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我是医生 我写网文“直播”手术

时间:2019-12-31 12:20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题图为空无一人的看护室,医疗器械仍然在运行中。图片来自unsplash,摄影师DaanStevens。口述|真熊初墨采访、整理|KUMA
题图为空无一人的看护室,医疗器械仍然在运行中。图片来自unsplash,摄影师Daan Stevens。题图为空无一人的看护室,医疗器械仍然在运行中。图片来自unsplash,摄影师Daan Stevens。

口述|真熊初墨

采访、整理|KUMA

真熊初墨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也是网络文学的第一批读者之一。写故事是他保持了二十多年的业余爱好,大学写了10万字,扑街,工作后在各大网站写文近千万字,扑街。去年,他开始写自己驾轻就熟的医疗主题,在网上迅速走红,上架一年多获得了超过380万推荐量。

医生的业余时间并不多,开始写这部《手术直播间》后,他维持着紧张而古怪的作息:每天白天出门诊,晚上七点前睡觉,半夜两点半起床,写作到清晨,日更一万字。

从医十九年,真熊初墨把无数个案例填到自己的小说里,读者说他的小说有医疗文里难得的真实。但他不阐述复杂的故事,他觉得从医生的角度去讲手术台之外的故事,包括医患关系,有失公允。而医生终究是无奈的,不可能有人一直活着,这是一场必输无疑的战争。

以下是真熊初墨的口述:

1

我是个大夫,业余爱好写网文。在网文圈里我算大龄作者,70后,四十多岁了。2000年我从牡丹江医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大庆一家三甲医院里当大夫,到现在从医正好19年。

学医是父母的期望,那个年代,医生的职业地位高。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看网文,我算是网络文学的第一批读者,见证了它的发展。最早互联网不太普及的时候,都是在租书店里租港台出版的小说,那时候以黄易这些作者的书为主,内容上慢慢地从传统文学往网文过渡。

我在网上最早追的小说是《紫川》,从2002年开始吧,一路追到哪年都忘了,因为它更新得特别慢,追着追着就追丢了。我记得很深刻的一个梗,2005年“魔兽世界”火起来的时候,40人组队打大副本,队里有人在YY语音上喊一句“《紫川》更新了!”队友就纷纷下线先去看小说。

我本身也喜欢自己写,上大学时差不多写了10万字,给《科幻世界》投过三次稿,文笔不行,都被退回来。具体写的什么现在都忘了,大概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用科学解释灵异事件的内容。

这么多年,我写过的东西得有1000万字了。这纯粹是爱好,我平时不喝酒,不爱蹦迪,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没事就喜欢自己想个故事写一写。去年我在网上看到医疗文有一种新的模式,叫什么“系统流医疗文”,再加上那时候在看《豪斯医生》,我就开始写《手术直播间》,反正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大夫,很熟悉,我就单纯地写一个一个的病例积累,想看看会不会有人喜欢。

说实话,《手术直播间》最开始我就感觉能火,就是压根没想到能有这么火。2003年我开始尝试网文写作,写类似游戏的那种玄幻小说,往后一直写的都是玄幻,也一直都苦于写不出来。文章也没人看,自己玩单机,发了几十万字,在网站上只有100多人来看。我尝试过在很多平台发文,都扑街了,以前用过的那些账号都给忘了。

到这本书在起点中文网上架的时候,我是完全没有粉丝积累的,开书10天之后,有300人收藏,300人在看,每天还有人固定给我投票,我就感觉这次读者接受程度不错。等到成绩积累到一定量级,网站的编辑就过来签约,一路这么写下来。

我们门诊办公室的主任有一天跟我一个朋友说,他看到一本好小说,写医疗的,写得特别好,一看作者就是搞医疗的。朋友一看,这不就是我的书嘛!我就乐一乐,身边看我小说的人也就四五个,搞医疗的人还是忙,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有些人下班回家玩玩游戏,有的还得管孩子写作业。

作为一个扑街多年的作者,作品火起来也算是一个梦想吧,有人看,我肯定要更加努力地去写。今年起点所有小说里更新字数我排第三,排行里其他人都是全职在家写作,我就没办法,只能用休息、娱乐的时间去写。这一年多时间里,我维持着很古怪的作息:白天出门诊,午休时间写一点,晚上下班回家改稿,吃完饭跟媳妇下楼遛遛弯,七点前睡觉,半夜2:30起床,一直写到上班前。以前我跟朋友们出去吃饭聊天都到晚上11点多,现在不可能了,到7点左右我就自己回家,洗洗睡。

