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出下焦”一语首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原文是这样的:“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而《灵枢·痈疽》又有这样的话:“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按:这上焦所出之气,很明显是指卫气)
同一部书,前曰“卫出下焦”,后曰“卫出上焦”。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问。于是就有人根据《中藏经》、《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等书“卫出上焦”的记载。认为《灵枢·营卫生会》篇“卫出于下焦”的“下”字有误,当改为“上”字。
其实,《营卫生会》篇“卫出于下焦”的下字并没有误,《痈疽》篇及后世医书“卫出上焦”的说法也没有错,这并非“骑墙",关键在于这两种说法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营卫生会》关于“卫出于下焦”的一段经文,是在岐伯解答黄帝提出的老年人白天精神不够饱满,夜间又不能熟睡,是由于营气衰少、卫气内扰,气道涩滞等原因所致;少壮之人白天精神饱满,夜间熟睡难醒,是由于气道通畅,营卫正常的缘故。分述睡眠与营卫的关系之后继续回答黄帝“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的发问而提出的。
关于卫气运行与睡眠的关系,本篇指出了卫气白天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夜间行于二阴经十五周,而且循行到阳经人即窹而起,循行到阴经人即寐而止——“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至于卫气循行的具体步骤,《灵枢·卫气行》有明文,即卫气白天在太阳——阳明一一少阳一一足少阴之间往返循行,夜间经足少阴经入肾。然后在肾——心——肺——肝——脾——肾之间循行往返,而卫气由阳入阴,由阴出阳,都要经过足少阴肾经。由于肾位于下焦,所以岐伯将卫气经足少阴经出行于三阳称为“卫出于下焦”,只是没有明言卫出于足少阴经,如果明文指出,恐怕就不会有“卫出下焦”与“卫出上焦”之争了。
《灵枢·痈疽》及后世“从出上焦”之说,系指肺合皮毛,有布散卫气于体表的作用而言,因肺位于上焦,所以说“卫出上焦”。
笔者认为,自阴而阳可以称之为“出”,自内而外亦可称之为“出”。“卫出下焦”指卫气由阴出阳,“卫出上焦”指卫气由体内出体表,两者都是对的。只是看在哪种情况下谈这个问题罢了。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