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突发疫情下 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做什么

时间:2020-02-12 15:29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可以做疫情公共危机下的社会心理研究,从心理上预防隔离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伤害回顾人类的文明史,疾病的角色从未缺席过,传染病也是如此。从中世纪的

可以做疫情公共危机下的社会心理研究,从心理上预防隔离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伤害

回顾人类的文明史,疾病的角色从未缺席过,传染病也是如此。从中世纪的黑死病、麻风病到肺结核,乃至后来发现的艾滋病、疟疾等,都曾经或正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同时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和恐惧。

传染病不同于一般的慢性病,它不是仅对一些个体的伤害,而是对人类的一种群体性袭击。由此,对于身处那个时代的许多个体而言,疾病所带来的伤害绝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上的损害,与此相随的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折磨。对于社会而言,传染病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削弱,此外,还会间接地对社会运行产生严重影响,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放缓,甚至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破坏等。后者在突发性的疫情或公共卫生事件中尤为明显,这一点从2019年底开始在中国武汉暴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中可以窥见一斑。

不同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传染病类突发的疫情最明显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短期内致死率高等,尤其是与呼吸道相关的疾病更加如此。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2003年初在中国主要暴发的非典疫情的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为919人,病死率近11%。而在2014-2016年主要暴发在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的埃博拉病毒最终导致11000人左右死亡。

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各个地区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人口流动数量都较为庞大的形势下,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各个国家的政府都不敢对传染病的发生掉以轻心。曾经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病毒在暴发时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将其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次,被发现源于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而后出现在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根据丁香园丁香医生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2月10日22:14分,已经感染全球25个国家的40640人为确诊病例,其中910人死亡,而23000人以上还处于疑似病例,有待于进一步医学上的检查和诊断。该疫情也同样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潜在的危害可想而知。

至于新冠病毒到底从何处而来?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的?暴露途径都有哪些?如何对一个病例进行检测和确诊?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扩散和传播?这些问题已经由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政府工作人员、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和各类后勤和保障等冲锋陷阵的“战士们”从技术上在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而我们,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在此危机时刻,能够做些什么呢?我想,这是很多同行和我一样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过去一个多月以来,原本是人们欢喜雀跃地欢度春节假期、陪伴家人欢聚的时刻,这一场突发的疫情,无论是对于政府、社会还是公众来说都是一个极具冲击力和挑战性的事件。对于政府而言,挑战的是社会治理能力、公共资源调配能力、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等。而对于社会和公众而言,则挑战的是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的认知程度等。所以,一时间,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府一方面除了要协调、组织和调配不同地区的各种资源应对疫情的控制工作,组织各方面的医学专家对病毒的原理和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对那些尚未被疫情所感染的地区和人们免遭伤害而采取各种治理和防御措施。从1月23日上午10时开始的武汉“封城”,到对那些来自武汉地区或者接触过疫情地区的人们进行医学观察或者空间上的“隔离”,从高速路上控制来往车辆和人员的检测,到各省市、地区的社区出入通道进行严管,所有这些都是在应对突发的传染病事件时所能采取的一种自古以来或许最有效的办法。

而对于公众而言,每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看到“确诊”“疑似”“重症”“死亡”“治愈”人数的数字的骤然变化以及在地理和空间上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隔离”,呈现出的是恐惧、警觉、紧张等多元复杂的心理状态,暴露出来的是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官方发布的信息与各种后期被界定为“谣言”的信息每日都在网络上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如何选择信息、信任哪些信息并如何采取个人和集体行动也就呈现出林林总总的状态。从抢购口罩、消毒液、泡面到抢购双黄连口服液,从道德上绑架明星的捐款到感情上消费已逝的医生等等,都充分显现了公共危机下缺少足够理性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而那些趁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个人与商家,那些故意通过吐痰、咳嗽等行为而蓄意恶性传播病毒的极个别人,在疫情这个照妖镜下,与前述所有奋战在抗战疫情前线、为了公众的健康和生命而冒着自己生命危险而工作的人们,以及那些匿名放下赠款或防疫物资的老人和志愿者们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此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无论病毒来自于自然界还是人类自身的某种活动,这种传染类疾病的疫情即便数周或数月后消失,也可能会在数年后卷土重来。因此,为了将来更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类似的突发事件,建议针对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从以下议题开展研究:

第一,突发疫情对社会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不同于非典时期,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时间正值春节假期前后,而此时正是餐饮、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时机,因此,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分别对疫情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会组织在应对突发危机中的角色与作用。社会组织在应对突发的公共危机,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非典、新冠病毒肺炎等疫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政府和市场资源形成了有效互补,但如何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路径和方式,更大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第三,疫情危机对不同类型弱势群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妇女、儿童、老人、农民工群体、贫困群体等。

第四,政府应对疫情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与挑战。面对突发疫情,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协调和动员资源,保护弱势群体,对大众的舆论导向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了解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与挑战,是一项重要课题。

第五,公众对突发性疫情的认知与行为研究。在此次事件中,不同类型的公众在疫情突发时的不同表现,极大地反映了疫情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如拜年、聚餐等。另外,也体现了人们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因此,开展此项研究将有助于今后应对公共危机相关的政策干预。

第六,疫情公共危机下的社会心理。通过媒体、网络所报道的大量信息,可以反映出在公共危机下群体的社会心理。通过研究了解这一问题,将有助于今后通过心理干预更好地引导公众的社会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第七,疫区人们和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经历和体验,经历过这一场灾难,无论是生活在疫区的人们,还是不幸被感染的患者个人及其家属,都会经历一次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而他们需要有听众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心声。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心理历程,反馈他们的心声,也是从心理上预防隔离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伤害,减少社会风险。

□陆继霞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