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港剧,很冷,上线冷、拍摄冷、叙事冷,人物冷,但是,依然不妨碍它很好看,每个细节都值得被仔细推敲……
从叙事到剪辑,处处尽显导演巧思。
它就是豆瓣评分高达8.8分的《叹息桥》。
这部剧的剧情乍一听来非常简单,它讲述了几对痴男怨女几十年来在爱情、友情中兜兜转转的故事。
但是,这不光是一部爱情剧,还是一部爱情悬疑剧!
不看到最后一集,你根本不知道这其中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和屡次反转的剧情走向?
但是,这个反转,却不是真正的反转,而是由于“罗生门”式的多视角叙事造成的。
让不同的人物以主观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的描述。
客观,非常之客观。
在导演的镜头下,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生活进行描白的权利。
导演赋予了剧中每个人物一定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又把这些画面揉碎了组合在一起,所以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一部富有悬疑色彩的“罗生门式”爱情剧。
这其中透露的是人性的猜疑、自私,荒诞。
这部剧中的黑色的幽默让人时常会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格力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的时候,它才看到了人性的残酷无情,他目睹了自己的变异而带给家人的惊悚和恐惧,亲密爱人,不过如此……
而同样的,《叹息桥》虽然没有变异的人类,但是导演通过镜头的切换而造成了一种同小说中一样的逼仄感和压迫感,让每个人身上都披上了丑陋的一面。
当角落里的阴暗面摊开到桌面来的时候,人性变得不再那么美好,而这些秘密,只有作为第四堵墙的我们,才看得到,剧中人却要在欺瞒和哄骗中混沌度过一生。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实与虚假,谁又说得清呢?
糊涂,还是难得明白?
这中间,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美好”的一面说话罢了。
赋生活一分喜,叹息桥的路就少走一寸,这分寸之间,就看你选择如何自己“骗”自己了?
欲盖弥彰,人生的正反面,一场难解的谜
首先,在第一集中,故事是以一家餐厅老板李子勇为主视角,讲述了他与女友何乐儿之间看似浪漫的情人节约会。
两个人的约会从餐厅开始,在影院升温,但是,多疑又狡黠的李子勇却在这段表面甜蜜的关系后发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端倪。
通过侦查何乐儿的种种表现,他发现自己好像被“绿”了。
他的女友背后,应该还藏着另一个男人。
果不其然,在第二集中,那个只出现在何乐儿电话中的男人——胡起源,终于出现了,还是以男主角的身份。
原来,他才是何乐儿的正牌男友,两人交往已有八年之久,正是疲惫不堪的阶段,却依然有牵强维系下去的理由。(后文会一一解释)
在何乐儿的视角下,胡起源又闷又无趣,无法像李子勇一样和她浪漫的拍拖。
但是,胡起源也有胡起源的好处,比如,在何乐儿闺蜜的口中我们得知,他是个“好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实人”。
他会在情人节给女友做咖喱早餐,也会包容何乐儿的大小姐脾气。
不过,在上帝视角下,我们会发现其实胡起源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退一步是海阔天空,所以我们就该退吗?
老实的人设表象下,处处心机,何乐儿,只是他耍了小聪明后的退一步“赢家”。
比如,他搬去女友家,只是为了躲避无时无刻不在监管自己的老妈,也是在经过每一平米房多少租金的精准测算下才最终妥协后的结果。
而就是两个人看似完美的求婚,也充分印证了“妥协”这两个字。
原本打算要与胡起源分手的何乐儿,在得知父亲罹患末期肝癌后,整个人显得无助又惊慌。
她翻开电话簿,第一个想起的竟是李子勇,不出意外,坏男人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电话未接通。
这个时候,她发现只有胡起源,还守在原地等着她……
所以,胡起源,自然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何乐儿面对生活的苦难时退一步的“第一”选择。
而胡起源此时还躺在何乐儿泛滥的眼泪中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地体验着这般被需要时的首选。
你看,爱情是如此让人如此盲目地快乐着。
你可以说这是何乐儿终于寻得依靠,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然也可以说是一场无可奈何的妥协下诞生的终身制“合约游戏”。
这就是这部电视剧所定下的主题。
当爱情褪去热情后,当两“性”关系的美好逐渐暴露出两个个性迥异的个体为所谓的“爱”捆绑彼此时,生活该是什么模样?
