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1945年全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玩起了和平谈判的花招,其目的是以时间换空间,好将其主力部队从西南大后方运往前线,到了1946年5月,其多数部队已经到达前线,特别是在东北的四平之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占领了长春。
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他认为他有把握消灭我军,得意洋洋地飞往沈阳督战。随着国民党军一路攻城略地,信奉实力至上的美国方面,态度也急速转变,并越来越明显地偏向国民党方面。
当时中共中央还不愿与国民党全面破裂,1946年6月初周恩来回延安汇报时,中央还决定“竭力争和平,哪怕短时期也好”,但是蒋介石咄咄逼人,于6月17日提出最后通牒式的停战条件:
要求中共退出热河、察哈尔两省,山东的烟台、威海,东北的哈尔滨、安东、通化,以及6月7日后在山东解放的大小城镇。25日,更是要求中共退出胶济铁路沿线、苏北和6月7日后在山西、河北解放的大小城镇。马歇尔也施压中共代表团接受蒋介石的条件,周恩来对此极为愤慨,表示根本不能考虑。
国民党代表在与周恩来谈判时又提出由美方行使最后决定权,我方当然拒绝。在内战已不可避免,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主席思考了一段时间,终于定下决心以自卫战争对付蒋介石的全面内战。1946年6月22日,主席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并让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同志考虑:
如果国民党军队向我大举进攻,山东、太行两区的我军主力则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其中刘、邓主力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相机占领开封。陈毅主力以徐州为主要作战方向,相机占领徐州,力求在野战中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分有生力量。华中主要对付江北敌军,配合南线作战。
这一战略是非常高明的,其意图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保护老解放区不受损害,同时开辟新解放区,并保障中原李先念部队的安全。对于苏中地区,主席考虑到那里靠近南京,肯定是国民党要重点进攻的地方,以华中地区我军的兵力,肯定守不住,也难以与其争锋。主席电告华中分局:
“苏中地区在蒋优势兵力进攻下,有暂时失陷可能。你们宜作事先准备,以免临事仓卒,受过大损失。”
从中可以看出,中央认为在苏中地区和国民党军作战是不利的,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中央要求粟裕、谭震林率领15个团的主力西进,向淮南进发。配合山东主力进攻蚌埠。留下少量部队牵制扬州方向国民党军队。在山东的新四军军部表示执行中央命令,电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待命。
接到这些电报,粟裕进行了思考,粟裕和其他指挥员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他感到可以在苏中地区进行内战作战,不必急于西进,粟裕立即从海安动身赶往华中分局所在地淮安,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同志分析形势,商讨对策。粟裕说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后勤保障上看,淮南地区人口仅130余万,抗日战争后期,该区环境比较安定,转入战时状态需要一个过程。战争初期,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如在淮南作战,不仅粮草需由苏中供给,就连支前民工也需要由苏中补给,主力部队开到,加上民工、干部,每天至少需要粮食十万斤,两三个月的粮食需要数百万斤,其他军需供应也相当繁重,所有这些以淮南地区的经济水平是无法保障的,由苏中保障的话,不仅路途远,而且缺少必要的工具,保障将非常困难。
第二、从战争潜力上看,苏中当面有敌军9个旅。如我华中主力西进,留守部队难以担任钳制任务,该区有被敌迅速占领之极大可能。而苏中地富人稠,人口有900多万,占华中总人口的五分之二,粮食亦占华中总产量的五分之二,沿江商业繁盛,税收就占华中的一半,这些都是支援战争的巨大力量,一旦沦入敌手,就为敌人所用。而且苏中地近京沪,如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也不利。
第三,从敌我力量对比上看,淮南之敌有第5军,整编第74师1个旅也在淮南(另两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渡淮南)。这两支部队均属蒋军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说来,苏中之敌虽然数量也不少,但是整体实力较弱,且派系较多,以华中野战军的实力,有各个击破之可能。
粟裕的分析有理有据,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况,得到了华中局领导的一致同意,这也使得大家对粟裕刮目相看,经过慎重研究,华中分局领导人于1946年6月29日联名致电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在陈述上述理由后表示:
目前华中主力不宜调到淮南作战。建议将华中主力王必成、陶勇纵队仍留在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钳制敌人。待山东及太行主力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主力再西进津浦线,配合第二阶段作战。
主席是个实事求是的人,善于倾听下面的意见,他接到华中局的电报后眼睛一亮。为何华中局的一封电报令主席眼睛一亮?因为粟裕的建议非常大胆,而且非常有道理,主席于第2天的6月30日复电华中分局:
“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1946年7月4日,主席指示刘、邓、陈及华中局:”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这样粟裕坚持在内线作战的建议得到同意。
接到上级的电报后,粟裕知道虽然中央同意自己的建议,但是作为指挥员来说,还得靠战场上的表现。经过周密的筹划和组织实施,粟裕组织实施了苏中战役。当时苏中有敌军12万多人,华中野战军仅有3万多人,敌军是我军的4倍。历时一个半月的苏中战役,连续进行七次战斗,国民党军队被歼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53000余人。华中野战军仅伤亡16000余人,粟裕指挥的这次战役大获成功。
这次战役,作为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的性质。它的实践证明,处于兵力、装备等劣势的一方,只要采取正确的战役指导和灵活的战术原则,完全能够战胜优势的一方。
苏中战役同时还起到了很好的战略侦察作用,使中共中央军委获得了宝贵的内线作战的经验。特别是在战役指挥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同时,苏中战役的胜利也使其他解放区部队增添了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信心,也使中央坚定了打败蒋介石的信心。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他原为华东某野战部队军官,装备工程学本科毕业,作战指挥学研究生毕业,曾在野战部队师级、军级单位工作,后调入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军事历史和军事哲学颇有研究,公众号亦是“天择杂谈”,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