2

一开始我写的案例是我遇到的,往后就是从书本、杂志期刊里找,还有同学、学术会上老师们讲的案例,我就总结回来变成故事。

比如说破伤风的案例,其实破伤风的患者基本上大家都只是听过,没什么人真见过,我刚上班的时候遇到一个破伤风的患者,十几年过去了都记得,我就给写进书里了。还有2003年我在胸外科的时候,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来的时候还有心跳,刚把衣服一撕一剪,心跳已经没了,我就直接用手术刀把胸腔剖开,捏着心脏上手术。

我这本书卖点就是案例,如果不写这么多案例,就跟都市文没区别了,离开案例,就不叫医疗文。除了案例化用,书里有个角色也有真实模版,是一位岁数特别大、水平很高的老教授,听大家聊天说起他,都说他水平又高、脾气又很刻薄。我就觉得他这个特点挺适合写进去的。

写作是一种倾诉欲的释放。有一段我写抗震救灾,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跟一个朋友头天一听说地震就开始准备东西想过去,我自己买了一大背包巧克力,结果没去上。我俩想坐火车去,托亲戚买票,亲戚说火车票已经停了,不让进川,别去给灾区人民添麻烦,有国家呢,你们就好好地工作。这个事情成了我很深的遗憾,非典、甲流的时候我都在一线。非典时期,我出我们这的非典门诊,穿着防化服接患者、开检查,那时候所有的宾馆、酒店都清空,给患者住,隔离好多天。

后来开学术会的时候,跟老师们一起吃饭,有地震发生后第二批去的肾内科大夫讲他们的经历,听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我脑补出一个个画面,写成了这段故事。这是我最想倾诉的一段内容,医疗是我的日常生活,但抗震救灾没去上一线,特别遗憾。

医院里,难受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我在胸科的时候,有个患者查出肺小结,外科手术切掉之后啥事没有,我们认为已经痊愈了,术后也没有放化疗。但是他们六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朋友圈子,知道他得癌症了,别人就不跟他一起玩了,怕。他就跟另外一个得了差不多病的老头一起玩,然后过年了,那个老头没过去那个年,他过完年下楼去找那个老头,没看到人,一问死了。他整个人心态都崩了,本来啥事没有一个人,在家躺了十天,送到医院,后来在医院挺了二十多天就去世了。

前几天看到同事发的一个故事,老爷子有冠心病,刚做完手术,东北到特别冷的时候这病高发,正常病房全住满了,没有地方,他住在走廊里恢复,儿女都在南方,老伴半夜困,趴在病床上睡着了,睡这一觉的过程中老伴心梗犯了,早上起来人已经没了。

刚上临床那会儿,这样的事挺难接受的。没办法,不接受不行啊,尤其像我们治疗癌症的,患者都相处了几年,关系都特别好,眼睁睁看着他人就没了,心里头相当难受,不适应肯定是不行的,不适应的话,自己先没了。

我家老爷子去世之前做手术,请的是上海的一位教授来做血管手术。术后脚血管就被脱落的小栓子给栓上了,肉眼可见从正常的颜色开始变黑。作为一个医生,我是知道有这种并发症的,但当亲眼看到,我还是受不了,我们血管科室主任在那陪了我一晚上。后来事情处理完了,截了根脚趾,还好,能走能动的,影响倒不是特别大,就是折腾了好长时间。

很多并发症在医疗中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人和人身处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肯定不一样,如果说我要从医生的角度来讲这个事,可以说有失公允。这两方面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立的。作为一名患者家属,他会想尽快痊愈,花钱越少,病治得越利索越好。但是从医生的角度来讲,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医疗悬疑美剧《豪斯医生》剧照医疗悬疑美剧《豪斯医生》剧照 医疗悬疑美剧《豪斯医生》剧照医疗悬疑美剧《豪斯医生》剧照

3

在东北生活还是安逸,竞争压力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大。有同事去了珠海工作,本来他在我们这儿也不用值班,每天看看患者就完事,在那边又忙又累,收入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也听说有同事去了上海的外资医院,挣得好多,可能一两个月挣的钱相当于我们这边一年的收入。

但是要说医疗环境,在哪都是差不多的,不存在哪边特别好或者特别坏。我在书里也没有着重去表达这方面。像“医闹”,现在其实少很多了,基本上没有那种故意来找茬的人。我写过一个同学给我讲的例子,说有人抱着死孩子来开药,回家就说孩子已经死了,是你们医院开的药给药死的。这种事情以前有,打黑除恶一波一波下来,现在没了。

我这些年都在介入科门诊,如果对医疗行业不了解,几乎是不太会听说的一个科室。现在介入治疗都还没有完全普及,我现在从事的肝癌介入治疗就普及率不高,只能看接下来的一步步发展。

