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湖北新增病例突然暴涨 防控局面迎来真正拐点?

时间:2020-02-13 15:27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什么是临床诊断病例?湖北新增确诊病例为何突增?专家解读

什么是临床诊断病例湖北新增确诊病例为何突增?专家解读

文 | 令狐卿

2月13日,湖北卫健委一反常态,推迟发布每天7时前后的新冠肺炎疫情动态,让人感到很不寻常。8时30分,官微发布果然有惊人内容,一是将临床诊断写进确诊标准中,二是根据新标准,湖北12日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新增死亡242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35例。

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近15000例,比过去每天新增千余例提高了十倍增速,数字庞大。确诊标准之变象征武汉、湖北的疫情形势被正视,防控局面也将发生重大转变,不仅仅是标准调整,人事变动也随之而来。这是积极向上的信号,但不应该忘记改变背后的沉痛。

所谓临床诊断标准,就是将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早在2月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教授就大声疾呼,不要再迷信核酸检验,她只能在朋友圈建言:希望把此建议上达领导面前,优化目前抗疫的流程和策略。张笑春的建议得到国内一线影像医生的一致支持。

将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有着强烈的现实依据。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定点医院,其胸部CT的病毒性肺炎检出率高达60%左右。但一线医生的认识与焦虑一直被忽视,CT影像不作为依据,只依赖核酸检测,导致大量疑似病患得不到确诊,无论拥挤医院还是居家留观,都导致疫情急速爆炸。

武汉和湖北疫情之所以饱受诟病,除了行政协调方面的混乱无序,在疲于奔命的防控体系背后,实在是诊断标准僵化,过度依赖单一的核酸检测,如此严重的传染病疫情在流程上陷入低效,防治策略无法聚焦,导致武汉和湖北防疫十分被动,伴随低效防控局面的是非常严重的人道主义次生灾难。

在核酸检测作为唯一标准的阶段,大量武汉病人得不到检测机会,医生即使看到肺部全白的病例,也无法依照标准收治,只能让病患等待。定点医院前端的这一犹豫与迟钝,将很多新冠肺炎病人赶回家中、小区、医院甚至流落街头。尽管疫情乱局的原因多样,但与源头片面、拒绝变通的诊断标准密不可分。

2月9日,武汉立下了“应收尽收”的军令状,两天后宣布完成了98.6%,进展统计遭受评论区大量疑似患病市民的质疑。统计数据与现实间的巨大悬殊、沉痛落差,佐证现时改变诊断标准是亡羊补牢的正确做法。新标准涵盖所有类型的新冠肺炎患者,无论轻重,无论疑似,都可以被顾及到,这是好事。

确诊标准的改变,启动流程之变,推进策略转变。而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延宕,这些变化已经有较为扎实的基础设施来支持。比如,征用党校、宾馆,扩容定点医院床位,建设方舱医院,两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等,计划提供十万个床位储备,伴随新标准扩容而来的新冠肺炎将被收治,这是创造疫情拐点的乐观转折。

随着新标准落实,武汉和湖北疫区患者的存量会被暴露出来,日增万例的惊人数字或许持续数日,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患者得到医疗看护,推动疫情回落。因此,不能只看到暴涨的数字,也看到数字背后的乐观进展。改变标准来得迟了,但决策总归是相信一线医生,只要流程与策略能够匹配新标准,曙光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投入使用新的诊断标准,带来统计学数目字上的巨变,更要记住标准之变的另样含义:它预示着此前统计的缺陷,一些等不到核酸检测的市民死去,被当成其他死因,或笼统称之为重症肺炎,没有纳入新冠病毒死难者名单。这是统计学的憾事,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牺牲,以及人道主义的代价。

总之,新的诊断标准牵动武汉、湖北乃至全国疫情抵抗局面为之一新。但若要它激发的疫情拐点按良好愿望被控制、逐步扑灭,必须要配套以高效运转的行政执行,从而高效地梳理新标准所要求的新流程,并让基层防控策略以适宜力度、恰当方式落地,在大的背景上兼顾民生与经济,新标准才有现实价值。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说“疫情下降的拐点已出现,但还潜藏上升拐点”,正是此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