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点成就的君王,自恋情结估计都不轻。就说这秦始皇,那可是从他开始,君王开始称自己为“皇帝”,用意昭然若揭,再说朱元璋,动辄就将刘邦挂于嘴边,生怕世人记不住他的成绩。现在来看看乾隆,这一位可是家喻户晓,不过大家说的总是那些轶事。
乾隆对“数字”似乎特别介意,他爷爷康熙在位61年,他当了60年皇帝后不做了,当起了太上皇,还美其名曰不能超过爷爷。其实人家这3年太上皇期间,照样执政。陪着这么一位喜欢“算”的皇帝,那些大臣都得特别长个心眼。
你大朕4岁?
乾隆曾给他的皇子们请过一位老师,蔡新,他写的经史讲义很得乾隆心意。巧的是,这位翰林庶吉士是于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出生于福建漳浦一贫苦之家,不但书读得好,还对数学颇有研究。
乾隆很有意思,他知道蔡新的长处,便要他的那些儿子们多向老师请教,他还问蔡新,大意就是他的这些儿子中,谁对数学有兴趣?蔡新岂能不明白此话的意思?帝王家的子弟学的是治国,哪能重点学这些?蔡新直接将话挑明,经史重要,数学也就是业余爱好罢了,不学也无妨。乾隆闻此言,更加欣赏蔡新,觉得他教导有方。
蔡新后来的官路可以说颇为顺畅,又参与《四库全书》纂修,还得过“紫禁城骑马”此项殊荣。乾隆也不掩饰自己对他的欣赏,在他69岁那年,大笔一挥,又赐了4个字,“武库耆英”。
时间转眼到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已经78岁的蔡新,还在朝廷当差。这一年正月乾隆的辈分又升级了,他多了一个五世孙。乾隆一高兴就决定办酒席“千叟宴”,蔡新自然也参加了。次月他又陪着乾隆去太学讲学。
讲学结束,乾隆大概是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辟雍诗》,其中这句“蔡新或备伯兄行”,蔡新读后,心里惴惴不安,很快就告老还乡了。乾隆也没刻意挽留。这句啥意思,原来在古代,会设置一个“三老五更”的名誉位置,意思是以父兄的礼节来尊养那些德高望重的年老退休官员。乾隆还生怕别人不能理解此话,还特意加了一个备注,说蔡新年长自己4岁,“或可居兄事之列。”再借蔡新10个胆,估计他也不会再呆在乾隆身边。
始终大4岁
这对君臣还挺有渊源,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同在这一年的十二月,蔡新也在家乡去世。如果当年乾隆写那句诗,真的是不喜蔡新比他活得久的话,那么这位皇帝还真的没如意。再仔细看看乾隆的那个备注,或许只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尊老”罢了,告诉世人,他是一位贤明的君王。
只是一些无意中的巧合,让世人更加相信乾隆不喜欢他人抢了自己的风头,就如他表明的那样,不愿意抢了爷爷的风头,结果却倒是让后人更加记住了他。
蔡新在乾隆身边工作几十年,岂能揣摩不到这位天子的想法,年岁应该不是主要问题,而是这个“尊养”。没有那位君王愿意自己的臣子“高于”自个,乾隆就偏偏点出这个“78岁”,就是要明晃晃敲打他的大臣嘛,还真的想让我“尊养”你不成?这个年岁早该休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