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人工智能融得更深用得更广(科技视点・用好用

时间:2019-11-12 18:53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日前,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上,参观者与服务型机器人互动。
人工智能融得更深用得更广(科技视点・用好用实高科技②)

日前,在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展上,参观者与服务型机器人互动。
  人民视觉

在无人便利店购物,从进店、选购到支付,人脸识别技术全程支撑着实现便捷的服务;机场成百上千家零售门店,通过对顾客喜好、停留时长等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精准零售;甚至在太空,人工智能交互式移动伙伴成为宇航员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空间站日常任务,减轻太空生活的孤单……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社会民生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全方位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助力实体经济

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高效率

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管理等场景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航空领域,人工智能已用于航线维护。维修工程师戴上AR(增强现实)眼镜,既可以阅读内置在AR眼镜中的飞机维修电子手册,也可以按照眼镜中显示的维修步骤进行实时操作,遇到难题时还可以通过AR眼镜寻求远程专家协助和人机智能问答。

联想研究院技术人员介绍,这种“AR+AI”的技术正在C919大飞机智能制造中探索利用。比如,C919涉及1.5万根线缆,使用AR辅助装配方案后,装配工人佩戴的AR眼镜会自动识别线缆,然后在连接器上指示出线缆应插入的位置,工人根据指示即可完成操作。不仅装配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整个装配过程视频都会自动记录在“云端”。

通过人工智能参与服装设计,每一件衣服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撞衫”烦恼。这既是对服装设计师智力资源的“补充”,也能提升服装行业的附加值。

在浙江省杭州市某知名丝绸企业里,人工智能系统微软小冰利用其艺术绘画能力,参与丝绸花型设计,极大提升了效率――企业原本每年自主设计推出花型约1000个,现在微软小冰一天就能设计1000个不同花型。利用微软小冰人工智能时尚图案设计平台,设计人员不用从零开始设计图案,只需选择适合的流行趋势主题并输入创作意向,由人工智能完成基本图案创作后,在此基础上添加“点睛之笔”即可。

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涵盖语音识别、计算机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已成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引擎。同时,人工智能只有服务实际应用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典型的由应用牵引的前沿技术集成,规模化应用会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在算法、芯片等软硬件方面获得突破。

深度服务民生

人工智能需要开展应用示范

得益于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在生活中已无处不在:为消费者推荐在线购物喜好,让信用卡使用免受诈骗,个性化推送新闻,让家的内部智能互联……人们正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金秋吃蟹正当时。除了大闸蟹,我们家人还很喜欢吃海蟹。我现在购买的海蟹都在联想数矩溯源系统中登记在册,从源头、运输到销售全链条的详细信息都能看到。”北京的消费者肖雨分享了自己的购买心得。联想数矩溯源系统项目负责人介绍,借助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化管理,既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也有助于解决整个海蟹行业食品安全、品质保障等问题,为生鲜领域各层级代理商提供规范的管理流程,使经营管理更便捷。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最近来了两位特殊的“志愿者”。听障人士只需面对“志愿者”完成手语表达,“志愿者”就能实时翻译成文字,反馈给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人员用语音回复后,又能把语音实时翻译成文字,反馈给听障患者,实现双向沟通。实际上,这两位“志愿者”就是两台普通平板电脑上的人工智能手语翻译机。腾讯优图实验室研究人员说,通过技术研发,这个手语翻译机甚至考虑了手语的地域性和多样性表达,包含了不同的表达习惯和速度。

“前沿技术落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它是我们不断探求的方向。”该研究人员说,手语翻译机目前在试点落地,从医院场景着手,帮助听障人士缓解沟通障碍,未来有望服务更多人群。

专家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应用示范,如围绕家居、医疗、教育、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让百姓享受科技进步的红利。

今年8月,科技部发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探索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撬动领域变革

人工智能必须深度驱动产业

人工智能正在与医疗深度融合,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智能问诊、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疾病风险预测、智能辅助器具等已成为人工智能渗透并应用的医疗服务环节。

单手紧握一部普通智能手机,或是手持手机伸直手臂反复转动,十几秒就能测出是否患有帕金森病。凭借手机上的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智能评估系统,帕金森患者在家就能完成运动功能日常评测,节省大量就诊或者随访时间。

技术人员介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手部轮替和静止性震颤两种方式评估体验者现阶段肌肉情况,就能判断是否患有帕金森病。人工智能能帮助医生辨别人眼无法识别的像素级震颤,高效地实现全身微小运动测量。

智能假手同样是和肌肉运动有关的人工智能高科技医疗辅具。一名肢体残疾的女孩佩戴上一款智能假手后,在钢琴上完成了一次令人惊叹的、完整的弹奏。这反映出智能假手的运动灵活度与操作精准度。

研发团队负责人韩璧丞介绍,这款智能假手通过采集、处理人体肌肉运动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来实现假手的动作控制。它具备10个活动关节和6个驱动自由度,能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协同操作。用户使用时能够精准控制假手的每根手指。“这不仅能为残障人士重建运动功能,还能通过重建感知反馈,让他们体会到肢体‘重新生长’的感觉。”韩璧丞说,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蕴含前沿科技的智能假手能惠及更多的残障人群。

一套智慧儿科解决方案,正在将儿童多学科智能诊断系统等多个人工智能应用融入诊疗全流程,与临床工作流程无缝衔接。这一方案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依图医疗共同打造。依图医疗技术人员介绍,人工智能为此学习了200万份电子病历和三甲医院高年资儿科医生的经验,依靠临床语言训练的语音识别能力,能够理解医学专业术语,并根据症状特点分析出疑似疾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儿科AI临床应用及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列宾估算,这一智慧解决方案全面落地之后,就诊流程至少可缩短1.5―2小时,儿科就诊体验将得到大幅提升。

专家也指出,数据是智能化变革的“燃料”,在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落地中不可或缺。例如海量健康医疗数据的积累,为医学人工智能提供新技术、新手段创造了基础。但人工智能并非只是冷冰冰的科技,还要有关怀的“温度”,应着力对用户大数据做好隐私保护。

当前,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专家表示,人工智能要做好,必须要落地用起来。但也要警惕一些打着“人工智能”旗号,实则只是传统自动化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跟行业紧密贴合,只有对行业深刻了解,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撬动制造、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智能化。

此外,人工智能“以用为本”,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链的重要一环,它既可以考验技术,也能够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上海张江集团董事长袁涛表示,以张江人工智能岛为例,有必要建立类似的人工智能产业示范生态圈,集聚企业、高校、公共实验室,形成技术、产品、人才、场景创新链,通过提供真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让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产品率先示范应用,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孵化成熟的速度。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1日 19 版)

(责编:杨光宇、曹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