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霄羽
1922年4月,狗咬狗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开打。奉军总兵力12万,拥有大炮150门、机枪200挺;直军投入兵力约10万人,但其中1/3用来巩固后方,前线机动兵力只有奉军一半,大炮七拼八凑不到100门,机枪约100挺。直军的军饷仅限于河南、河北两省税收及京汉铁路的收入,和地大物博、积蓄有年的奉军相比,财源有限。
就双方纸面实力对比来看,奉军明显占优。战前奉军军官曾夸口:「投鞭断长江之流,走马观洛阳之花」,大有胜券在握的气势。可混战不到一个月,奉军战死2万人,战伤及逃亡3万人,被围缴械5万人,只剩下2万人逃回关外,军费损失超过3000万元,可谓一败涂地。
直军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关键在于他们有个熟读四书五经、长于权谋数术的统帅吴佩孚——一位秀才出身、当过算命先生的乱世枭雄。
中西结合的练兵法
直皖战争结束以后,联手作战的直奉两军共同把持北京政权,很快在收缴败兵和瓜分地盘的斗争中反目成仇。吴佩孚对张作霖抢得盆满钵满愤懑不平,给曹锟说张作霖是「今日之友,来日之敌」。张作霖向来鄙视吴佩孚,说吴「不过区区一师长」,根本不配干预政治。
直奉双方都知道将来必有一战,都开始拼命扩军备战。扩充实力,首先就得扩充兵力和装备。为此,吴佩孚想出了一条「名正言顺」的妙计。
北京政府在曹锟、吴佩孚的「关照」下下令:直皖战争中有功的各旅旅长一律提升为师长。这样一来,团长升旅长、营长升团长,依此类推,直军一下子扩充了6个师,这些提升的师长、旅长等军官其中大半原属吴佩孚的嫡系第三师,他们同吴之间仍然保持着上下级关系。
直军部队里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汉阳造步枪,机关枪和山炮之类凶悍武器数量极少。吴佩孚在直皖战争中亲眼见识了山炮齐鸣的厉害,于是在配备直军武器时增添了不少山炮,每师还专门设置了铁甲车队和炸弹队。
吴佩孚不愧是读书人,兵书战策读了不少,在训练官兵的手段中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兵家的手法。例如在训练士兵时除了传授军事知识、练习刺杀格斗技术外,还时常亲自讲授一些古今中外战史或诸子百家兵法,向士兵灌输「忠君爱国」、「上下有序」的思想。至于表演一些「雪夜赠寒衣」、「凯旋赋悼亡」之类收买人心的把戏,更是吴佩孚的拿手好戏。
经过洗脑的官兵对吴大帅感恩戴德,俯首帖耳地任其驱使。经过一年多的扩军练兵,到1921年底直军已拥有训练有素的兵力十万余人。
骂了卖国贼,得了好名声
直皖战争后,张作霖曾与曹锟共同支持靳云鹏组阁。靳内阁偏向直系,张作霖暗地里和皖系势力眉来眼去,并利用亲日官僚梁士诒来瓦解靳内阁。1921年12月,在日本支持下,张作霖迫使靳内阁辞职,组成了以梁士诒为总理的亲日内阁。
梁士诒上台后仅几天,不顾吴佩孚的强烈反对,在张作霖的建议下,下令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和安福系政客,重新任用五四时期声名狼藉的卖国贼曹汝霖。
在直奉双方军费分配上,梁士诒更是袒护奉军军饷,对直系则极力克扣。总之,在梁士诒组阁后,张作霖的发言权高到极点。
吴佩孚按照自己所定的「动静宜见机」信条,不动声色、冷眼旁观,等待有利时机。正好这时,梁士诒在与日本驻华公使举行的秘密谈判中,同意向日本借款「赎回」胶济路,并允许将该路改为中日合营。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这让吴佩孚抓住了把柄,立即通电大骂梁士诒「拔茅如茹,载鬼一车,以辅其卖国媚外之所不及」,并义正言辞地说「请问今日之国民,谁认卖国之内阁」,文风大有骆宾王《讨武曌檄》的味道,赢得世人一片赞赏。
面对直系的挑战,张作霖通电反击吴佩孚,声称要当仁不让,为民请命,决心以拳头对拳头。与此同时,吴佩孚也借做寿为名,约请11省直系大小头目共500余人云集洛阳,商讨对奉系作战计划。
很明显,开战前吴佩孚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以「爱国将军」的好名声赢得了人心。
复线迂回,三路出击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
