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民工教授”蒋兴良:敲碎冻住电网的坚冰

时间:2019-11-12 18:55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蒋兴良(右一)带领团队进行野外研究 30余年如一日,常年在野外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

“民工教授”蒋兴良:敲碎冻住电网的坚冰

  蒋兴良(右一)带领团队进行野外研究

  30余年如一日,常年在野外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日在重庆大学,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被大家尊称为“民工教授”的蒋兴良。

  瘦弱的身体微弯着,右手不停地敲打着后腰,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蒋兴良不时重复着这一动作。饱受脊椎管瘤手术后遗症折磨的他,每分钟都要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这使他常常夜不能寐。不过,面对这吃止疼药也止不住的痛,蒋兴良却说:“没事,反正都要痛,还不如多做点工作。”

  翻山越岭收集原始数据

  覆冰积雪是美丽的自然现象,但如果电力线路、太阳能与风力发电设备,这些身处野外的“大家伙”被冰雪“缠身”,那就是严重的灾害,可能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导致这一灾害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因此研究难度非常大。

  蒋兴良是湖南人,1985年考上重庆大学高电压工程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成为我国首批研究电网覆冰的研究生,从此与“覆冰积雪”结下不解之缘。

  刚入行时,蒋兴良首先做的,是获取大量原始科学数据。从贵州六盘水,到青藏高原的风火山;从四川的大小凉山,到宁夏固原的六盘山……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蒋兴良带着团队翻山越岭,顶着刺骨的寒风,年复一年。

  2005年7月,蒋兴良前往位于青藏高原的风火山,进行高压放电试验。那时,他与师生常常要在野外顶着高温进行试验。实在累得不行了,他们就驱车200多公里,去三江源头小镇休息一晚。

  功夫不负有心人,蒋兴良团队收集到了宝贵的原始科学数据。这些资料为高原供电工程、青藏铁路隧道工程等多项国家大型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持。

  一砖一瓦垒起观测站

  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大面积冰灾,13个省级电网受损,造成全国169个县停电,经济损失超千亿元。

  随后,为深入研究野外自然覆冰规律及相关灾害的形成机制,防止电网再次因冰灾出现大面积受损,蒋兴良带病历时半年调查了全国17个省市的覆冰现场,最后选择在覆冰程度最严重的湖南省雪峰山,建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没有专项研究经费,蒋兴良就自筹资金,还兼作“民工”,亲自上阵砌砖粉墙、立塔架线。经过10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边筹钱、边建设、边试验,创建了国际上首个“能源装备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现在该观测研究站已从当初的“小作坊”,变身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自然覆冰试验基地,其代表性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1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同时,蒋兴良带领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套电网覆冰预报预警系统,该系统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为提升我国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纷至沓来的荣誉,并没让蒋兴良停下脚步。

  “我们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电网,要拓宽研究面。”蒋兴良说,团队目前已研制出电网智能融冰、铁轨方波脉冲除冰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并将铁路、飞机等大型设备的防护研究纳入计划。

  术后一个月便赶往基地

  为了做研究,蒋兴良常常不要命。

  多年身处野外湿冷的环境,加上高强度作业,让原本身体强壮的蒋兴良骨瘦如柴。

  早在2005年夏天,蒋兴良在青藏高原做试验时,突然感到左腿麻木、肋骨开始疼痛。不过,他一直忙于做研究,抽不出时间去医院检查。一直拖到2015年9月,他的身体几乎瘫痪,住院检查后才发现,竟然得了胸后脊柱脊椎管瘤。手术后,医生叮嘱蒋兴良要好好休息3个月,但他只休息了1个月,便赶往野外基地。

  手术切除了肿瘤,却损伤了脊椎神经,后遗症让蒋兴良昼夜不停地疼,这让他至今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但他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工作。

  “人一辈子几十年,能多为国家和社会作些贡献也就值了。”蒋兴良说,现在自己最希望的,就是能争取到国家项目的支持,进一步发展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覆冰积雪及灾害防御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并培养更多青年人才。(记者 雍 黎)

(责编:杜燕飞、王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