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600年的北京隆福寺翻新 它会成为下一个三里屯吗

时间:2020-02-18 16:43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隆福大厦顶层的隆福文化中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记者|马越最近几个月,“隆福寺”频繁出现在北京文艺潮流爱好者的的朋友圈里,而再早一些时
 隆福大厦顶层的隆福文化中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隆福大厦顶层的隆福文化中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马越

最近几个月,“隆福寺”频繁出现在北京文艺潮流爱好者的的朋友圈里,而再早一些时候,这个名字几乎无人提及。

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街区——它位于东城的东四片区,北至钱粮胡同,南到东四西大街,西至美术馆东街,东到东四北大街,是一个占地15.5公顷的巨大区域。其中包含了隆福大厦、隆福广场、长虹影城等建筑,以及上世纪60-90年代建的老旧办公楼和相邻的胡同。

隆福寺的复兴 (图片来源:马越)隆福寺的复兴 (图片来源:马越)

“要说隆福寺过去在咱北京的地位呢,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早年间这儿也是和王府井、西单齐名的商圈。”在旁边的钱粮胡同居住了60多年的李福生告诉界面新闻。

1950年代后,隆福商业的前身“东四人民市场”和西单商场、百货大楼、东风市场并称为北京的四大商场。1988年建成的隆福大厦,则是北京第一家配备中央空调、引进自动扶梯的现代百货大楼。

而它的辉煌终结在了1993年——一场意外火灾之后,隆福大厦由盛转衰,历经多次的小吃街、服装市场、数码广场、小商品市场的定位变化但不断失败,从过去的北京潮流发源地,沦落为无人问津之地。

不过最近,年轻人们又重新回到了这里。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展览“大水花”在这片北京老城胡同里展开。李福生最近常看大批穿着时髦的年轻男女、艺术名流和外国游客,涌入了这片荒凉已久的区域——他们穿过一片围挡和脚手架包围的工地,逛美术馆、喝咖啡、吃饭以及打卡拍照。

“上哪儿去?”附近的居民抬手往北一指,“看展览啊,往前头走。”

 位于隆福寺的木木艺术社区,正在展出大卫·霍克尼的“大水花” (图片来源:马越) 位于隆福寺的木木艺术社区,正在展出大卫·霍克尼的“大水花” (图片来源:马越)

如今,这个被称之为“隆福寺一期”的项目,刚刚被建成了融合写字楼、美术馆、咖啡馆、书店、共享办公、精品餐厅和酒吧等业态的新商圈,成为北京城的又一个潮流地标。

而作为目前隆福寺最为头部的品牌,木木艺术社区从招商到落地花了2年多的时间。

原先占地2189平米的老旧食堂,被擅长空间改造和热爱北京胡同文化的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建造为木木艺术社区——一栋地上3层地下1层、外表看上去像是个太空感银色盒子的建筑;建筑外,一条长长的彩虹色地毯由园区入口指引通向大门。它是融合了美术展览、艺术影院、衍生品文创店、咖啡馆和创意活动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木木艺术社区大卫·霍克尼展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木木艺术社区大卫·霍克尼展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木木艺术社区大卫·霍克尼展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木木艺术社区大卫·霍克尼展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木木艺术社区大卫·霍克尼展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木木艺术社区大卫·霍克尼展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林瀚把选址隆福寺视作某种历史机遇下的偶然。

林瀚和雷宛萤(晚晚)夫妇创立的木木艺术社区,曾在北京798艺术区经营多年,并正在寻求拓展。“其实没有太多神秘的故事,”林瀚告诉界面新闻,并非隆福寺运营方主动伸出橄榄枝,是他自己主动找上门来。某天在路过隆福寺的时候,林瀚看到有一个招商电话,他便推门而入,和接待人攀谈起来。

他看中这里的原因在于,相较于其他普通的商业区,隆福寺带着神秘色彩的传奇和历史。而这能为艺术机构添上了更多文化内涵和话题感。

“有些东西是可以建造的,有些东西不行。”林瀚说,“我们偷了点懒,就是选了一个已经有前人为我们建设好故事、并且如今大家还有意愿关注的一个地区里边。我觉得至少隆福寺基于北京这个城市,它是很特别的。”

事实上,有近600年历史的隆福寺,曾经是北京的商业传奇之地。

兴建于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的隆福寺,过去是京城首屈一指的繁华所在,清代开始成为最热闹的庙会。花鸟鱼虫、瓷器古玩、旧书字画、曲艺说唱,清代的《京都竹枝词》中曾记载“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隆福寺一期工程改造了隆福寺大厦和隆福北里。在建筑师崔凯的设计下,隆福大厦的风貌焕然一新,功能业态也从百货商场变为了文化金融企业的办公场所;隆福寺北里则由过去的仓库、食堂、配电楼、办公设施变成了创意园区。

