保山家在爬犁制作当中有独家的秘方,爬犁的成材料在制作之前,需要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在这个环节李保山家在水里加入自己研制的秘方,并准确掌握各种用料的不同浸泡时间,可保证打制好的爬犁长时间高强度使用不开裂、光洁如新。

冰雪之舟,宁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冰天雪地)

  李保山介绍说:爬犁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将水浸泡好的两根长木料分别放在火上烤,靠火烤之力使木料遇热变形,在中间锻烤成一个45度角的上翘弯度,翘起的部分作为爬犁辕子。在爬犁辕子上并排凿孔安装四根立柱当爬犁腿,用四根横木将两根爬犁辕子通过四根爬犁腿上部的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爬犁底,在爬犁底上凿眼固定好木板条,最后把各接口处用楔子夹挤绑实,爬犁就这样制成了。爬犁的制作当中不允许用一根铁钉,全部采用榫卯结构和楔子工艺,才能使爬犁在日久天长的磨损中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别看这种爬犁还很简陋,但装载1000斤也压不坏。

爬犁的改进与使用

  祖国东北有“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烟”的民谣。在这个千里冰封银妆素裹的冰雪世界,东疆人已经与大自然适时地融为一体,爬犁在当地的使用已极为广泛,早就成为北方民族冬季里的亲密伙伴。

冰雪之舟,宁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外国爬犁

  风雪交加的冰封季节,东北的爬犁就成了冰雪运输当中不可替代的运输工具,可以运输货物,上山打柴,还可以供人们乘坐等等。而在清代宁古塔地区尚未得到开发之前,人们乘坐爬犁穿行在林海雪原的经历,绝对是令人难忘且痛苦的。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初,胡适的父亲胡传跟随负责吉林边务的钦差吴大澂去三姓副都统(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阅兵。从宁古塔城至三姓城六百里的牡丹江冰道冰封如镜寒风刺骨,吴大澄等一行几人在牡丹江上坐马爬犁顶风冒雪艰难前行。“夜则宿岸侧,以斧伐薪,群烧火以自暖,凿冰取水以饮,烘干粮以食,各卧爬犁中。冷不可耐,则各出所带高粱酒暖而饮之,或向火以待旦。”从胡传记录的上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因吴大澄等人乘坐的爬犁并不具备御寒的功能,冷风呼啸的夜晚睡在冰天雪地当中,若没有篝火和烧酒提供取暖源,身体肯定则是“冷不可耐”矣。

  天寒地冻,寒风施虐的冰道更加寒冷,坐在顶风疾驰爬犁上的人很遭罪,毋庸置疑。有心人便有了对爬犁性能进行改进的想法,他采用了“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局部性质原则”,对爬犁添加了保暖功能,发明了“睡棚”。在爬犁底上立下木柱,上面搭棚四周围上毡子或动物皮毛,左右两侧各留一个小窗可通风瞭望,里面放火盆、脚炉,寒冷顿时被隔离在“睡棚”之外。“睡棚”深得国学大师杨香吟的喜爱,他在《冰泛歌》中有:等闲浑欲随飞仙,不帆不樯飘飘然,一床稳坐拟春船,冲风短褐不知寒。宁古塔李保山木匠铺制作“睡棚”也相当在行、相对的收益也高,“这种爬犁的需求量太少”,李大爬犁遗憾地说。

冰雪之舟,宁古塔赫赫有名的李大爬犁

(中国雪乡)

  在北方的冬季,爬犁丰富了人们的物资文化生活。在林区和农村,大的爬犁人们用来运输木材,过去俗称“拉套子”。小的爬犁是居民上山打柴、运稂、赶集和串门用的最好工具。更为精小轻巧的爬犁,则是孩子们户外运动“放爬犁坡儿”的最佳伴侣,他们冒着零下几十 度的严寒,与冰雪相伴他们忘了时间忘了寒冷,滴水成冰的银色童话世界中,充满了孩子快乐疯情和银色梦想。旧时的农村,用爬犁接新娘子成亲亦习以为常,枣红马身上挂上响铃,马头和车辕子都特意扎上红布,送亲的人们将穿红棉袄的新娘子围坐在爬犁中间,在马蹄踏在冰道上的咔咔声与銮铃的欢叫声中,畅行的爬犁将欢乐喜庆的气氛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洋溢……

  爬犁,昔日在东北人的生产生活中的位置曾经是密不可分和不可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爬犁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伴随着东北冰雪旅游活动的迅猛发展,古老的爬犁重又焕发青春,人们乘坐马拉爬犁、狗拉雪橇或电动雪橇等冰雪之舟在冰雪地上奔驰,饱览银装素裹的秀美风光,也成为一种难得的乐趣和新的时尚。

亲爱的朋友:

  一个人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如认可俺的作品,希望阅读后给予点赞、加关注和转发,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转发是一种态度。

  自愿原则,绝不勉强,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