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古典园林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内容及形式都趋于成熟,技术最为先进,艺术上也达到历代最高水平。“百里之内,并无阒地”是宋代造园活动的盛景,无论是皇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注重私家园林的建造,举国上下形成了热衷造园、游园的风气。
宋代朝廷为推崇园林文化,不仅定期开放各种园林供百姓观赏,还颁布《天圣令》等典律促使社会形成赏园的风气,这使得古代园林活动的公共性更上一层楼。
我国古代的家具也是在宋代由低型过渡到高型,其中女性坐具便可作为宋代家具蜕变的代表,女性坐具的演变体现了时代对女性文化及美学认知的转变。女性群体在被纳入史记《后汉书•列女传》后便逐渐得到了重视,女性也开始使用榻、枰、熏笼等家具。女性坐具的形态和功能也在宋朝发展成熟,种类上也是五花八门。
女性坐具要满足两点要求:在使用上,要具有可坐的空间特征;在文化上,要体现女性的性别特征。女性坐具的特点深受宋代造园文化的影响,造园文化也在女性坐具的促进下逐步趋于成熟,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演进。
宋代女性生活空间受制于私家园林宋代兴盛的造园文化也是文人热衷的对象,并留下了关于园林景象的诗篇,其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便是出自大文豪欧阳修之笔,足以表现当时私家园林景象的繁茂气氛。男性在中国传统私家园林中占中心地位,男性的观点决定了造园的方式、形态及用途。
而女性则地位低下,只负责家务事,并且闺阁及庭院是她们日常活动的最大空间范围。《礼记•曲礼》中所言的“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体现了女性的活动空间被严格地限制在闺阁之中。
宋词中多有对私家园林意境的记载,“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典型的代表,此句在欧阳修之笔后的数位文人笔下也有运用,其中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在《临江仙》中有言“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这句诗体现了空间结构封闭对女性活动的限制,也反映了女性闭门幽居的压抑生活。“前庭后院”是古代私家园林的布局形态。前庭用于男性赏园会友等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宽广。
后院是女性的活动场所,是以闺阁为中心所组成的小型封闭空间。女性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远不及男性活动的自由。不仅在空间上被严格限制,生理上也承受着很大程度的制约。“三寸金莲”文化在宋朝中晚期的兴起,进一步限制了女性群体的活动能力。
幽居深闺中的女性坐具转型,兼具“女性文化与美学认知”因空间封闭和缠足的限制,狭小的庭院和闺阁是宋代女性从事家务事的场所。女性的坐具便要适应空间及生理的限制,要节省空间并且方便女性搬运。所以凳、墩、茵席等符合要求的坐具便为女性广为使用。
但女性的地位在宋朝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宋代女性的坐具使用范围扩大了,椅子、榻等男性的坐具也渐渐为女性所用,从女性坐具由低型到高型的转变中可见女性的地位在逐渐提高,权利在逐步扩大。
席和榻是宋代女性常使用的坐具,《女孝经图》中对女性使用茵席的多处场景描绘,体现了宋代女性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席地而坐的习惯。《蚕织图》和《书斋调鹦图》中多有对宋代女性使用榻的描绘,由于榻可以坐卧两用,功能灵巧,便在宋代女性中广受青睐。
墩在宋朝由宫廷中男性所使用的坐具逐渐转变为女性专用,并且形态较为成熟、种类较为完备。墩的形态丰富,鼓状、方状、圆状等都被设计为基本外观。
除此之外,局部的细节也别具匠心,墩腿,座面等被设计为曲线,这体现了宋代女性圆润柔美的美学认知。《浴婴图》《却坐图》等多幅宋画中分别对多种不同形态的墩进行了细致的展现。
凳也在宋画中的多处场景中被女性所使用,并且形态丰富别致,设计更加成熟,更精美安全。在《盥手观花图》等多幅宋画中都描绘了凳形态特征的变化。