是早上醒来,手机铃声响了谁来关?
是在情人节发出“世界上为什么会发明了情人节这种东西”的疑问?
还是在同一张饭桌上吃饭却彼此相看两厌,只得与手机屏幕为伴?
情人?没了情,你还敢爱吗?
剧中的许多台词都是通过主人公透过“第四堵墙”直接向观众发出的。
比如,
“人生不就是在那些哄哄骗骗中度过的吗?”
“婚不是求出来的,而是两个人商量出来的。”
“人生是幸福还是叹息,都是自己选出来的。”
这些充满哲理的台词一语道出了爱情和婚姻的真谛。
……
也是真相。
爱情中,怀疑和妥协占了绝大多数,只是唯有《叹息桥》敢于面对它,并用“罗生门”式的叙事方式将它的凛冽和残酷直接呈现给观众面前,让你在看的时候不免感受到层层压抑和桎梏。
但是,真正的人性不就是如此吗?
对称,是因为生活的不对称;
偷窥,是因为你不敢直视生活
为了更好地拍摄出人性的多面性,塑造出《叹息桥》中的无情和现实,剧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了更接近生活真相的偷窥式拍摄手法和对称、均衡的构图法则。
就算不是摄影专业人士,也能从以下这些画面中,看出导演的别致用心。
比如,胡起源与母亲的对立关系,就是用偷窥+对称这种手法拍摄出来的。
导演多次用墙体和栏杆进行阻断,让同处一个屋檐下的胡起源母子,却仿佛置于两个空间。
脸部被分割成了好几块,一是展现了“家”的支离破碎感,二也象征着他们之间冰冷而疏远的亲子关系,胡起源困在牢笼中企图挣脱的心迹由此也有迹可循。
除此之外,剧中还多次出现了1/3式构图。
这种1/3式构图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让人产生宽松感和平衡感感的左侧1/3留白,剧中经常出现的画面则是用或墙面、家具、或植物做遮挡,人物出现在画面的右三分之一处,且人脸朝向右侧,让人物在极小的空间内展开对话。
这种构图会引起人的极度不适感,同时也隐喻了人物关系的扭曲和畸形,让观众充分地体验了剧中人的情感。
再说色调,依然是一个字——“冷”,这是这部剧色彩运用上最大的特点。
因为导演既然想用“罗生门”的方式,从不同角色的主观视角出发去呈现同一段关系的多面,所以人物对旧时的回忆部分他选用了黑白色,现实的发生则选用了彩色,完全是一部“禁欲系”用色典范。
高频率地使用黑白灰和冷色调,近乎决绝地将亮丽的色彩从主人公的生活中抹杀掉,直逼真相。
有很多个瞬间,这部剧甚至让我怀疑这是不是一部纪录片,因为它太过于真实、逼促但又平静,平静的表面下,尽显男女情爱和人性纠结里的波涛汹涌。
大风掀起狂潮,是我们习惯的剧本模式,但处处流淌的暗涌,才是生活本身的面貌。
《叹息桥》如此紧密地将构图与剧情联系在一起,让镜头说话,成为了剧情的补充说明和情绪的渲染机器。
纵使这部剧中提及到了很多人性的弱点,比如:怀疑、妥协、迷茫、冷漠、自私、逃避等。
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温柔的解读,它还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无可避免的责任,以及人类向往的自由和渴求的勇气等。
同时也探讨了很多社会议题,比如原生家庭、精神疾病,以及亲子关系等等。
是非观,情感观?《叹息桥》利用上帝视角最大限度地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让观众在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中,去作出自己的判断。
叹息桥,这座比利时一座被赋予为“个人选择”的时光机,它告诉我们,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叹息,还是幸福,是自己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