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新闻 >

为中国植物建立“户口簿”(逐梦70年)

时间:2019-11-13 23:38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图为《中国植物志》 资料图片 图为本书插图 资料图片 图为本书插图 资料图片 图为本书英文版Flora of Chi
为中国植物建立“户口簿”(逐梦70年)

  图为《中国植物志》
  资料图片

为中国植物建立“户口簿”(逐梦70年)

  图为本书插图
  资料图片

为中国植物建立“户口簿”(逐梦70年)

  图为本书插图
  资料图片

为中国植物建立“户口簿”(逐梦70年)

  图为本书英文版Flora of China。
  资料图片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酝酿,到2004年《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出版)全部完成出版,四代科学家薪火相传、费时八十余载研究编纂,中国植物从此有了权威全面的“户口簿”。

  植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种子植物(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它们涵盖全部粮食、油料、水果、木林纤维、花卉以及绝大多数药用植物和食用蔬菜,是植物中最具经济价值的部分。《中国植物志》包括的范围正是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尽快编写、早日出版,不仅是中国植物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植物志》共计80卷126分册,包含国产及归化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31141种,分别归属于300多个科的3401个属之中。全书有5000多万字,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种类最丰富的科学著作。

  难度巨大的科学工程

  植物志既是记载植物“身份”的“户口簿”,又是全面记录植物特征的“信息库”。中国是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中国植物志》不仅详细记载了中国已发现的所有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系统位置、地理分布、海拔高度、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信息,还增加了植物的经济用途、物候期、物种生境、地方名称等更具实用价值的信息,这也注定了植物志编研之路充满艰辛。

  编写某个地区的植物志,要对该地区前人的工作进行研究和考证,诸如哪些人曾在此地探索过植物,发表过什么论著,记述过多少种类,发现和发表过多少新属、新种,等等。此外,因为植物没有国界,任何植物都应当有国际通用和承认的拉丁学名,新植物命名则必须遵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承认优先权。早在17世纪中期,外国植物采集家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因此,编写《中国植物志》,还必须了解浩如烟海的前人论著,查看保藏于世界各国标本馆中的中国植物标本,以便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决定取舍。这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作。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要大规模组织科研力量到各个地区,特别是到边远和科研空白地区反复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并在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标本馆,以便记录和研究。此外,还要充分了解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植物,以便进行对比研究。因此,编写植物志是一项科学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工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至今还未能完成植物志的编纂工作。

  植物学家心血的凝聚

  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并进行开拓性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胡先X。他在1919年就亲自到野外调查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在同辈人的共同努力下,采集到近百万份植物标本,开始创建中国人自己的标本馆。1934年,他在中国植物学会第一届年会上,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的倡议。

  与此同时,多位老一辈植物学家开始专科专属的研究,并着手收集必要的基础性科学资料,特别是保藏于国外的有关文献和采自中国的植物标本资料。应当说,如果没有老一辈植物学家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中国植物志》的编写是不可能的。

  植物志的编写不同于一般辞书编纂,它带有很强的研究性,准确地说这项工作叫“编研”。《中国植物志》包含的植物种类多达3万余种,但一位植物学家往往终身只能研究一个科或几个科,甚至一个科中的几个属。因此全志编研需要全国相关专家通力协作。再者,植物志编研工作有很强的知识积累性和继承性,每一个科、属的研究,不仅要承前,还要启后,也就是说要补充新信息和增加第一手资料,对于有些问题还需要借助植物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加以解决。此外,还需要自然精美的科学绘画,要由训练有素的专业画家完成。因此,《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是一项集科学性、协作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组织与协调工作。据统计,全国共有80多个科研单位和大学参与此项工作,参加编研的专家312位,绘图画家164位。整个编研工作从准备到全部出版,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凝聚了四代植物学家的心血,是他们艰苦奋斗、与各方面通力协作的成果。

  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学术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受到很大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将《中国植物志》正式列入科学发展远景规划。1959年5月,钱崇澍、胡先X等26位植物学家联名在《科学报》上倡议编写《中国植物志》,10月获批准,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同年,出版首卷《中国植物志》,即蕨类植物(全书第二卷)。此后,1963年和1969年又分别出版两卷。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加快编写与出版速度。1977―1978年共出版7卷册,1979年出版11卷册。此后每年平均以3―4卷册的速度出版,最高峰年份1999年达到17卷册。终于在2004年完成全部124卷册的编写工作,2006年完成两卷总索引的编制。《中国植物志》在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瞩目,自1989年开始,中美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前后历时20多年编撰,2013年《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全部出版,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英文版植物志。这是中国植物学界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

  《中国植物志》是新中国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学术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含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由中科院及其下属研究所为主体,开始地质性植物学野外调查考察与标本采集工作,在1964―2000年,还曾组织10余次大型的全国性野外调查考察。总计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达1700万份,这在世界采集史上是罕见的。可以说,《中国植物志》是全部由中国植物学工作者紧密结合自身野外调查与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含有大量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二是为植物学各分支学科研究提供重要支持。为解决某些科、属的系统位置或分类问题,在编写过程中曾结合形态、解剖、孢粉、细胞或其他植物学分支学科进行研究,发表大量相关专著和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多项奖励。

  《中国植物志》摸清中国植物资源的家底,奠定我国植物学发展的基石,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重要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在宣传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为《中国植物志》第七届编委会副主编)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9日 20 版) (责编:朱传戈、杜燕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