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
赵括到任后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已经秘密被秦昭襄王任命为上将军,他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率领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前。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四十万赵军就在困守四十余天之后,走向了覆灭。
看到这里,笔者心中曾经十分困惑,赵括为何不在第一时间率领赵军主力反向突围呢?
要知道,白起派出的两支奇兵,加起来不过3万人,还分守在两个紧要处。赵括就算只抽出赵军四分之一的军力,也有十万,不惜一切代价突出包围恢复原先阵线,很困难吗?
白起只分拨出少量人马抄后路,一旦遇上赵军反扑,根本不可能派出增援。白起到底想不想让赵军突围?还是不想让赵军突围?
后来,笔者又翻阅了不少史书,这才发现赵括这个人真是不简单,仅仅用纸上谈兵来丑化他,真不应该。
大敌当前,一步不得后退!这不是主帅蛮横,而是挽救全军的明智之举。
敌前撤退,一旦付诸实施,在诸多因素影响下都很可能演变为敌前溃退。
如果不是赵括稳住赵军阵脚,没有组织反向突围,一旦赵军面对强敌,反身撤退,很可能引来全军大溃逃。
如果是这样,白起挥军掩杀溃逃的赵军,反而容易许多。长平大战分出胜负,也不会是在包围赵军主力四十余天之后。
敌前撤退,真那么难组织吗?有那么大的危害吗?
大明崇祯十五年,关外松锦大战,关内郏县之战,就是两场典型的敌前撤退。两战下来,明朝再无可以御敌之兵。转年之后,明朝灭亡。
先看关外的松锦大战。
崇祯十三年 (公元1640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 (锦州义县义州镇),“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又派兵先攻占锦州城的外围据点,后又在四面扎营断绝其外援。
崇祯十四年 (公元1641年)三月,清军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崇祯急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刻期出关”,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松锦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 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行至松山与杏山之间。
此后,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洪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
但是,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洪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
就在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之时,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
洪承畴召集八总兵,“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决定第二天一早分成两路突围。(敌前撤退开始)
结果,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当年跟随卢象升,第一个逃跑的也是他!),结果引来其余七位总兵全部各自撤退,“马步自相蹂践”, 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
黑夜中,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锦州松山区松山镇),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
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
松锦大战标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瞧瞧!洪承畴这个敌前撤退组织的怎么样?仅仅是开了一个撤退部署会,就把十三万大军折腾散了。对比一下,你还会嘲笑赵括吗?
再看关内的郏县之战。
崇祯十五年五月,崇祯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不久又封他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加督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并赐予尚方宝剑。
八月,在崇祯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统率总兵白广恩、高杰、牛成虎等部十万众东出潼关,同时檄调各路人马夹攻李自成。郏县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李自成得知孙传庭出关的消息,亲统大军北上河南迎敌。
由于河南境内赤地千里,缺少粮草,李自成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郏县以南的地区,把后勤问题留给长途跋涉的明军。
由于闯军放弃了潼关到郏县的广阔地带,明军八月上旬占领洛阳,九月八日攻战汝州。
此时,闯军督尉四天王李养纯向孙传庭投降,并报告:闯军的老营在唐县,精锐部队在襄城,地方上任职的文武官员屯聚在宝丰。
孙传庭根据这个情报,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行动。他首先攻破宝丰,斩伪州牧陈可新等,然后挥师唐县,将安置在那里的民军家属斩杀贻尽。
九月十四日,孙传庭和李自成主力在郏县进行激战,闯军战败逃跑,明军紧追不舍,李自成本人差点被擒。后来闯军逃入襄城,明军随即围城。
谁知,根据历史记载,一场大雨整整下了七天,彻底终结了孙传庭的胜利。连续的大雨不但终止了明军的攻城行动,更使得道路泥泞,明军的粮车难以移动,孙传庭的后勤补给出现大问题。
这时,李自成派大将刘宗敏率一万名骑兵从小路抄到官军后方,彻底切断官军的粮道。
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好决定回师迎粮,他命令河南总兵陈永福留守军营,自己统率嫡系陕西明军分路回师打通粮道。(敌前撤退开始)
陈永福部下士兵看到陕西官军走了,自己却被留下来忍饥挨饿充当替死鬼,都愤愤不平,也都跟在陕西官军后面撤退“前军移,后军乱”,陈永福无法控制局面“永福斩之不能止”,明军队伍大乱,闯军乘机发起进攻,明军全线崩溃。
孙传庭的部队逃到南阳才缓过神来,调头迎战闯军,双方展开大战。结果,孙传庭部野战大败。
闯军倾巢而出,穷追不舍,一日一夜追杀四百余里,明军死亡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至此,郏县之战彻底结束。
十月,闯军攻陷潼关,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
经此役,明朝失去了最后一个有力的抵抗力量,明朝防御性力量消灭殆尽,不久明朝就灭亡了。
瞧瞧!孙传庭这个敌前撤退组织的怎么样?仅仅是简单的分兵出击,就把大明最后的数万大军折腾散了。对比一下,你还会嘲笑赵括吗?
回到前文,白起在长平之战的部署,也许就是想让赵军反向突围,秦军乘乱一路掩杀,如此也不失为破敌正途。
赵括,却能在此危局坚守不退,率领四十万赵军丝毫不乱,坚持四十余天!对比洪承畴、孙传庭的表现,赵括的兵本确实不白读,打仗确实有一套。
最后一提,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面对苏联红军在莫斯科方向的大反攻,希特勒发布了那道著名的命令:“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
虽然,希特勒的固执,使德军的莫斯科战役走到了惨败边缘,可是也正因为他的固执,才使德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