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慢综艺”逐渐成为综艺节目市场的主流形态之一,题材扎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观众的热情也在慢慢降低。
比如《向往的生活》走红之后,很快就有像《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漂亮的房子》《三个院子》等等与“房子和远方”有关的项目上马;《见字如面》和《朗读者》引领起文化类节目的风潮之后,《同一堂课》《小镇故事》《匠心传奇》也随之而来。
要想打破同质化严重和观众审美疲劳的困境,就必须在节目形态、嘉宾设定和视听语言上做出全面的创新。为此,著名节目制作人谢涤葵选择将不断壮大的萌宠经济与新冠疫情期间最为火爆的“云技术”相结合,推出了国内首档动物观察真实剧情秀《汪喵物语》,用动物的主观视角去讲述宠物间的爱恨情仇,结合人宠同居的节目模式,希望带给观众“云养宠”的真实观感。
然而节目播出之后反响始终平平,尽管从创意来看确实弥补了广大“想养宠而不得”的年轻人的遗憾,可惜让嘉宾负责表现“真实”和让宠物负责表现“剧情”的两分式架构割裂了嘉宾和宠物之间的关系,导致节目观感变得相当拧巴。
到底看嘉宾还是看宠物?
《汪喵物语》每期节目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朱正廷和张雨剑在汪之屋的生活记录,下半部分则展示一屋子“喵星人”的生活。
作为节目的一大特色,《汪喵物语》在剪辑时会从宠物视角出发,用配音的形式给动物们加上各种内心独白,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它们跟嘉宾之间的互动。
比如第一次见到入住汪之屋的朱正廷和张雨剑时,名叫“鹌鹑”的苏牧率先跑到他们面前,很快跟两位嘉宾熟络起来。而名叫“一条”的柴犬则因为流浪生活留下的阴影表现得十分畏惧人类,虽然也有努力试图跟嘉宾拉近距离,但往往还是会选择逃开。
将宠物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与此同时,两位嘉宾和宠物内心独白“一唱一和”式的默契对话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铲屎官”们跟自己的宠物产生真正交流的愿望。
但是当节目表现的重点从两只狗上升到它们和嘉宾建立起信任关系的过程,宠物本身在节目中的地位就被大大弱化了,结果就是两只汪星人的反应变成了推动嘉宾表现的工具,甚至出现了强行将“一条”带出门,最后“一条”害怕到腿抖得无法走路,不得不被抱回家的桥段。
而且两位嘉宾在跟宠物相处时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不管是给狗吃水煮鸡胸肉、西蓝花和鸡蛋,强行靠近已经害怕到发抖的宠物,还是给宠物套上衣服,这些行为在科学喂养的层面都有待商榷,恐怕并不能给屏幕前的观众提供主人和宠物之间相处模式的正确参考。
过少的素材撑不住过多的配音
在宠物身上加以人类的意识,让它们拥有“说话”的能力,这一环节确实颇有新意,但运用得过于密集和刻意,很快就会让观众开始感觉到尴尬。
尤其是节目的第二部分从猫的角度出发,关注生活在喵之屋的几只“喵星人”,节目组同样为猫咪创造了各种人设,面对第一次来到喵之屋的流浪黑喵“精灵”,展开了一段错综复杂的“三角恋情”。
这种形式跟韩国一档以宠物配音为主的节目《喵是假的》异曲同工,但在《喵是假的》中明星嘉宾不是主要角色,两只猫“口香糖”和“口袋”从一开始的陌生、相互厌烦到最后的和睦相处才是核心看点。
想让两只猫咪之间的拟人对话拥有足够的逻辑性,除了需要强大的配音团队,更重要的在于海量的素材,画面和台词必须联系足够紧密才能让观众“不出戏”。
然而《汪喵物语》的第二部分中没有嘉宾加入,首先就导致了狗的部分和猫的部分被直接割裂了,喵之屋的故事看起来不像节目正片,让人感觉是结尾附带的小剧场。
在没有嘉宾“穿针引线”的情况下,猫咪彻底成为了主要演员,但种族天性导致了它们之间的互动性很弱。
尽管节目组截选了大量猫咪的片段并为它们配上台词,营造出猫咪们针对新来的“精灵”展开热火朝天讨论的场景,然而个性十足、活泼有趣的台词与猫咪或睡或卧的漠然状态并不搭,即使有配音的辅助,观众也很难进入预设的情境。
就像剧中演员的表演和改动之后的台词无法匹配一样,猫咪小剧场台词和画面的关系同样是割裂的,屏幕内演的热火朝天,屏幕外观众却倍感尴尬。
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
从创意角度来说,《汪喵物语》可以说是国内萌宠综艺的开先河之作,在慢综艺轻松愉悦的基调之上,用别具一格的宠物视角和“戏说”的手法让内容更加妙趣横生。朱正廷和张雨剑一个幽默活泼一个面冷心热,动静结合的搭配和对于宠物真情实感的关爱也为节目增光添彩不少。
但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动物观察真实剧情秀”这个定位其实是很拧巴的,因为尽量还原“真实感”和“剧情秀”本来就是相反的发展方向。
强行整合在一起、试图两头占的结果就是在“真实”中加“剧情”,在“剧情”中强行体现“真实”,两个部分互相拉扯,最后导致观众看不下去。
或许,索性放弃宠物观察模式,将《汪喵物语》的节目重点就放在宠物与嘉宾的相处上,进一步拉近嘉宾和宠物之间的关系,效果会比把节目做成互不关联的两部分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