奉军分东西两路。东路在马厂一带,以张作相、张学良统率1个师、8个旅、2个骑兵旅又2个团的兵力;西路在长辛店,以张景惠为司令指挥2个师、2个旅的兵力。两路兵力分别沿津浦路和京汉路向直军阵地推进。
直军的侦探从早到晚奔走不停,利用电话报告敌情,因此吴佩孚对奉军的布阵和兵力配备了如指掌。很明显,奉军的主力在东线。
吴佩孚敏锐地发现了行动缓慢的张景惠西路军是奉军布阵上的薄弱点,决定集中兵力先打弱敌。他在东路仅配备两个师的兵力取守势,将3个师又4个旅的绝对主力集中在西路,形成局部战场以多打少。
这是一步险棋,东路的两个师要是顶不住,一切都完了。更何况张景惠也不是软柿子,长辛店也不是说拿就拿得下来的。
果不其然,长辛店的奉军掘壕筑堑,列炮而守,让直军伤亡惨重。吴佩孚亲临督师,派出直军一个旅绕道长辛店右侧迂回攻击,和正面进攻的直军相配合,一举攻下长辛店。
没过多久,兵力雄厚的奉军得到增援,趁直军阵地未稳立即组织反攻,又夺回了长辛店。双方展开拉锯战,一连几天不分胜负。
吴佩孚决心孤注一掷,把冯玉祥部加入西线,拟定了「复线迂回,三路出击」的战术。第一路由师长张福来率领直军主力正面进攻;第二路由吴佩孚亲率数千人迂回到长辛店背后,侧击芦沟桥附近的奉军;第三路由旅长孙岳率兵一营,穿插至长辛店右侧,攻击芦沟桥到丰台之线的奉军。
直军三路总攻开始,奉军摸不准直军主攻部队在哪里。直军一鼓作气占领了长辛店的制高点凤凰山,向奉军两翼迂回。
奉军顿时招架不住,16师师长邹芬首先投降直军,张景惠所率其它部队亦向丰台溃退。5月4日,直军彻底攻占了长辛店,奉军被直军追击缴械者总计达3万人。
西路告捷后,吴佩孚随即迅速抽调兵力到东路,采用反包围战术进行进攻。长辛店战败后奉军各路均无斗志,坐镇军粮城的张作霖想要亲临西路前线督战,但奉军兵败如山倒,张作霖只能收集残兵败将逃往关外。
多谋善断的北洋魁首
作为大军主帅,吴佩孚能在战况最激烈的时候冒着枪林弹雨临阵督战,这一点就比一直待在后方的张作霖强百倍。
长官亲临一线其实是把双刃剑,搞得好有利于高效指挥,鼓舞士气;搞得不好又会干扰前方,造成指挥的混乱。不过以弱敌强的直军要想取胜就只能兵行险着,吴佩孚清楚要使自己军队「建奇功」,必须「指挥灵便」和「动作迅速」,因此他必须亲临前线督战。
最关键的一点是,对于军事指挥,吴佩孚多谋善断,绝非外行。
在长辛店之战中,奉军依仗炮火和兵力的优势一度占得上风。吴佩孚一面下令死守琉璃河岸,一面急调冯玉祥抄袭奉军右翼,偷袭奉军火药库,借以牵制奉军部分兵力,及时挽回了颓势。
东路直军苦战奉军精锐,苦不堪言。吴佩孚像救火队员一样匆匆赶到东路,除亲自督师渡永定河反攻外,还速调两个旅急攻永清,迫使张学良急忙从前线抽调兵力救援。这一「以攻代守」的奇招分散了奉军集中进攻的兵力,稳定了东路的防线。
眼看东路暂时平安,吴佩孚又马不停蹄连夜赶到西路前线,除直接下达总攻命令外,又「身率士卒」数千绕到芦沟桥,穿越火线侧击奉军,一举奠定胜局。
一个好的领导,不是光会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的,而是要带着部下一起干,而且教会部下「怎样干」的。在军阀混战的割据年代里, 吴佩孚从一个走投无路的算命先生一跃而成为和曹锟并列的直系首领,修炼成北洋军阀集团中继袁世凯、段祺瑞以后的中心人物,没有真本事是不可能的。
声名鹊起的吴佩孚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虎踞洛阳的他影响着大半个中国,很多人认为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将由他来完成。
人生就像炒股票,涨到头就会跌下来。吴佩孚在「二七」惨案和曹锟贿选两件事上人设崩塌,失道寡助,不仅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大败,而且得罪了国共两党,自然也就落不下好名声了。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请日本牙医看病后卒死。由于缺乏证据,吴佩孚是自然病亡还是被日本人害死至今仍是个谜。抗战胜利后,为表彰其保持晚节,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一级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