由单一的形态演变出了圆凳、方凳、长条凳等多种形态,凳的局部细节也不不断完善,凳腿采用了鼓腿内翻马蹄足、三弯曲腿外翻马蹄足等设计,使凳腿的曲线更柔美圆滑,凳面也采用精致的织布覆盖点缀,而脚部部分则采用了收分和侧角的处理,提高了安全稳定性,整体外观和局部细节的完善使凳逐步发展为精美成熟的坐具。
椅子也在北宋时期的大量典籍记载到为女子所用。因女性出嫁后,娘家在政治地位上的权势可为男性提供更多的资本,提高男性的政治地位。
而这种依附女性娘家权势提高政治地位的多见于文人士大夫,并且他们乐于将家庭琐事交于妻子打理,使自己在外务上留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因女在家庭事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女性的家庭地位得以提高,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增加了在家庭中的影响力,并逐渐出现男女同使用高型坐具的场景。
在宋代的多幅绘画和壁画中便有对女性使用高型坐具和男女同坐场景的描绘,其中《唐庄宋代壁画》、《白沙宋墓壁画》等画作可作为代表。
宋代女性坐具的演变,实为对女性重视程度的转变,女性活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熏染女性的柔美秋千在宋代是很流行的娱乐坐具,置于庭院之中,简易而不失趣味。因女性活动空间有限,庭院便成为女性娱乐活动和情绪排遣的主要场所,荡秋千的乐趣可为女性排遣忧思、减缓压力、放松身心,受到许多女性的青睐。《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女性嬉戏于庭院秋千的场景,其中秋千制作简单,两根绳子和一块木板便可组建而成。
阑槛钩窗又名为美人靠,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特别的园林观景坐具。因女性长年幽居深闺、清冷寂寞,由于空间以及“缠足”的限制,能够排遣心绪的活动很少,在园中观景可为她们舒缓忧郁的心情。由于女性受到“缠足”的生理限制,行走不便,在园中能有随时休息就尤为关键。在宋代渐渐开始流行使用的美人靠为女性提供观景便利。
随着朝代的更替,阑槛钩窗也不断向前演进发展,南宋时期为适应湿热气候,多与格子窗结合使用。元代的阑槛钩窗更为简约,将四直方格眼窗扇减去了,使阑槛钩窗成为园林中纯用于赏景的坐具。而到了明清时期,阑槛钩窗便发展成了女性专用的游园坐具。
轿子和“兜子”在宋代逐渐为女性外出游园所用,改善了女性的出行条件,为女性外出游玩提供了便利。宋代是古代园林开放程度最大的时期,由于大量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定期开放,使游园成为大众热衷的娱乐活动,也形成了中国园林史上最为开放的公共园林——金明池。
也是由于游园风气的盛行,女性的活动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闺阁和庭院,可以出门进行一些游园活动。在《西湖情趣图》和《山中出游图》中分别描绘了女子乘坐轿子和“兜子”出游的场景。“兜子”是一种便轿,由绳索和三块长板组成,是没有轿厢的坐具。
宋朝经济发展状况繁荣,社会便逐渐形成奢靡的享乐风气,但由于两宋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火频繁、僵持不下,使得宋人不得不居安思危,在享乐与忧患双重意识的抵触下,社会风气渐渐变得阴柔。
宋代园林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熏染了女性的柔美,宋词中多有对具有女性气质的柔美园境的描写,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将美景与美人类比,可见西湖之景的阴柔意境。
而历代文人都乐于将美景与美人作对比,在园林景观中也是如此,“庭院深深深几许”足以表现私家园林的柔媚之气。园林是女性陶情适性的场所,女性是园林极佳的诠释者,两者相得益彰。
结语主体上由男性到女性,形态上有低型到高型是宋代女性坐具的演变过程。由于封建观念的压制,女性长年幽居在封闭的深闺、庭院,为满足狭小空间及生活琐事之需,低型的墩和凳便成为女性大多使用的坐具,墩和凳的形态也随着其结构和功能的完善不断演进。
为了女性休闲娱乐,舒缓心绪,便于坐息,秋千和阑槛钩窗也不断演变,在游园之风盛行的社会环境下,轿子和“兜子”也供女性外出游园使用,宋代造园文化极具女性气质,园林与女性相辅相成。园林是女性的化身,女性坐具是女性的规范产物,三者相互依存。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会要》
《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