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关于佛教发源地的归属,印度和尼泊尔一直相争不下。两个地方,都想让这个巨大的文化图标,成为自己的世界名片。
不过,如果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出生地,蓝毗尼村为佛教发源地的话,尼泊尔无疑才是佛教的发源地。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发源国尼泊尔,为何却把源于印度的印度教当作国教呢?
一、佛教发源地之争。
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都是讲述宇宙自然和人生规律的。自古以来,这些规律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去总结和发现。释迦牟尼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总结和发现的人。
公元前543年,在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诞生了一位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相传他在29岁时大彻大悟,放弃奢华的生活和美丽的娇妻,创建佛教。当地人都称他为释迦牟尼,也就是大圣人的意思。
佛教的鼎盛时期,当属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的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不仅在领地内大力推行提倡,还到蓝毗尼附近的佛祖诞生地访问,派使者到加德满都谷地,修建佛塔传播佛教,促进了尼泊尔佛教的盛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英国人登陆印度次大陆,把大大小小的土邦整合成英属印度,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不过,英勇善战的尼泊尔人,却得以独善其身,仍然以一个独立王国的形式存在。
1857年,领土广阔的英属印度内部,爆发了反抗英国统治的大规模起义。尼泊尔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和英国站在一边,出兵帮助英国,镇压和尼泊尔交界的印度北方邦,成功平息了暴乱。
英国人心存感恩,不再坚持将尼泊尔纳入英属印度版图。在划分印尼边界时,英国人还慷慨地把原属于印度北方邦的蓝毗尼村,划给了尼泊尔。
一个村子而已,印度人最初也没太在意。但是仅仅29年之后,考古学家们居然在这里发掘出了阿育王石柱。传说中的释伽牟尼出生地,佛教发源地横空出世,这一发现可谓举世震惊。
一时间,蓝毗尼村名声大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纷纷前往,拜谒心中的佛祖圣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这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印度人追悔莫及,他们不仅失去了一棵摇钱树,还失去了一张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名片。
二、印度教的兴起。
公元700年到750年,当时尼泊尔的国王,排斥佛教。把印度教吠擅多派的创始人婆罗门商揭罗,请到尼泊尔大力传播印度教。到公元14世纪,统治者们更是迫使尼泊尔民众遵从印度教种姓结合制度。
18世纪中叶沙阿王朝统一尼泊尔,把印度教的瑜办行者戈拉克纳特神化并奉为沙阿王朝的保护神,种姓制度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占有的财富和权力达到巅峰。印度教在尼泊尔的支配地位更加巩固。
最终,印度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成功的取代佛教统一印度,并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佛教日渐没落,尼泊尔当然也不例外。
在尼泊尔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印度教信信徒多达81.3%,曾经的佛教发祥地,沦为印度教的天下。
三、尼泊尔的国教。
早在1814年,殖民印度的英国人继续北扩,入侵尼泊尔,廓尔喀士兵展开了英勇的抗争,制止了英国的吞并,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尼泊尔成为南亚仅有的一个独立国家,以亚利安文化和印度教为精神支柱的沙阿王朝,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君主制国家。
为了保证印度教的绝对地位,沙阿王朝驱逐英国传教士,禁止外国人在尼泊尔传教。并在宪法中明确印度教为尼泊尔国教,军队中配有印度教祭司。军营定期举行印度教活动,国家的节日也多以印度教庆典为主。
到了近代,南亚佛教开始复兴, 民主运动风生水起,经过11年的武装斗争,尼泊尔的君主王权制度土崩瓦解。
2006年5月18日,尼泊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自此,1786年入主加德满都河谷,统一尼泊尔的沙阿王朝所确立的印度教国家,也不复存在了。
(参考资料:《尼泊尔的宗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