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一个电影剧组,却藏着一个“小社会”。
最有话语权的是导演,毕竟人家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最赚钱的是主演,腕儿大一点的主演能把一部电影三分之一的预算装进钱包里;
最清闲的是监制,想干的话就在导演身后把把关,嫌麻烦直接挂个名收钱就完事。
最出力不讨好的就是编剧。
按理说,编剧的重要性不次于导演和主演,但论收益却和人家差着十万八千里,费脑子的活都是编剧的,最后别人吃了肉,编剧只能喝点汤,搞不好还会被观众“寄刀片”。
在皮哥看来,中国电影发展了这么多年,为何依然停留在一个讲不好故事的阶段,归根结底就是编剧的地位太低,有实力的作者不愿意趟这趟浑水,名气一般的就在这个圈子里混口饭吃,反正编剧行业的天花板就那么高,整个圈子固步自封,大家的进取心也没那么强。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编剧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在全世界不少地方都是个问题。
1997年香港上映了一部电影《南海十三郎》,影片讲的就是一个编剧的传奇而又悲壮的一生。皮哥今天就借这部电影,谈谈中国编剧行业之殇。
01、
《南海十三郎》豆瓣评分高达9.2分,是港片中口碑最好的一部,甚至没有之一,堪称香港版的《霸王别姬》。
本片的主演谢君豪在1997年凭借本片力压张国荣获得某知名电影节影帝,当年很多哥哥的粉丝为他喊冤,但你如果看了本片,就会发现谢君豪实至名归,他将人物的癫狂与苦楚演绎得入木三分。
其实谢君豪和张国荣外形相似,本片中他饰演的角色和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的陈蝶衣一样,都是“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痴,观看本片一大乐趣就是欣赏谢君豪的表演。
本片另一位主演是吴绮莉,她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小龙女的母亲,当年亚姐出身的她一见成龙误终身,早早放弃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让人叹息,不过十几年后她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本片中她风姿绰约,我们或许多少能理解龙叔为何当年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本片中还有一位演员是黄霑,没错,就是写出《沧海一声笑》的那位词坛泰斗,他在片中演了一个小角色。
《南海十三郎》之所以能吸引到黄霑这样的泰斗客串,就在于它的题材是关于一名编剧,从名满天下到沦落街头,整个故事让人唏嘘,影片最后打出了字幕:“献给全港编剧共勉”,像是一句鼓励,更像是一句安慰。
02、
十三郎是抗战前最著名的粤剧编剧,他出生于20世纪初的广州南海,是江太史公的第十三子,从小生活优裕,频繁出入于名流场所。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上海千金莉莉(吴绮莉饰)并对她一见钟情,十三郎跟随她来到上海,两人的感情无疾而终,十三郎为爱穷困潦倒。
十三郎铩羽而归,他已被学校除名,无所事事的他就去看戏,从此一发不可收,一步步成为金牌编剧,人送绰号“南海十三郎”。
巅峰期的十三郎出口成章,他可以同时创作几部戏剧,他在那里即兴唱词,底下抄写员写字的速度都跟不上他创作的速度。
十三郎身边有个小弟叫唐涤生,比他小7岁,唐被他的创作才华深深折服,十三郎叫唐端来一杯茶,往里面吐了口唾沫,对他说,喝下这杯茶才收他这个徒弟,求师若渴的唐竟鼓足勇气要喝下这杯茶,十三郎制止了他,告诉他这是对他的考验,两人就此结下了延续一生的师生之谊。
抗战爆发,十三郎和唐涤生就此一别,唐去了香港闯荡,他接过师父的衣钵,成为了战后最著名的粤剧编剧,而十三郎被命运捉弄,从巅峰开始坠落。
十三郎是著名的爱国编剧,曾去江西给前线战士写剧慰问,他受不了同行的媚俗之作,和人大打出手;别人胡乱篡改他的剧本,要演一出“宝莲灯禽兽版”,十三郎当众掀桌,怒骂没人有资格修改他的剧本。
渐渐地,没人再找十三郎写剧本,他在街头重逢了初恋莉莉,对方已经嫁给了有钱人,爱情事业两空,十三郎郁郁寡欢,跳了火车摔成了脑震荡,精神也开始失常。
