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新闻 >

中国小伙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回国看见辽宁号,

时间:2020-04-10 17:5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引言:众所周知日本土地资源匮乏却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为了日后扩张,打造了一支世界级海军力量。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拥有三十多
引言:

众所周知日本土地资源匮乏却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为了日后扩张,打造了一支世界级海军力量。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拥有三十多艘战舰。二战时期日本拥有数艘航母,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曾重创美国海军,一度在太平洋战场上独占鳌头。

中国小伙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回国看见辽宁号,一番话令人热血沸腾

中国海军

与日本相比我国陆地面积非常广阔,同时我国还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地。然而对比周边领国的海军发展,我国海军发展却远远不足。周边很多小国不断侵扰中国领海范围内的岛屿,为了保证领土完整,我们国家也是急切需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悍的海上力量进行防卫。


一、七下西洋、远扬国威

其实在封建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海军萌芽,明朝时期太祖朱元璋曾与劲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战,郑和下西洋时所造的“宝船”巨大无比,整个船队有海船二百五十艘,船员上万名。

史料记载“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中国小伙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回国看见辽宁号,一番话令人热血沸腾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也是靠着这只非常专业的海军七次下西洋,并且途中打败了众多海盗组织,为我中华在海华扬起大国风范。明朝造船技术发达,所有船只都能搭建火器,是当时世界海上力量的顶峰。

二、闭关锁国、水师衰落

然而明朝中后期,盛极一时的海军迅速衰落,与之而来的是明朝对海上控制权的丧失。明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沿海地区防卫疏忽。加上内陆动荡不断,统治集团缺乏海权观念,使得水师逐渐没落,最终让人欺凌。

中国小伙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回国看见辽宁号,一番话令人热血沸腾

邓世昌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继续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海军发展陷入停滞。终其一朝都没有达到明朝初年的辉煌,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清军水师几乎没什么露脸的机会。唯一一次在洋务运动中组建的水师,随着致远舰被日军鱼雷击中,在邓世昌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的呼喊中全军覆没,甲午海战成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速了中国殖民化进程。

三、建造航母、扬我国威

后来历经民国军阀混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新组建海军部队。国家十分重视海上防卫力量,尤其是二战时期航母编队大放异彩,在太平洋战争中所向无敌。日本发动的中途岛海战,偷袭珍珠港,航空母舰也取代战列舰成了当今海上舰队的主力。

中国小伙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回国看见辽宁号,一番话令人热血沸腾

航空母舰

二战也让人们意识到了航母编队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海军发展迅猛,改造出了新中国第一艘航母。要建造航母编队一艘远远不够,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见识到更多的航母出现。

虽然拥有了航母,可是我国的军事力量还是远不及美国与俄罗斯,美国的强大在于海陆空全方位的发展。海军力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辽宁舰建成之后开始着手搭建航母攻击机。而就在前段时间一位在美国航母服役了4年之久的北京小伙回到了中国,当他回国看见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的时候,他的一番话令人热血沸腾。

中国小伙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回国看见辽宁号,一番话令人热血沸腾

罗雪

此人是谁呢?他的话又有什么分量,这个人就是罗雪罗雪是一名地道的北京小伙,不过在美国服兵役,在他服役间接触到了世界最先进的航母。其实罗雪主要目的并非冲着参军去,而是为了一张美国绿卡。

上世纪90年代,家境优越的罗雪留学美国,学成之后想要留下,可是美国绿卡十分难得。当时美国正在征召外籍士兵,开出的条件中就有美国绿卡,罗雪心动了干脆加入美军服役。经过训练之后,罗雪被分配到航母编队检测预警机。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航母最多的国家,也是海上实力最强的国家,罗雪作为华裔能接触到这一切十分不易,并且这也能很好地从侧面反应出罗雪的专业能力。

中国小伙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回国看见辽宁号,一番话令人热血沸腾

航母编队检测预警机

服役期满后罗雪顺利拿到绿卡,退役之后留在美国。当兵的人总是对武器充满好奇心,听中国已经造出了第一艘航母之后,罗雪十分高兴。回国期间特地去看了一眼辽宁号,罗雪为祖国感到自豪,二战期间我们的武器装备还那么落后,不足百年的时间就用了如此厉害的庞然大物,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中国小伙曾在美国海军服役,回国看见辽宁号,一番话令人热血沸腾

国产航母

当罗雪回国见到辽宁号兴奋地惊呼“中国的舰载机飞行员真的厉害”,中国舰载机飞行员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水准,这番话在一位美国海军航母上服役四年的人口中说出,不禁让人热血沸腾,这样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航母的水平。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飞行员已经追上了美军的步伐,未来我们海军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国榷》

《清史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