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歼-20设计上大气的格局和手笔来看,这样一个意图能够被强烈的感受出来——追求的就是一个最优。然而,追求最优和达到最优并不完全是一码事。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这就不得不提及歼-20的短板与缺憾了。
歼-20的整体设计理念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用巧妙的气动设计,来弥补基本航空技术的不足;二是利用以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进步,将歼-20的整体能力拉升起来,甚至达成越超。
但问题在于,气动设计的“巧妙”未必能够完全弥补基本航空技术的不足,信息化的高技术也可能只是抹平了曾经的某些差距。更何况,对手也并未懈怠。在信息、航电之类相对较软的技术上,对手也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正是F-35。F-35的基本初衷是作为F-22的低成本补充,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机体规模,在基本航空技术决定的指标上降档,同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来保障其任务能力优势。
简单来讲,可以认为F-35是一架以成本为着眼点,信息化软能力突出,硬能力要求被相对放宽的第五代战斗机。但很多人所忽略的关键是,F-35的硬能力指标被相对放宽,不代表用于F-35的基本航空技术就是第二流的。
F-35所用的F135涡扇发动机,已经是人类有史以来推力最大的战斗机发动机,在各种指标上都已经超过了F-22 的F119, 实际上是领先了半代的技术。但F135并不止步于此。早在2018年3月,F135就被宣布达到了20.4吨推力的实用化(提高F-35飞行包线内6%—7%的推力,同时减少5%—6%的燃油消耗),7月又再次宣布推力将达到22.45吨,令F-35以“力大砖飞”的蛮力迈过了“超巡”的门槛,并计划用于2020年的量产版本,而这还只是F135能力升级的第一阶段。
原本不太出色的地方,在强悍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变得出色;原本就 已经很出色的地方,则变得更为出色。
那么歼—20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对手?歼-20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如何?
在量产型的F-22A开始首飞时,我们的歼-10原型机尚没有上天,当时我们的人民空军除了少量进口的苏-27、歼-7、歼-8这样的三代机还在挑大梁,甚至第二代的歼-6都还有不少的保有量,那时的情况远要比现在更为严峻,被拉开不止是一代的差距。能够用一代人的时间,将差距缩短到一代之内,这个成就已经足以用奇迹来形容了。事实上,正确的认识歼-20的差距,乃至正确地认识我国军事竞争力的差距,并不是一件坏事。
F-22生产线,工业美学与尖端科技的最佳结合
毕竟“料敌从宽,预己从严”是军事斗争中赢得最终胜利的永恒真理。反映到歼-20的现实中,则要以辨证的、发展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一方面,歼-20的“次优”是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客观反映。航空工业的发展建设依赖于国力的支撑,实际上是国力状况的一个表征。国力的差距就是航空工业和空中力量的差距。国家经济总量排名说第明不了太大的问题。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国情的基本方面。目前,在衡量国力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国防等6个方面的40项关键指标中,美国处于领先的指标有28个,即约70%的指标领先于中国。中国只有部分指标具有相对优势,而且领先的主要是数量指标。
仅仅在劳动生产率和创新指数这两个指标 上,美国就分别是中国的12倍和16倍。显然,中美差距的本质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决定了两国尖端航空技术的差距,更决定了两国军事发展水平的差距。
目前,我国的军队建设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三四十年的差距。十八大报告在加速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一节中,明确表述了我国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时间节点:到2020年全面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被称作战争史上第一场信息化战争,说明美军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信息化作战能力。以此衡量,我们的建设目标已经很了不起,可距离最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另一方面,歼-20的“次优”又不可能是一种常态。中国空军对歼-20可能有阶段性的要求,在某一时间节点前要达到某要求,在更后面的另一时间节点又要达到新的要求,就像苏-57一样。所以歼-20的“次优”又只是阶段性的,种种的巧妙设计更多是面向未来的伏笔(而不仅仅是补拙),国力发展的潜能必然要在其后续发展中着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平庸”和“新平庸”(2008年以后)状态,而中国经济却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错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国力发展的后劲十足。虽然外部舆论不时会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面临各种经济困难,但那是以6%的“保底”为背景的,以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为基础的。
2009年,中国只有43家全球500强企业,在去掉港台企业后,只有38家,且第大部分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石化、煤炭、银行、保险、电力、房地产等领域;但到了2019年,中国有129家世界500强企业,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其中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新经济领域具有相当强大的全球竞争力,这即使在发达国家中都是很少见的。这不但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是以一种可持续性的增速式发展,更意味着中国国力的优质底色。而如果说国力的差距就是航空工业和空中力量的差距,那么国力的发展、差距的缩小,也必然要反映到航空工业和空中力量的进步中来。
军事竞争的实质是一种动态的较量。在下 一个阶段,歼-20的“次优”能变“最优”么?这是可能的。“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如今甚至已经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并驾齐驱”——虽然未来仍然充满变数和险阻,但是我们已经上路了。■
声明:本文摘编自《航空知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