十三郎辗转来到香港,以乞讨为生,他过去的剧团老板薛老五热心接济他,但他已经彻底疯了。
之后,他和当年的徒弟唐涤生重逢,师徒二人,一个是名声显赫的编剧,一个是沦落街头的乞丐,命运的无常让人唏嘘。
疯癫的十三郎赶去剧院给徒弟捧场,尚未见面唐涤生就在台后突发疾病离世,十三郎悲痛不已。
十三郎晚年去寺庙修行,意外得知在特殊年代自己父亲饿死、家道衰落的事,他自己也形容枯槁,最后光着脚惨死街头。
本片中十三郎的故事是通过说书人讲述的,更多了一份“人生如戏”的意味,我们熟悉的《烈日灼心》也采用了这种手法,不过里面的说书人和影片故事是割裂的,而《南海十三郎》里的说书人当年和十三郎一起行乞,他是故事讲述人,也是戏中人,它讲述的故事代入感更强,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本片的片尾堪称精妙。
别人问说书人和十三郎是什么关系,说书人回答:这不过是一个潦倒的编剧讲述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这句回答很扣题,南海十三郎的遭遇不只是一个天才怀才不遇的故事,它是整个社会编剧不受重视的缩影,这句回答瞬间让这部影片余音绕梁。
03、
在港片辉煌的时代,很多编剧都是出类拔萃,他们笔下的人物要么充满侠义气质,要么饱含家国情怀。
比如“香江四大才子”倪匡,是著名导演张彻的御用编剧,他写过的作品有《独臂刀》、《大刺客》、《刺马》等,部部是精品,故事中的英雄志气、江湖侠义精神令人触动,他也和张彻互相成就,他本人也获得了2012年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但随着时代发展,商业片的市场地位越来越高,一部电影的话语权也逐渐向导演和主演倾斜。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多的编剧选择一有机会就自己做导演,他们在逐渐适应市场的同时,也尽可能注入人文内涵,以保留自身作品风格。
比如我们熟悉的王家卫,就是在80年代初期从编剧做起,写了《小狐仙》、《我要金龟婿》等作品,不温不火,直到写完《江湖龙虎斗》才得到邓光荣的赏识,开始了真正的导演生涯。他之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自己编剧,一部作品一拍就是很长时间,很多精品就是这么一步步磨出来的。
比如王晶,虽然顶着“烂片之王”的帽子,但他也是一名出色的编剧。
他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文学系,宏大历史背景他能驾驭,无厘头片段他又能变着花样玩出娱乐性,写的台词还能贴合演员表演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即使写的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片,但从台词中还是能感受到王晶本人难以遮掩的才气。
还有徐克,虽不是编剧出身,但在成名后他开始更多参与到剧本创作中,创意前卫,叙事风格多变,他的武侠片因此得以自成一派,剧本中的人文思想放眼香港影坛也鲜有对手。
以《黄飞鸿》为例,他在电影中创造了十三姨这个角色,并把她作为黄飞鸿感知西方文化的窗口,融会贯通的同时,也引申对民族现状的思考:“我们的功夫再棒,也敌不过洋枪”、“如果这世上真有金山,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这些台词都能看出徐克对于历史的深刻见解,也能引领观众思考,这些也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内涵。
这些名编名导各显才华,合力铸就了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的百花齐放,可惜随着他们老去,港片也愈渐式微,香港编剧人才也日渐凋零。
04、
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的创作模式尤其值得我们思考。
在韩国,编剧的地位特别高,电视剧创作中尤为如此,导演不能擅自修改编剧的剧本,演员随意修改台词也是越界的行为,很多韩剧是一边拍一边播,有的演员得罪了编剧,直接就会被编剧“写死”。
很多韩剧都是编剧责任制,投资人是看编剧投资的,有的名编剧甚至有选择导演和演员的权利,这些在中国几乎不敢想象。
▲韩国顶级编剧:朴智恩
而在韩国电影的创作生态中,编剧的名字则“少见”了很多,因为一切都是围绕导演转,导演是绝对核心。
