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朋友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特别是小女孩,大都会报一门能培养气质的音乐或舞蹈。其中芭蕾舞,更是热门选项。
如果想走专业路线呢?学芭蕾的成才之路要怎样走?
在美国青少年芭蕾舞大赛YAGP(Youth America Grand Prix),这个世界顶级的芭蕾舞选拔赛场上,每年汇聚了约5000名舞童,从9~19岁都有,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
过关斩将后,这场大赛的获胜者,将有机会得到世界顶级芭蕾学校的奖学金,继续深造,或直接签约有影响力的专业芭蕾舞团,相当于是跨入职业芭蕾舞者的行列了。
这部经典纪录片《起点(First Position)》,跟拍了6个学芭蕾舞的孩子,从日常训练到参加美国青少年舞蹈大赛。
他们的经历,给了同样正在学芭蕾舞的娃以激励,对于其他准备学芭蕾的孩子家长,也是很好的参考和启发。
First Position,在芭蕾舞中指的就是“一位”,一位手、一位脚,是所有人学习芭蕾最最初始的姿势。这也象征着,这群孩子们芭蕾舞生涯中的起点。
学芭蕾舞的初心纪录片中第一个出现的孩子,是11岁的小男孩Aran Bell。
他从4岁开始学舞,对芭蕾舞是出于连自己都解释不了的喜欢,真的是打从心底里的热爱。
在自己家中的房间里,他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练功道具,压腿的、旋转的,熟练地穿上,告诉我们“很疼”,“等实在受不了时再压5个数”。
黑人女孩Michaela DePrince有着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
她出生在非洲,亲生父母遭到了叛军枪击,自己成了孤儿。她有白癜风的皮肤病,在孤儿院里也受尽了歧视。
偶然间,她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优雅而美好,瞬间就点亮了她的生活。学芭蕾,成了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也是她毕生最大的心愿。
后来幸运的她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于是来到了费城学芭蕾,圆了自己的梦。
不过黑人学芭蕾舞,在美国的大环境下颇受歧视,所以她的芭蕾之路也并不好走。
老师的培养都说名师出高徒,在孩子学芭蕾舞的过程中,师资很关键。Aran就拥有一个赏识他的好老师。
在老师心里,Aran是天才,属于“一辈子难得遇上一两个”那种。而老师算是遇上了俩,其中一个是自己儿子,考进了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而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Aran身上。
在老师严格指导下,Aran练舞时很痛苦。老师也很风趣幽默,把Aran当儿子看待,师生关系非常和谐。
家人的陪伴混血儿Miko Fogarty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孩子,她有一位“虎妈”,在女儿的芭蕾舞之路上鼎力相助。
Miko在4岁时就下定了决心,要以芭蕾舞为终身事业。而大多数同龄人,都还懵懵懂懂的呢。
老师建议Miko退学在家自学,这样每天能保证6小时以上的练舞时间,进步也将更为明显。
于是,就由妈妈就在家上课,Miko也远离自己曾经的小伙伴,每天只能见到妈妈和小狗而已。虽然有点孤单,但一想到每天可以有六个小时练习芭蕾,她就感到无比满足。
妈妈自述,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其他妈妈都觉得太过了。但她只是为了不希望以后会后悔,所以她尽力每件事都做到最好。
在她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很多中国妈妈的影子,为了孩子不惜付出一切。
付出背后的牺牲对于芭蕾来说,它有比大多数运动都要更残忍的一面——必须更早开始,却要更早收场。
练芭蕾舞的孩子,要牺牲掉大部分童年,他们平时不和其他朋友玩耍,生活非常单调,一有空档就要练功。
但有的孩子甘之如饴,比如每天只和妈妈与小狗相处的Miko就说,“我觉得我的童年和芭蕾刚刚好”,是真心热爱芭蕾的模样。
但哪怕再爱芭蕾舞,也不是没有一刻动摇的时候,也有孩子清晨醒来,头一天晚上练舞的疲惫还没消散,会在睡眼惺忪间反问自己,“何苦要这样做?”
但一旦开始跳舞,这些孩子又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真的很想拼下去”。
在这群孩子正在参加的美国青少年舞蹈大赛,舞台上仅仅展示5分钟,台下却是十年功。若有丝毫闪失,便是前功尽弃。
芭蕾舞者优雅的姿态,都是平日里每一分每一秒的坚持。芭蕾舞者全身的肌肉,都是每一个努力锻炼所得到的结果。
和很多竞技体育的运动员一样,芭蕾舞者也会经历韧带撕裂、骨折这样的身体损伤,还有的因为身体发育而不得不告别挚爱的舞台。
很多人都只看到表面的优美,而忽略了背后的伤痕累累。
学芭蕾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去学?
或许是想让孩子学会欣赏且向往美好的事物,并且想要努力成为这份美好;
或许是想让孩子懂得坚持,不轻视自己的天赋,愿意付出汗水和金钱去展现;
或许是想让孩子去追求极限,不断超越自己,达成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正如在这群参加大赛的孩子们面前,对芭蕾的兴趣依然转化为了对舞蹈的热爱,而梦想也真正变成了一种力量,一种勇气,让他们明白即使前方荆棘密布,这依然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
我想,这或许也是很多家长们,希望孩子爱上芭蕾舞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