简单来说,这个手术就是在外科手术之前先介入,把肿瘤的供养血管一拴,这样肿瘤会跟周围的组织出现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手术中出血很少。做介入手术患者受益,但是花钱稍多,流程长,也难受。正常来讲患者就挺抗拒的,因为外科手术做一次要么就好了,但这种快速治愈的机率不大。肝癌手术五年以上的生存率比较低,手术就做一次,再复发它也治不了。一般患者的子女都会瞒着,说这个是小毛病,但是总往医院走,本身患者也担心自己是不是肿瘤,但家里不说,他也假装不知道,这也是人的逃避心理。好多患者做两三次他就不来了,再来的时候,过半年、一年左右再来,就已经转移了。

我的读者里有一部分是医生,但更多的是陌生行业里对医疗有兴趣的人,因为这个题材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跟读者交流很少,今年5月之前连群都没有,个人微博什么的账号也没有,因为完全没时间打理,很少在小说之外去讲这些大夫的日常。

写作终于给我带来了一些收入。这十几年里我在很多大小平台都发过小说,主要发在起点中文网,就是因为它是最早做付费阅读并一路走下去的网站。作为作者,肯定是希望有收入的,很多作者写文一开始都是凭借爱好,但是行业发展不起来只会越玩越小。早期的网文想挣钱,只能去台湾出实体书, 现在台湾这种网文出版也不行了,都让日本的轻小说给打没了。培养大家花钱读网文的过程很漫长,这样的环境培养起来,对作者也是一种激励。

但我个人没考虑过全职写作,一段时间的收入提升,对我的生活没什么特别大的影响。当了快二十年大夫,这种职业和爱好的分界线已经在骨子里了,我还是小作者心态,安安静静写,该上班上班。

《手术直播间》封面

4

连载期间,我不敢看其他医疗题材的小说和电视剧,怕看完之后会忘了一些案例和起承转合的手法是别的小说里提到的,万一不小心用到自己的小说里,到时候被读者挑出来,说我抄袭。只能等这本书写完之后有机会再看。

我准备明年三四月左右把这本书写完,然后肯定要歇两个月,整理整理素材,再开下一本书,题材还是医疗。之前扑街过的题材就不试了,没必要。反正我会写医疗,这玩意轻车熟路的。

有很多人吐槽网文都是爽文,那是必然的。它跟传统文学不一样,大家生活已经很艰苦了,抽出点业余的时间看网文是为了放松,辛辛苦苦一整天,晚上看个惨文跟着流眼泪,何必自己难为自己呢?很多好莱坞大片,它也不阐述什么复杂的故事,就是爽片,最多寓教于乐。就像郭德纲说的,笑就得了,搞笑这个事情,你要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在书里,我也尽量从医生的角度来讲一些简单的事情,也能起到科普作用吧。只要有一个人看见了,他往心里去了,遇到事情有自己的判断,那也不错。

我最近更新了一章写到“聪明药”,是去年看到一个新闻,说家长给高考的学生吃利他林这类药品。利他林接近毒品了,好多孩子吃完戒不掉,像吸毒者一样被强制送去戒毒。我就一直想写这个内容,有个电影叫《永无止境》,就是讲的“聪明药”的故事,说吃了它整个人变得特别有灵感、记忆力强、观察力敏锐,很厉害,但不吃就恶心呕吐,衰老特别快,甚至会死亡。买药的家长胆子挺大,什么都敢给孩子吃啊,我也知道美国好多大学生都磕药看书,但我觉得这压根就不应该。我觉得我写出来,首先它有故事性,其次,最起码看了我书的人,他们要是认真想了,就不会给孩子吃这个。

有时候大家看法各不一样,我就通过主角的视角去阐述一些事,至于对错就不太表达,我也怕误导别人。比如生酮饮食,我身边有朋友坚持了一段时间,副作用很大,整个人身体变差了。但是也有一个特别胖的同事,37岁撑不住做了个下冠脉支架,做完他必须得减肥,就用的生酮饮食法,我看他现在人挺瘦的,也没什么副作用。这种事情就不好说,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发的生酮饮食研究,这两年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我现在的写法在这类网文里还没人写过。平台上男频里的文章讲究讲故事,现在这个频道里最火的小说就是一个大故事,大环套小环,一路讲下来,行云流水一般。我的能力驾驭不了这个,医疗题材的事情,都是治完了就完事,我就走类似《豪斯医生》那种系列剧的模式,一集写完,跟下集关系不大,只不过是主角他们整个医疗组进入到下一个场景,面对下一个案例。

医疗这回事,往深了讲,我一个人没法说全。作为大夫,也作为一部医疗文的作者,我发现医疗文与其写人与人的矛盾,不如写人与疾病之间的矛盾。医生最后终究是无奈的,不可能有人一直活着,这是一场必输无疑的战争。

医学主题美剧《实习医生格蕾》剧照医学主题美剧《实习医生格蕾》剧照 日本医疗剧《白色巨塔》剧照日本医疗剧《白色巨塔》剧照 中国都市医疗题材剧《外科风云》剧照中国都市医疗题材剧《外科风云》剧照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