 2013年12月的隆福大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3年12月的隆福大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9年8月的隆福大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9年8月的隆福大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林瀚看来,在二环里的隆福寺建造一个新的艺术区,是一个城市新生的过程——他把它形容为一种“理想主义”。

以艺术社区为原点铺开的商业生态,也更容易聚拢一批生活方式品牌。可以说,正是木木艺术社区这个最为“目的地”的消费场所,为周边商户带来了更多的客流。

Amy Li就不讳言对林瀚的感谢。

她的越南餐厅SUSU正开在木木艺术社区的旁边。“我一辈子没‘靠过大树’,但开在木木美术馆旁边,算是借上光了。”她告诉界面新闻,来美术馆参观的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进入SUSU吃饭,在给餐厅带动客流的同时,也有一种文化互动效应在里面。最初正是木木艺术社区的入驻,促成了她把北京第4家SUSU餐厅开在隆福寺的决定。

 SUSU(图片来源:马越) SUSU(图片来源:马越)

而在此之前,她并不缺少对运营一个充满文艺调性餐饮品牌的经验。

如同大多数隐藏在胡同里的生意人,Amy Li和她沉迷胡同文化的美国丈夫,懂得如何把老北京与国际化相结合,来抓住那些对文艺和高级生活方式敏感人群的“小心思”——譬如经营小众而地道的东南亚菜,以及重视餐厅的空间设计。

 SUSU (图片来源:马越) SUSU (图片来源:马越)  SUSU (图片来源:马越) SUSU (图片来源:马越)

在最初选址时,她一眼看中了这栋原本是办公室的、建造于1980年代的小楼。“破破烂烂看着还挺感动的,风雨沉淀下来渗透着历史感的砖,和现在做旧的砖完全不一样。”她说。

为此,新餐厅的改造特意使用了这些红色旧砖作为外立墙面,而内部空间保留了原本的尖顶结构,和不甚宽敞的窗户。透过一扇西侧的窗,可以看到外面喧嚣市井的胡同风貌。

 SUSU (图片来源:马越) SUSU (图片来源:马越)

另一个被木木艺术社区吸引而来的是精酿啤酒吧京A。

讲一口流利中文、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人Alex Acker,和他的合伙人Kris Li一起,成为最早一批把精酿啤酒文化带入北京的人。他们的第一家精酿啤酒吧开在夜生活文化悠久的三里屯,在外国人圈子里建立的知名度很快帮他们锁定了第一批“种子用户”,同时吸引了对新鲜生活方式快速接受的中国消费者。

出于多年在奥美公关、苹果公司市场部门工作过的经验,Alex Acker更懂得如何建立品牌,从诞生起便贴近接地气的城市元素,譬如“京A”这个足够夺人眼球的品牌名字——北京第一批车牌;以及“光膀子”“五环”“拍黄瓜”“一直喝”——这居然是啤酒的名字。

 京A (图片来源:马越) 京A (图片来源:马越)

由仓库改造的酒吧用了后工业风的装修风格,在天气还不太冷的季节可以打开门窗,让坐在靠近窗边的顾客享受到通透的感觉,在逛累了美术馆后坐下来点上一杯聚着聊天。“就像曾经热闹的庙会。”Alex Acker形容道,“胡同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我们也试图把夜生活消费文化带到这儿,你知道,人们也希望多找一些新鲜的、有趣的地方,他们并不只聚在三里屯。”

 京A (图片来源:京A) 京A (图片来源:京A)

然而在过去两年,经过大规模疏解和面貌整治的胡同,其商户也经历了一次重新洗牌。经营者需要规范经营,告别野蛮生长。与此同时,具备商业属性的胡同经营场所可以说是炙手可热,导致经营成本和开店门槛都变高了。

这正是隆福寺项目的优势所在。在保留了北京老城区文化特色的同时,还保证了正规商业空间的物业管理,吸引那些不得不搬出胡同,但又不想进驻大型商业中心的生意人。

另一方面,位于北京交通极为便利的核心区——距离故宫只有不到2公里,隆福寺的区位优势其实十分难得。

根据RET睿意德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经过2014年的供应爆发后,2015-2018年北京新增商业供应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2019年的新增供应同比增幅约在2%-3%之间。整体北京市场的存量商业的面积在2019年将达到1800万平米左右。这也意味着,如何进行存量运营和提升,将成为各大商业项目面临的共同课题。

这也是相关部门对这片老旧商业“再造计划”的动因所在。

事实上,改造在7年前就已经开始。2012年北京国资公司联合东城区区委区政府,共同对这一地区进行重新定位和改造——即在对这片老城区进行风貌保护的前提下,结合地区文化的“城市更新”。按照官方的说法,隆福寺项目的定位细化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协调共融的首都文化新中心”。