但导演本身也需要具备剧本创作能力,换句话说,导演和编剧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导演要想作品受到同行和市场认可,就得自己先把剧本打磨好。
尤其对于一个韩国新导演而言,这种“自编”能力更为重要,如果处女作的剧本不是自己写的,会被圈内同行“鄙视”,有这样的“先天劣势”,想要在电影界有所发展自然也就难上加难。
在这样的行业“规范”下,绝大部分韩国导演往往编剧、执导一肩挑,他们会自己精心构筑剧本,在角色、情节编排上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写出的故事也确保能忠实于个人内心。
比如奉俊昊,从出道起他的所有电影作品都是亲自编写剧本,一部《汉江怪物》的剧本他可以雕琢3年,而其《杀人回忆》、《母亲》、《寄生虫》等作品在体现导演功力的同时,也彰显了其编剧才华。
正因为对编剧这一职能的重视,韩国才能拍出那么有生活气的韩剧,能拍出那么多直戳社会黑暗面的好电影。
05、
放眼内地,目前编剧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根据制片方构建的大纲将剧本成型,自己可发挥的空间寥寥,地位自然也不言而喻。
影视剧也不再犀利取材、独立思考,而是越来越“取巧”,一味地迎合市场,观众爱看什么,故事里就加入什么。
比如在近几年大热的都市剧《欢乐颂》、《都挺好》、《安家》中,你都能看到旧时代家庭重男轻女的情节设计,虽然能靠着剧情冲突拉动收视率,但从电视剧和编剧行业的发展角度看,极不良性。
十三郎这种宁死不肯向世俗妥协的编剧精神,似乎仍是“死路一条”,要想活下去,就得“媚俗”。
其实在上世纪,内地编剧的地位和话语权还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翻看那时候的华语佳片,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不少作品都是改编自小说,且小说作者本人会亲自进组参与编剧。
比如莫言、刘恒、王朔、刘震云的一系列小说,他们的原著小说保证了电影讲好故事的基础,拍摄时他们亲任编剧也确保了电影剧情不脱离原著精神,导演只需负责影像化即可。
当然合作的导演也足够尊重、认可、倚重他们,他们也能和导演互相成就,最终共同造就华语影坛的辉煌。
可惜随着这代作家老去,编剧行业的困局就暴露无遗。
张艺谋近年来也频频被质疑“讲不好故事”,在去年的平遥电影展上他也谈到了这一话题,清醒地表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最大问题是缺少好编剧,“没有好剧本,根本无法动手”。
如今演艺圈依旧盛行将热门小说IP影视化,乍看之下是优良传统,但掌控这一切的已经变成了商业资本,编剧和演员都是提线木偶,小说原作者面对着生产流水线也只能无奈观望,寄希望于资本“用点心”。
比如紫金陈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的小说被改编,他这样回答:我的小说只是毛坯房,现在人家如何装修我说了不算。
比如我们熟悉的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他们的《鬼吹灯》和《盗墓笔记》都被拿去拍成了电影,可是他们在拍摄中的话语权几乎为零,最终造成两个IP诞生出的作品良莠不齐。
还有刘慈欣,科幻界绝对的大牛,可是他的小说卖给了电影公司,他本人也只能干看着别人“糟践”,一部《三体》拍成电影彻底被毁,都没和观众见面就胎死腹中。最后网飞找到了刘慈欣去拍《三体》剧集,大刘好歹在外国人那里找回了创作者的尊严。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提高编剧的地位就两点,一是涨薪,二是给予足够的话语权。
只是这两项权力不是心平气和谈出来的,而是得靠拳头、靠呐喊,靠无数像南海十三郎这样的血肉之躯抗争得来的。
谁愿意做那个吃螃蟹的人?谁愿意做那个出力不讨好的人?谁愿意丢掉笔真正站出来发声?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最后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皮哥希望中国的编剧像中国的导演和主演一样被人记住,对那些还在默默码字的编剧们说一声:辛苦啦!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