而隆福寺其实一直不缺少文化基因。清末民初,这里有老舍、郭沫若曾经光顾的旧书摊儿。紧挨着中国美术馆、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和24小时的三联书店,老派文艺青年们对此地并不陌生——即使往常他们不会特意来隆福寺,但他们对这里的怀念与伤感并非全无来由。

“隆福寺离人艺这么近,没事儿会去隆福寺吃羊肉串、烧羊肉。这些年,隆福寺给人最大的触动,就是历史。”林兆华说,他曾经在2013年将话剧《隆福寺》搬上舞台。

正因为如此,接触了超过500家商户,最终只留下来十几家,“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这个商户本身一定是要有故事,它的品牌一定需要文化,哪怕它的老板是一个有文化或情怀的人,能用心经营店里的文化氛围,这才能符合这个项目的定位。”隆福寺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

而入驻隆福寺的品牌们,大多“自带流量”——除了木木艺术社区、在胡同里小有名气的隐秘越南餐厅SUSU、北京最早的精酿啤酒吧之一的京A之外,还有张永和的非常建筑事务所、精品咖啡% Arabica、更读书社、共享办公WeWork与滑雪板品牌Burton等等,运动品牌Lululemon也会把自己的线下活动开展到这里。

 % Arabica (图片来源:马越) % Arabica (图片来源:马越)  WeWork WeWork

“其实我们渴望在胡同里开店已经很久了,但事实上在胡同里找到合适的位置开店,尤其是酒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说,这里是目前我们在北京唯一能够实现这个想法的地方。”Alex Acker告诉界面新闻。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白一文也有类似的感受,打小居住在距离这里不到500米的胡同,他对隆福寺有深厚的记忆和感情。他原本和妻子的川菜餐厅椒小厨开在东四北大街,得知满是围挡和脚手架的隆福寺正在改造招商的消息后,他们看好这里的发展机遇,决定把店搬到这里。

“对这块儿根深蒂固的记忆太悠久了,小时候放学或是周末的时候,父母带着来隆福大厦的麦当劳吃点东西,或是到旁边转转,看个电影。”白一文回忆道,他期待着它的复兴,并且觉得这是一个扩大店面的机会,如今的顾客除了原本的老街坊、公司白领,还多了不少美术馆和书店的文化消费者。

椒小厨 (图片来源:马越)椒小厨 (图片来源:马越)

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也并不是所有人能一下子接受这种精英化的消费升级。以及如同南锣鼓巷、前门大街一样的拥挤喧嚣的旅游区式商业化。精英化的生活方式取代了北京平民生活的市井感,失去了老北京的“味儿”——就好像对于不少老街坊来说,相比洋派精致的咖啡啤酒,不太能看得懂的艺术品,他们更怀念的,是隆福寺曾经的涮肉和炸灌肠。

 隆福寺附近的胡同与居民 (图片来源:马越) 隆福寺附近的胡同与居民 (图片来源:马越)  隆福大厦9楼顶层 (图片来源:北京国资公司微信公众号) 隆福大厦9楼顶层 (图片来源:北京国资公司微信公众号)

“对于老城区的商业项目,首先着眼于属地文化的挖掘和彰显,文化体验是本地客群和旅游客群的共有体验平台。”睿意德策略顾问部总经理周雷亚告诉界面新闻,“真正关注属地客群升级的生活需求,让商业项目首先成为高频次的生活空间,进而与外地客群的体验需求的搭配,从而实现多元客群的层次化需求的匹配。”

怎样才能让隆福寺避免复制成另一个小型798,可能还需要不断摸索。

按照规划,在今后二期、三期项目的改造中,长虹影院将成为体验感更好的飞行体感影院,故宫、大英博物馆、V A博物馆也在积极洽谈合作。根据隆福寺工作人员描述,未来还将根据隆福寺文化底蕴开发系列IP项目。

在隆福大厦9楼顶层东侧看到的CBD天际线。(图片来源:北京国资公司微信公众号)在隆福大厦9楼顶层东侧看到的CBD天际线。(图片来源:北京国资公司微信公众号) 在隆福大厦9楼顶层西侧看到的景山、白塔等景观。(图片来源:北京国资公司微信公众号)在隆福大厦9楼顶层西侧看到的景山、白塔等景观。(图片来源:北京国资公司微信公众号)

隆福寺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商业街区的兴衰故事,还是这座城市在时代变换中风貌更新的复杂缩影——就像登上隆福大厦9楼顶层眺望到的天际线,西边是故宫白塔,是传统;东边是CBD中国尊,是未来。

(根据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福生”为化名)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